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数学有效提问微课实录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数学有效提问微课实录

发布时间:2019-06-14 04:43:58 影响了: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46-02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动态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灵敏性。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课堂提问中遵循一定的原则,精心设计问题类型,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呈现情境,引出问题—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样一个学习过程。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堂提问类型,将学科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呈现情境,引出问题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激活相关知识间的链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下一步的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学时我巧设来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你们知道三月份有哪些节日吗?
  3月12日是植树节。植树有什么作用呢?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造福人类,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117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我有意把例题中的100米改为1000米)
  二、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己默读题目。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呢?(板书:两端要栽)
  课件出示图例帮助学生理解在一条线段上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的含义。
  自己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学生出现下面几种算法:
  (1)1000÷5=200(棵)
  (2)1000÷5=200(棵) 200+2=202(棵)
  (3)1000÷5=200(棵) 200+1=201(棵)
  全班交流,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
  提问:怎么检验哪个结果是正确的呢?(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
  好!大家动手画一画。师巡视了解。
  在知识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创设同学们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提出“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抓住知识的重、难点提问,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巧妙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了铺垫,降低了思维的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提问:遇到什么困难了?(太长了,难画,浪费时间。)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揭示解题策略:复杂问题简单化。
  这个环节我创设分析性问题,在思维障碍处提问:通过模拟种一种,学生觉得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我提问:“遇到什么困难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教材中例1研究的是在100米的路上植树的问题,如果让学生通过画图来探索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会把100米路上要种的所有棵数都画出来。因此探索过程只停留在画图与观察中,而没有作更深层次的猜想与推理。这样的探究价值不高,它只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而不能解决一类实际问题,更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通用的解题策略,所以我把例题中的100米换成1000米。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把每一棵都画出来,必定会从“少画几棵”中进行推理,得出规律。这样的处理,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今天遇到的植树问题,而且今后遇到其他的复杂问题时,也会采用“化繁为简”的思想进行解决。
  三、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请你画线段图来数一数。如果路长是20米、30米,又要栽几棵?路长100米,要栽几棵呢?
  指名画线段图并填写上面表格。
  提问: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棵数=间隔数+1
  这就是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一个规律。
  这个环节能创设分析性问题,在教学规律探索处提问:通过从简单的10米来画线段图,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画20米、30米,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追问:“如果路长100米,要栽几棵?”学生定会运用规律脱口而出“要栽21棵”。这时提出“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的问题,把握了最佳提问时机。
  提问:你还发现有其他规律吗?(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间隔数=棵数-1 总路长=每段长×间隔数 间隔数=总路长÷每段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在学生探索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后,我继续追问:“你还发现有其他规律吗?”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