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生活是什么仿写句子 [生活语文忧思录]
 

生活是什么仿写句子 [生活语文忧思录]

发布时间:2019-04-04 04:19:53 影响了:

  摘 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走向生活。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生活语文的实施困难重重。如何突破困境?笔者认为,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正确的教材观,因为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科性质的要求。所以语文要走向生活,必须在优化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式、多元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的落实。
  一、忧思
  (一)教学内容局限
  不少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课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是讲解一篇篇选文,教和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篇选文。教师一味地扣着教学参考答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思考这些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相联系,教学目标怎样才能真正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二)教学方法单调
  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被否定,但就大多数教师而言,“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还仍严重地存在着。很多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上课听教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后把教师要求划的重点词句划起来,把教师要求摘记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做做练习册,与教师校对答案,考试时背一背。
  (三)教学场所单一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上获得的。但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它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所以,语文教学空间应尽可能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中去,课内课外,双翼并举。
  (四)教学评价简单
  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等同于分数。分数的高低就等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而考试的主要方式也只有笔试,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在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听、说却在考试中没有占一席之地,因此导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口语教学也得不到重视,甚至形同虚设。
  二、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关注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很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
  (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只有在人的生活语言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
  (2)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依附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读、写、听、说必须必须两者合流。语文教学只有认识到学生是人,是生活中的人,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才能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所以,语文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要联系现实生活,自觉地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三、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由原来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部分,而非语文学习的全部。语文教学需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把全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汇集交织成“知识库”,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
  (二)开放教学方式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应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三)多元教学评价
  要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