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一个人,一座城_一个人,一座城什么意思
 

一个人,一座城_一个人,一座城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4-15 04:11:27 影响了:

  杨光,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和很多摄影家的经历一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相机的神奇之处,从此便沉迷其中。曾经,杨光也和很多摄影发烧友一样,到处旅游,拍摄风光美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杨光从幽静的老城区搬到高楼林立的新区,却时常想念老青岛那独有的生活品味:潮湿的石阶上苔藓的绿意和薄雾中木质阁楼的光影,触手可及的法桐和走在上面咚咚作响的石板路??无一不唤起他内心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和对这座城市独特性格的怀念。杨光渐渐沉静下来,开始在熟悉的环境里发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于是,他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坚持拍摄家乡青岛,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倾注在一幅幅照片里。
  2012年7月30日,杨光十几年来的作品精选《我和我的青岛》在新华社新闻大厦“新华影廊”展出,79幅精美作品分为海、城、人三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岛城青岛的美丽风貌和时代变迁,体现了摄影师的艺术素养和人文关怀。
  韩: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专门拍摄一个城市的念头的?或者说《我和我的青岛》这个选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杨:并不是先有选题才来做这件事的,而是先有了很多拍摄,才逐渐形成了主题。“我的青岛”,这个说法本身就很主观,所谓“我和我的青岛”,从选项上看,可以随意选择,但是如果选择得太宽泛,很难形成自己的特点;如果选择得太窄,又会过于主观。所以实际上我镜头下的青岛只是青岛的一个文化侧面,而这个侧面又是用一些很具体的东西表现。一组图像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很具体的小碎片,拼凑成一个模模糊糊能看出轮廓的东西。好比一个人的一张脸,脸上的各个零件,眉毛、鼻子,单个看都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轮廓就显示出来了。
  韩:此次展览《我和我的青岛》全部选用的是黑白照片,为什么想用这种形式来表现青岛?
  杨:用黑白照片有多种原因,一是因为时间跨度很长,很多照片拍摄的时候就是用黑白胶片拍的。二是自己可以处理,自己冲洗放大。再一个就是说黑白照片相对要容易一些,在审美上可以抛弃色彩的干扰,对突显主题来说运用的手法更单纯,更简化。
  韩:在您这组照片中,有很多海的场面,包含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海,您觉得海在您表现青岛这座城市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杨:我选的青岛的海的片子基本上都是青岛最有代表性的一些海湾、海景,这些本身就是城市的景观、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这个城市的居民每天生活都离不开海。海对于城市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悄无声息的。有时候你不见得每天看到海,但是海无处不在。比如我们每天要吃海鲜,城市的气候因为海洋而变得不同,城市的功能分区,我们的工作生活坐标,都离不开海。像北京,评价自己房子的好坏,可能是看交通是否方便,在青岛就看房子能不能看到海。所以海作为青岛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韩:青岛在很多人看来是一座旅游城市,有栈桥,八大关,石老人等很多著名的景点,而您镜头下的青岛,是一个非常安静、朴实的海边小城,您觉得您拍摄的青岛和大多数游客眼中的青岛有什么不同?
  杨:这个里面就带有个人倾向性,这是我理想中的青岛。作品里有很多内容已经超现实了,很多东西不是真正看到的那样,但也不是假的,其实带有个人理想化成分在里面。我没有选择那种很嘈杂的场面,我还是希望青岛是个安静的小城市。
  韩:您在拍摄的时候是有一个拍摄计划的吗?
  杨:实际上都是一些很小的拍摄计划,很可能今天脑子就想拍某一个路口,某一栋房子,或者是某一个背景前面,就是那么一个两个场景,可能要去几次才能拍到一张。大部分是想好的,顺便拍的很少,一般也很难一下子成功,受到很多影响,天气影响、环境影响、时间影响。我选用的摄影工具是很笨重的,机器很大,很难用。但是构图带来的视觉感是我喜欢的,所以就宁可用这个机器,在这条路上走。
  韩:《我和我的青岛》拍摄跨度有十几年之久,您觉得青岛这十几年来有没有什么变化?您在拍摄方向上有没有变化?
