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坚持自主的开放:没有自主呼吸的人坚持多久
 

坚持自主的开放:没有自主呼吸的人坚持多久

发布时间:2019-03-01 04:36:37 影响了: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对于中国人来说,1978年是一个无法淡忘的年份,可以赋予无数丰富的涵义。   然而,对于中国IT业来说,与30年改革开放的联系在哪里呢?
  2004年的春夏之际,带着这样的问题,《计算机世界》的许多同事曾奔波在高校、科研院所、写字楼、家庭、甚至医院之间,就是为了寻找中国IT业的脉络。
  我们找到的,不是中国IT业的30年,而是50年。有成就,有伤痛。而封闭与开放的争论,更是始终贯穿在这30年与50年之间。
  跟现代中国很多行业都因为改革开放而奠基不同,中国的IT业要追溯到1956年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个计划汇集了当时我国能够找到的凡是跟计算机沾点边的高级科技知识分子,主要以数学家牵头。
  这个计划一开始就遭遇到了封闭还是开放的问题。那时,虽然距离世界上第一部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距晶体管诞生也过去了7年,但集成电路还没有出世,后来主导世界的微处理器还要再过15年才由Intel的工程师研发成功,中国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站在计算机的起跑线上。是遵循当时国内政治气氛中弥漫的“自力更生”,还是向国外学习?
  这个问题在10年之后再度出现。在国内晶体管计算机计算能力无法提升的时候,是继续沿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还是学习国外的集成电路计算机?从此以后这个问题就阴魂不散,困扰了中国IT产业50年,从计算机到操作系统,从数据库到文档标准,从通信技术到软件代码,从信息安全到通讯工具,从收购到被收购,从技术到非技术领域,在任何地方,都可能涉及到“民族的”还是“世界的”的问题,都会及时地出现一场是封闭还是开放的论战。
  1956年的争论是有结果的,而且看上去还非常美好。向苏联学习之后,1958年,我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DJS-103。在当时,中国计算机的水平与英美仅仅差两年水平,与日本相当。哪怕在今天说起来,那也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我们无法去假设,如果没有那些争论,中国IT业是会发展得更快些还是更慢些。我们根本无法选择,就跟过去30年世界上发生的那些变化一样,我们根本说不清楚,世界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有些争论是有结果的: 1966年争论的结果是向英国和法国引进计算机; 1979年争论的结果是财政部斥资560万元从东德纯粹是为了“使用”而引进计算机; 1981年争论的结果是惠普开始进入中国; 1984年争论的结果是联想与四通等IT民营企业成立……
  还有更多争论是没有结果的。
  然而,总结过去的30年甚至50年,我们只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于技术驱动的IT业来说,开放系统思路已经成为前行方向; 而就行业发展来说,坚持开放的思路,永远比坚持封闭的思路更有前途。当初跟美国IT业关联,是我们的主动选择。那些取得了光辉成果的争论,都是坚持了自主性极强的开放之后才取得的。
  这是一个朴素的经验。站在2008年这个年份,回顾历史争论,不意味着否定。只有争论,才能让我们鼓起前行的勇气,才能让我们看清前行的道路。历史的经验表明,对IT产业的发展来说,坚持开放心态,坚持自主的开放,永远是正确的道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