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且放胸臆云自开|楼外风光开胸臆
 

且放胸臆云自开|楼外风光开胸臆

发布时间:2019-06-20 04:23:37 影响了:

  法国雕塑家罗丹讲,“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从来不缺少画家,而是缺少能创造、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大家。尤其是现当代的艺术创作,在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愈加艰难,艺术创作出现了私密性并被冠之以灵魂探索的多元化倾向。而与此同时,总有一些智士达人,高扬着固本守源、继承传统的大旗,传承着文化与艺术的血脉,并且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坚定守望者。山水画家宋玉增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代著名画家贾德江曾经这样评价宋玉增:“在全国的中青年画家群中,宋玉增以自己独特的画风引起了画界行家与非行家的关注。因为,他企图在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中寻找永恒不朽与跨越时空的元素,并把他凝聚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精神与绘画实践相融相合的艺术文本。在他的作品中,他将一个画家可能的才情、天赋、学养都投入到他的山水写意中,笔墨韵致清新高古,画中境界空灵飘逸,高山、流水、行云、松林、村舍、飞瀑等意象,与画家的心态、想像与智慧联在一起,并被他以笔墨语言的方式赋予意蕴内敛、难以忖度的语义。”著名哲学家、美学理论家李泽厚先生在其《意境杂谈》中曾说:“看齐白石的画,感到的不仅是草木鱼虫,而是能唤起那种清新放浪的春天般的生活快慰和喜悦;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感到的不只是交响乐,而是听到那种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俄罗斯的眼泪和苦难",那种动人的生命的哀伤。”而当我们欣赏宋玉增的山水画,感受到的是其超越山水本性的自然与生命的大美,是美学定义中“充实而有光辉的、壮观的美(李泽厚语)”。而这种“大美”,在我看来,是绘画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气度和精神,是气宇轩昂的生命境界,是贯穿宇宙时空的太虚化境,是宽阔的胸襟与灵魂,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艺术观照,是“我善养我浩然之气”、“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道”之追索。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宋玉增以其艺术灵性,在传统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生命化境,张扬着中国山水画传统与其自身实践的探索创新而形成的艺术大义。而这种“大美”,也决定了宋玉增先生的艺术境界,已经超越于传统之上,这一融合了生命的自然秉赋与后天修为、学识涵养的艺术内蕴,具有了生命哲学的内涵和视野,也使其艺术创作从绘画作品无意识地达到了艺术珍品的大家序列。
  笔墨是绘画特有的语言,承载着体现画家思想与灵魂的表达责任。宋玉增曾用数年时间去研习文人画的笔墨意韵,又潜心解读龚贤、黄宾虹的笔墨语言,从精神层面去领悟他们在笔墨上的审美发现与审美创造。他不仅将目光投注到笔墨文本的自身中,更投入到他所钟情的北方山水的观察、体验、感悟与表现的实践中。也许宋玉增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传统的山水画法囿于它程式的规定性,而缺少向前发展与突破的可能,他只能在掌握了传统的笔墨技巧之后,去向现实生活寻找灵感与激情。贾德江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宋玉增山水画浑厚雄强、横皴竖劈的笔墨形态,他的云蒸霞蔚、苍润相济的笔墨美感,他的以线立骨、墨气满纸的笔墨质量,都是通过自己对传统与生活的解读深入到创造的境界中去,构筑一个笔墨浑然的苍茫世界,而使笔墨充盈着心灵的激情性、审美的现代性与结构的开放性。宋玉增在理想主义精神与抒情气质合一中创造了天籁般的意境、构成独特的山水意象、极富个性的语言系统,并在拓展中国山水的美感疆域中,显示出卓而不群的意义。画家宋玉增的艺术精神空灵自由、洒脱飘逸,这也决定了其画品的超凡脱俗、玄妙如禅。宋玉增先生特别看重的太行山系列山水,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山水在灵魂之外,灵魂又在山水之外,既是“无我”之境的艺术空灵,又是“有我”之境的艺术呈现。他笔下的山峰峦叠嶂,危岩耸峙,大气磅礴,巍峨厚重,如同具有自我思想深度、精神向往的智者,贯穿了历史的峰烟。宋玉增画中的山石,或巍峨参天,或峭立千仞,或独立成势,或蟠居蜿蜒,或朴拙厚重,或轻巧绮丽,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似乎都被宋玉增先生赋予了生命,呈现出不同的灵魂色彩。哲学上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讲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而宋玉增先生创作的水墨山水意象,同样充满哲学意味,高与低、远与近、从大实到大虚、从有序到无序,都是自然与艺术的凝炼与升华,都是互应对照的合理映衬,反映出美学意义上的空间存在。而这样的笔墨刻意,除了其追求艺术表现手段的多样性之外,更应该体现其精神层面的多角度、多维度,体现出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学识和修养。宋玉增山水艺术的体征,精致朴拙,山峦深谷,藏水浮云,不夺彩,不张扬,形成了集大成的对立统一,也成为画作中色彩与美丽的来源与出处。这样的置景处理,强化了画面的清幽空远,闪射着自然万物的灵性与光辉,也使“无言之美”具有了颜色和韵律。这样的笔墨语言,是画家坦荡心胸的真实再现,我们由此也可以走近画家的诗性灵魂,走进画作中的太虚化境,并深刻感知宋玉增胸怀天地的生命情怀。