  杨:都有变化。影像本身对于捕捉城市变化来说,是摄影师的主观想法。城市不管怎么变化,对摄影师来说,也不可能看得很完整,只能在我们看到的部分去选取能够表达心里想法的东西。这毕竟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而不是接了一个任务要来拍摄青岛的宣传片。作为一个艺术创作,只能是有一个大概的方向,最终究竟会形成什么很难说。就像有一个小说家说过:如果我们知道小说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就不需要写了。正因为我们拿起笔来,开始写作,小说里主人公的命运是在自然而然地往前走,而不是限定好的,所以,作家才会写下去。摄影其实也一样,我并不知道我最后会拍成什么,所以我才去拍。
  韩:您拍摄的青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在于您的观看方式,在于您的沉静思考,可否谈谈您对于影像的理解?
  杨:总结起来,就是“道义”和“尊严”。国外很多理论家用的词汇是“道义”和“审美”,我更喜欢“尊严”这个词。我认为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要把握的是这两者的结合。图像的“道义”指的就是摄影家的观看角度和观看方式。比如说拍摄青岛,有的人拍了很多负面的东西,负面的东西是存在的,也要拍,但是观点和导向得是正面的。摄影师不应该去靠太直白的方式说事情,我们实际上是用自己观看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图像的“尊严”主要指的是在严肃题材的创作时,读者读到这张图片时应该有一种尊敬的感觉。这和摄影师的立场有关,如果说“道义”是在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内坚持一个观点的,那“尊严”就是基于图像本身的,从图像中反映出摄影家内心的东西。比如现在每个城市都面临着遗存、保护、继承、发展的矛盾,这个矛盾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摄影师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城市政策制定者,只是个观看者。这是我自己的城市,是我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首先我很爱这个城市。爱具体表现出来可能是用正面的或者反面的方式,但绝不是把爱变成恨。
  韩:在您对青岛的拍摄中,是如何体现“道义”和“尊严”的?您觉得青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或者您想表现出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杨:青岛这个城市,特别容易用影像表达的东西很多,它的海、它的城、它的人……它的外观和国内其他城市很不同,城市文化和人的精神也有特殊性。当然这里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好,有不好,有我们爱的部分,也有恨的部分,但主流还是爱的,这种爱其实就是一种“道义”。再一个,以前很多摄影家拍青岛的老街道,老房子,但是我拍的这些东西不多,即使有老房子也只是年代老,并不是破旧、败落的感觉,这里面就包含了“尊严”。有尊严的感觉,是指包括建筑物、城市的街巷以及城市的人的精神都是带有尊严的,这种尊严变成图像体现出来的时候,不应该给人“这个城市很破很老”的感觉。同时,尊严是需要艺术美感来支撑的,否则不足以形成一种高昂的姿态。当然,的确这个城市有很多地方很破很旧,有些摄影家喜欢拍,它们也是城市文化一部分,但我认为那不是主流,主流还是非常有尊严的,所以我在观看角度上舍弃了这些。我在这个题目中故意把这两种元素放在里面,每一张图片都要去考虑它的道义和尊严。我觉得影像文化到了最终也要从这两个方向上做评判。
  韩:您对现在一些有艺术追求的年轻摄影师有什么建议?
  杨:我觉得是冷静,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和思考。很多年轻摄影师有一种“视觉饥渴”,尤其面对新鲜事物时,因为不知道相机和拍摄活动会得到什么结果,总是期待有奇迹,有超乎想象的东西发生,所以很兴奋。相反,如果人在熟悉的环境下拍照,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没有刺激,视觉上和灵感上都很疲劳,我觉得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可以进行艺术思考的时候。因为如果想要用影像来完成艺术创作,首先要对你所做的事情反复地了解,深入地研究,等到了你感觉不到视觉刺激的时候,才可以认真地做一些影像艺术的探索,才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实现艺术理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