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全员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 育人理念
 

全员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 育人理念

发布时间:2019-06-12 04:18:15 影响了:

  大学生心理压力,是指有明显的压力感,并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心理状态。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的大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都会遭到破坏。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掌握正确的释压方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也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其重要性不亚于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但是,一些高校中仍有不少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事,“全员育人”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这无疑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特点,将“全员育人”的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学习压力。对学业不适应是造成大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方法不当和学习情绪低落等。对自己目前和将来的学习没有规划,继续沿用中学的学习方式,缺乏学习热情,导致很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心理压力很大。
  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很多大学生增加了不少正常学业以外的学习。他们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以外,还要学习社会急需的课程、辅修专业的课程,再加上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的重压,使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长期下去,不但学习效果不佳,而且紧张、焦虑、失眠等多种并发症也会相继出现。
  2.人际交往压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要条件。然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对人际关系的追求仍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且缺乏交往的勇气和技巧,理想化的期望与现实中遭遇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压力,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应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交往的需要,但由于性格上的原因或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技能。例如,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往往不善于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各种活动也抱以回避的态度,这使他们几乎没什么朋友,内心非常孤独。有些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与自己有不同想法和行为的不予认同,从而极易与同学产生矛盾,不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因恋爱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是人际交往压力的重要方面。有少数的大学生过于看重“失恋”的痛苦,很难自我调适,有些人常常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精神恍惚,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3. 经济压力。随着高校录取比例的逐年扩大,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对于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来说,高额学费及城市化的生活费用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此,经济的拮据已成为一部分贫困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以期拿到高额奖学金,而且还要寻找兼职机会以期为父母分忧。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之中,久而久之,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
  4. 就业压力。如今,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有的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与社会需求产生明显的反差;有的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有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自我的盲目和职场竞争的激烈给学生带来很多的不安和焦虑。
  5.自身压力。自卑是有些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由于在物质生活上的巨大反差,这些学生忽略了自身优点,产生自卑。有些大学生特别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但又苦于自己成绩平平、相貌平平、家境平平,缺少特长。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非常痛苦,如果这种内心冲突得不到及时缓解,他们就会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
  1.主观原因。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心理和行为中容易出现许多不协调现象。青年期也是人的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抽象逻辑思维基本形成,创造力和精力都非常旺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但这种事业心和饱满的热情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往往会动摇,产生心理压力。
  2.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作为处于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会最为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是学校环境因素。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是家庭环境因素。现在的学生一般是在父母的过分保护和溺爱中成长起来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1.高校在心理压力应对中的作用。一是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形式。学校除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外,各学院也要成立心理辅导中心,并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积极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要针对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心理危机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启发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情绪。
  二是专业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主动发挥育人作用,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吸引学生、感召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是各级各类管理和后勤人员要承担起育人职责,以人性化的管理与较高的服务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使学生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条件和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感觉。
  四是学校除了提供学习文化知识的条件外,还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活动内容,让大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各类学生组织应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促使大学生锻炼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
  2.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意义。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在校园,但其心理发展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社会发生着紧密联系。社会上各种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应给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救助和预防,尤其是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因此,社会的充分支持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维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3.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学校要与学生家庭建立密切的联系,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沟通,协同育人。同时,家长自身应不断提高素质,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其不断交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意志坚强;应注重缓解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对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有积极向上、科学健康的态度。
  4.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压力的调节。一是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压力。当一个人正视压力时,压力就会表现出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压力能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积累人生经验,变得更加成熟;压力可以使人发现自身潜力、看到生命价值、充满自信。其实,压力情境多数是可以控制的,即使不能完全战胜压力,至少也能减轻压力造成的损失。
  二是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通过有效的自我分析,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一个人只有正视自己,既承认自己的价值,又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不足,才能变得成熟、自信。从而,避免因过低自我评价所带来的自卑和过高自我评价所产生的失落和抑郁。
  三是大学生要学会缓解压力,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宣泄,要及时舒缓情绪;要勇于找朋友、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积极寻求社会、学校或亲戚朋友的帮助;要积极参加校内外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或社交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使自己的人格不断丰富和完善。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