  在宋玉增先生的山水画中,“云”是一种特定的物象,是其独有的笔墨技巧,具有追求精神自由与艺术精髓的象征意义,是其实现“天人合一”的艺术主张的重要手段。可以这样说,宋玉增笔下的“云”,创新了中国画笔墨表达的样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精神内质。在中国绘画历史上,荆浩对画云有过论述:“夫雾云烟霭,轻重有时,势或因风,象皆不定,须去其繁章,采其大要,先能知此是非,然后受其笔法。”而在众多的山水画家中,宋代郭熙“云烟变灭,晻霭之间,千态万状”,这是中国山水画家中为数不多的在“云”的用笔、用墨上,具有鲜明特色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我看来,宋玉增先生的山水画,其对“云”的状写描述,已经超越前人。主要特征有三:一是把云作为主要表达物象,与山水具有了同等的构成质量和生命意义。在宋玉增先生的山水画中,云不再是惜墨的点缀,而是俯视山峦、傲视群峰的绘画语言,形态各异地地占据着绘画作品的时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云的存在,山水才有了灵性,才衬托出山与石的突兀或峻峭,厚重或灵巧,都因云而生;反过来同样,这些山与石又反衬着云的灵性铺张,直入霄汉或是低绕成烟,都契合着欣赏者的无限想象,“无云不山水”也便成为宋玉增先生最有特色的艺术旗帜。二是笔墨技巧已独成一家。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所在。历史上包括现在的大多数山水画家在对“云”的处理上,多用笔勾,以泼墨为主要墨法。而宋玉增先生则在积墨方法上,在前人的艺术罅隙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用墨技巧,强化其立体感、运动感和生命质感,他把云画得如同天外来客,雍容大度,气象万千,恣肆如海,波澜壮阔,有着涤荡一切的勇气和力量。三是在宋玉增先生的画中,云是精神的灵动和象征,是其山水画的精神标志。山水画作为中国文人画的重要一科,其言志抒怀的价值取向不离其宗,强调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艺术修为。我向来以为,中国不少画家笔力深厚、技法纯熟,却仅仅停留在匠人的层面上,讲得是绘画技法,说得是笔墨,成为艺术领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近视眼”,更勿论其作品的灵魂和生命。画家与大师、绘画作品与艺术珍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作品是不是有思想和灵魂存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宋玉增先生的山水画,以云作为灵魂依托,表达着其艺术理想和追求,也状写着天人合一的生命画境。那些云或流动或静止,或厚如山体,或轻如霓裳,或来自天外,或升于山涧,而无论是“山静云初吐,霏微触石新”(唐·张复)的清新雅致,还是“势能成岳仞,顷刻长崔嵬”(唐·曹松)的粗犷形骸,无论是“风云生叶不生根,常被重生蔽石门”(唐·施肩吾)的闲散漫游,还是“千形万象竞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唐·来鹄)的千变万化,这些云都如在天际婀娜起舞的仙子,自由地翱翔于天际、于山巅、于大千世界内外。在我看来,那些云来自于画家阔远的艺术眼光,来源于灵魂的阔大无边,来源于气象万千的胸臆和血脉,来自于灵魂的升华与凝炼。而这些云,也被画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其存在的样式有着与肉体般同样真实的具象支撑,更有着与灵魂般高冠岌岌的精神向往。由此,我们可以看见一个追求洒脱、性情飘逸的高傲灵魂,在每一笔勾勒中间,仪态万方地立于艺术的时空。而这,又何尝不是画家的灵魂呢?
  宋玉增有着对艺术的无限忠诚,严谨细致的创作态度使他的绘画成为艺术珍品,全面真实地展现着他的艺术追求。当今世界,市场化的高度发达,让社会人浮躁虚存,随意泼洒的快餐式的绘画作品比比皆是。但宋玉增却是另一种模样,几十年来,他一直潜心创作,感受并实践着杜少陵“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石”的艺术膜拜。也正因为此,宋玉增先生的绘画作品,几乎每一幅都是精品,他一直在实践着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艺术理想。
  且放胸臆,云自开来。宋玉增先生以对艺术的无限虔诚和热爱,弘扬着中国画的传统,丰富着中国画的理论内涵。关于宋玉增先生的山水画,有人评论为“诗意山水”,但在我看来,“诗意”二字不足以概括出他的山水画境和艺术取向;“云意山水”虽然更注重画家心灵和画风的飘逸,也更贴近画家的创作本身,但涵盖的艺术内蕴同样受到局限;“云逸山水”虽然走进了画作的表现语言,却又显得空灵有余而厚重不足。如此,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探寻最能贴近画家本意的名字、旗号,或者主义。但我们这样做的时候,离画家艺术创造的本体已经渐行渐远,因为所有的艺术创造,其名字也只是艺术,所有的揣度和概括都会挂一漏万,因为画家宋玉增是如此丰富的一个画家,无论是绘画本身,还是其精神和灵魂。
  (宋玉增,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