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

发布时间:2019-02-26 04:25:27 影响了: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另一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对于认识、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自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积累了几千年的各种问题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下,瞬间全部爆发出来。生存和发展成为当时中国人最现实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引进了很多主义、很多理论,这些理论依托各种思潮和政治力量不同程度地在中国社会进行了实践,但都一一失败,只有马克思主义成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其途径是一个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基本途径有两条,即: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一个政治命题,是民族精神空前振奋的背景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交互作用下的产物。关于中国化的问题,人们提出很多,有西学中国化、文艺中国化、科学中国化、哲学中国化、语言中国化、艺术中国化等,但多囿于东西方文化之争,较少涉及国内政治斗争,没有把中国化立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张申府曾经指出,在社会生活泛政治化和政治生活先军事化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率先“重视革命理论的中国化”,使中国化运动超越纯文化之争,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性启蒙、现代军事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融进了中国现代的实际行动,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的第一个结合是与政治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可以叫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时代和社会实践的结合。美国学者迈斯特曾写道:“当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时,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方面引人注目。在第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地融合于历史环境之中,理论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尖锐对立消失。”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方面是历史、实践和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不同的历史任务,进行了不同的社会实践,相继取得了成功,产生了不同的成果。
  1938年10月,基于我们党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他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相继写了《矛盾论》和《实践论》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由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才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结束后,中国处在一个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及社会改革中各种矛盾突显的实际,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传统文化的结合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母语化。所谓母语化,即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转换。把马克思主义翻译成汉语,使广大人民能读懂马克思主义,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对此,德里克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母语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至关重要。”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做到语言形式的民族化和表达方式的通俗化,为中国的大众所理解、接受和传播。理论工作者和中国共产党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在翻译马克思主义时,尽量消除中西方文化的结构性差异,把西方语言体系下的马克思主义翻译成汉语,并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忠实地翻译马克思主义,使人们能够读到真实、准确的马克思主义。
  再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融合一体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道德原则和伦理原则,具有非常强的社会调适功能。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社会理想上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理想有很多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人的社会理想提供了一条具有现时代意义的崭新道路。所以,在社会理想的哲学层面上,二者实现了结合。二是在思辨方法上的结合。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丰富的辩证思想,中国哲学中的“两一”问题说的就是对立统一,二者是相通的。三是在人学思想上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革命的爱民、重民学说。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特点就是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在儒、道、墨、法等诸家中都有以民为贵的重民思想。四是在经世致用思想上的结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曾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怀着这种理想,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秘密――剩余价值,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为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找到了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崇尚实际而贬黜玄想的思想,诸子百家以后的中国历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视经世致用的,经历长期的历史沉淀,经世致用思想转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围绕怎样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马克思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翻身得解放的“圣经”。该学说后来在俄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经世致用文化传统的熏陶,并且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中找到了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把农民纳入到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来,使之成为社会革命的主体和革命胜利后社会的主人,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革命中农民在革命胜利后和胜利前的社会地位没有本质变化的处境,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生存状态永远成为历史,从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静,靳书君.美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述.
  [2]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国内政治背景.
  [3] 李贤哲.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四个契合点.
  [4] 田辰山.中国人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 钱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刍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