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课件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发布时间:2019-02-27 03:52:51 影响了:

  摘 要 多媒体课件近几年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逐步普及应用,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许多老师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把传统教学的优势丢失,有些甚至违背教学常理就得不偿失。如何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发挥其最大效能是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科学教学 优势和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多媒体课件在科学课堂的普及为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多媒体教学始终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多媒体如果用得恰当,可以如虎添翼;如果生搬硬套,就是画蛇添足。但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弊端。
  1 多媒体辅助科学教学的弊端
  1.1 过度使用,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确实可以用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有些教师忘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的,把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艺术变为“人机”关系。以上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有些老师对教学兴趣不浓,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其次是源于对科学教学的不自信,因为科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而老师由于专业的限制,可能只精通某一方面。不管是出于何种理由,教师都应该以职业道德和责任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发挥多媒体最佳教学功能。
  1.2 文字投影,忽视了教师的板书作用
  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粉笔和黑板,有些方面仍是现代教学媒体所无法替代的。首先是板书富有创造性和个性,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方便地增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和学生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和表述不同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自己的风格来进行设计和创新。其次,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要点一目了然。第三,板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规范性。如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分子式、化学式时,学生听、模仿,就能规范自己的书写。通过学习,学生对“ ”和“ ”;“CO”和“Co”等科学的书写规范也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就不会出现多媒体只看不练带来的不良情况。
  1.3 投入过大,忽略了教材的把握理解
  注重形式,忽略效果。有的课件背景画面过于复杂,过多地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扰。似乎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实际上是干扰了学生思维。科学教学必须要落到实处,不能只讲究华丽的外表。笔者认为凡是用语言、文字、图像、实验等媒体形式就能表现得十分清楚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影像资料、制作动画,这样做不但投入过大,也会得不偿失。在刚开始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笔者曾花大量精力搜集资料,尽可能多放视频,做课件也尽量详细。经过多年教学比较发现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好,反而在动手方面差了一些。所以现在设计教学课件的原则是:简洁、实用。
  信息超量、展示速度过快。有许多承担公开课的老师了为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速度明显偏快。当学生在思考这一页的问题时,屏幕已经显示到下一页的内容;或者当学生正在解题过程中,屏幕上已将解题思路、步骤、结果显示出来,长期如此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学习有一个认识、思考、探索的过程,有时多媒体教学欲速则不达。
  1.4 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科学老师全用多媒体来教学,有些基本的学生实验也不做,这种现象在农村初中非常明显。例如,“花的构造”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花,认识了花的各部分名称,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表面上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学生对两种花的构造已经了解。但这种学习首先学生缺乏参与意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无法真正感受花的结构,所以很快就会忘了这些结构,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如果长期以多媒体演示来代替实验操作的后果是学生的能力和对科学兴趣的下降。
  2 多媒体辅助科学教学的实践
  2.1 运用声像效果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开始上课时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科学课的成败至关重要。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像、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如:讲授“能量的相互转化”时,播放雪崩和雪崩对人类影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雪崩时强烈的震撼力,播完后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很快进入主题。这种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平时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能获得比较好的开端。
  2.2 多媒体解决科学实验问题
  科学离不开实验。许多演示和学生实验,由于学校条件、实验时间、实验条件(如仪器尺寸方面)等限制,许多实验往往没办法演示或让学生反复操练,此时就可通过多媒体模拟来实现。例如:血涂片的制作;高低气压区对流运动;解剖猪的心脏;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等。
  尤其是初三复习时,学生由于遗忘,不可能把以前的实验重新再做,这时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反复观察思考,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例如:复习氧气制取、氢气还原氧化铜、凸透镜成像实验等,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回忆起原来做过的实验,节约了大量教学时间。
  还有些实验,虽然现象明显,但由于操作的步骤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不容易全面观察清楚,也可在演示实验后再利用多媒体反复模拟演示,并采用局部放大、停留、慢动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鲜明的视觉信息。这样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利用图片影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大脑兴奋性强,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和不断变换的精美图片、内容丰富且声情并茂的声像等资料都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兴奋、愉悦的感受。多媒体课件能比较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优化科学教学。如学习“动能和势能”时,播放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动能和势能现象的普遍存在,这样比单调的举些事例要强很多。另外当学生进行练习、讨论、思考、课间休息时放上一段轻松、优美的旋律,能及时消除学生疲劳,使学生以最佳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中。
  有利于增强感官效应,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讲授“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中离心式水泵,通过演示实验学生看到水泵抽水,经过多媒体动画能比较好地看清离心式水泵内部结构和解释其工作原理。又如“明天的天气会怎样”,通过冷暖气团动画很好地解释了天气的形成。多媒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有利于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初中阶段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初中《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比较抽象的,难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或直观教具来说明的内容。如电流、电磁场、动物的行为、近视和远视等。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具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发展了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
  2.4 运用直观形象的展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仍存在相当多实验演变过程瞬间即逝,实验器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教材中有许多地方受内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实际的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变具体,把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难以亲自实践的活动如身临其境,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来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领会教学重点或突破难点,如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电子、细胞、链式反应;宏观世界的天体运行和星象运动;远古绝种的古生物;登月球,游太空,下深海等教学。
  2.5 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的制作过程,其实质便是教师在为学生的学制订策略,为学生的学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辅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和对知识的内在认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课前,课上主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能够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考、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多媒体能形象地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凸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能很好地展示许多无法用演示实验来完成的科学探究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初三复习密度的测量时,用多媒体课件能比较好地把密度、重力、浮力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获取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等能力。
  总之,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平时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客观规律,正确看待其优势与弊端,即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运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蔡慧琴,饶玲,叶存洪主编.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
  [3] 赤瑞特拉著.心理实验操作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4] 陈志伟,陈秉初主编.中学科学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