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做人走人路_他走给我看了做人的路
 

做人走人路_他走给我看了做人的路

发布时间:2019-04-06 05:15:58 影响了:

  1965年蒋南翔(右)、荣高棠同志热烈祝贺马约翰教授 (清华大学著名体育专家)执教50周年,他们都曾是马老的学生。(图见原版面)  抢救运动  1942年,在延安,先是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整顿学风、党风、文风,我们这些外来知识青年热烈响应,拼命检查自己思想中有什么不纯洁的地方。接着从整风发展为审干,从审干又一变而为抢救,说干部中存在着大批国民党派来的特务。他们是“失足”了,要“抢救失足者”(见康生的报告)。于是整个边区掀起运动,要大家随便揭发谁是特务,大多数从外边投奔延安的青年,包括在外边为党出生入死的人,都成了特务。杨述也已被抢成特务,他由绥德奔往延安,求老蒋援救。实际老蒋也正在那里为难。可是他说了一句话:“把‘一二·九’也说成国民党的红旗政策,太不成话了。我向少奇同志反映过,他也点头。”后来,我也来到延安,愤愤不平,向老蒋说:“真是千古奇冤。”老蒋抚慰我道:“三月奇冤,哪里是千古?”但是实际上老蒋对这个运动是从一开始就极不赞成的。他当时任青委书记,在工委、妇委、青委的联席会场上就公开表示不赞成。他说:“好比一个人有病,要靠大夫治,不能群众人人动手,那么一来,这个病人就要被治死了。”但这个意见当时没人听得进。最后整人的运动实在搞不下去了,延安开大会,毛主席脱帽道歉,马虎收场了事。到1943年审干结束了,还是康生在那里说运动如何有成绩,有些缺点。这时蒋南翔上书中央,提出应明确检查用搞运动的方式审干是错误的;说抢救运动成绩为主是错误的;只知要工农干部,歧视知识分子干部,更是错误的。意见书直接交给少奇同志送达中央,结果非但未被接受,他却因此受到党内批判,被指责为犯了严重错误,意见书从此不见天日,他本人被分配到东北做一个省下面的宣传工作,直到青年团建团时才回来。这个处分决定直到1985年,**结束后中央组织部为南翔彻底平反时才予以撤销。今天看到他这个意见书,我不由得不震动。这篇意见书(见《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4期)的作者是何等勇敢,眼光何等明澈尖锐。如果当时的党中央重视并采纳了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如果不再那样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如果党内生活多一些公开化和民主化,将会避免后来的多少个伤害全国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可怕运动啊!也许解放后的中国会更稳一点。但是没有!
  宁“右”勿“左”
  老蒋在我的记忆里,从来不是一个偏激的人。记得在延安时,对于我们的老师冯友兰先生,他表现出很高的尊重。他总是记得1936年2月29日那天军警搜查清华,黄诚、姚依林躲在冯先生家里的事。在中央青委时,老蒋还专门推荐冯先生写的一本书《新事论》给我读,说那书里有唯物主义思想,又说“谈儿女”一章尤其好,我们许多人写不出来。而在当时,冯先生的政治态度并不是左倾的。
  老蒋反对极左思潮可以说是一贯的。记得刚进北京时,对当时学生的一股热气,什么考试不必要,教授们都不行,学习没意思,干脆去干革命等等,老蒋很不同意。运用他在青年团(当时他任团中央书记)的影响,组织人写了《思想改造性急不得》等重要文章,刊登在刚复刊的《中国青年》上。他自己写了《论学校中的新民主主义学习》,详细论述开国一年之后,必须以学正课为主,同时搞切实的政治思想教育,不能如旧日读死书。在学政治上,学文、法的和理、工、医、农的不同,大学生和高中又不同,不能一味读一样多的政治。当时各级团组织学习此文,纠正了教育系统内某些轻视业务学习的偏向。
  我任《中国青年》主编时,对于办刊方针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要搞成通俗的宣传读物,多发表青年习作;一种意见要加强理论的指导性。南翔就是第二种意见的代表。在争论中,持第一种意见的一个青年编辑说:“照这样办,我们这刊物岂不成了没有青年作者行,没有了于光远就不行?”(老于是我刊长期撰稿人)老蒋说:“照你们说,于光远死了,我们就关门了?不是靠他一个人,是要提高青年的口味嘛。”后来他亲自去组稿,要我们辅导青年学生读新译的《反杜林论旧序》《自然辩证法导言》,提高刊物的格调。他说:“我们办刊物给青年看,是要教育青年学习,又不是学校里开作文展览会。”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他在团中央时一次讲话对我的震动。那是1953年左右,在现在的青年艺术剧院楼上,在场的还有其他几个团干部。他谈到当时党团工作中宁“左”勿右的思想,而后激愤地说:“与其宁‘左’勿右,还不如宁‘右’勿左好。”痛恨宁“左”勿右的情绪溢于言表。
  新中国的教育家
  论起办教育,蒋南翔在延安时期就有远大的抱负和预见。当时他在中央青委工作。延安的教育界有一条口号:“为边区就是为中国,为今天就是为将来。”其实意在只要边区和今天的现实教育,不必考虑中国和将来。老蒋当即认为口号不妥,他说:“既要为边区,为今天,更要为中国、为将来。”他以当时办得很有名的南开中学为例,提出“南开中学论”。意思是中学教育要系统、完整,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接触社会、懂得社会的学风。当时延安解放区办了几所中学,但是党政领导不大考虑学生学习的系统与完整性,有的学生才念初一,就被调出去工作,结果办的是中学,和办“抗大”“陕公”类似,成为干部短训班,使办学校的人非常为难。当然,当时环境恶劣,教育完全服从战争需要,的确难于产生独立的教育体系。这一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老蒋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以后,成了他大半生为之艰苦奋斗的事业。
  1952年,中央决定兴办几所工业院校,已先决定清华改为工业大学,调蒋南翔担任校长。他抱着兴奋的心情准备赴任。他原来是清华中文系的毕业生,送他走时,我说:“搞工业大学,你行吗?”他却信心十足地说:“我边干边学,我去学成一个工业大学的普通学生该可以吧。”当然,他那一肚子教育理想是都带了去的。
  他一进清华就抓质量,教师质量和学生质量。著名的“宝塔尖论”曾经在**中给他带来了多少批判,甚至人身攻击、谩骂,但他至死不悔。他认为,要把好教授、好设备集中在一起,努力培养好学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少数高级人才。为此,要反对在教育上搞分散主义。为使学生成才,他坚持大学要敢于“泻肚子”,不合格的学生应该降级。反对把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勉强塞进大学。说大量招收许多水平很低的学生,名曰办大学,实际上是浪费国家经费,无益于国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