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以古文解释 古文常见字词解释]古文常用字词
 

[以古文解释 古文常见字词解释]古文常用字词

发布时间:2019-06-25 08:48:41 影响了:

以古文解释

文言文解释

汉武帝末年,盗贼群起作案,大的团伙有上千人,小的团伙几百人左右。

朝廷派使者穿着精致有绣花的衣服,拿着兵符,带兵追击这些匪徒,斩落的匪徒人头达到一万多颗。

于是立了“沈命法”,法令内容说如果有多起盗窃案件发生,追捕却不能一网打尽的,两千石的官吏到下面的小官都要处以死刑。

之后小吏们都害怕,就算有盗贼,也不敢去抓,怕捉不到反而因此要连累地方官,地方官也不准其上报。

于是盗贼越来越多,当官的互相包庇,以躲避法律。

到了光武帝当政期间,到处都发生盗贼作案,于是朝廷派使者到下面县,让盗贼自己互相检举揭发,只要是五个人杀了一个贼就可以免罪,小官有回避故意放跑盗贼的,也不管,只管最后的结果。

那些管理的区域内有盗贼但不去抓捕的,都不认为抓贼是负累,只管最后抓到了多少,只有那些藏匿盗贼的才判罪,于是大家都来抓捕盗贼,盗贼们都慢慢解散了。

这两件事都是治理盗贼的措施,但是汉武帝管得很严格所取得的效果,还不如光武帝宽松的治贼政策,其效果大家有目共睹。

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 中的相:接连,相互

文言文中“以”和“与”的多种解释 及例句?

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②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15.【与】 (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

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

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解释文言文

项羽不肯竟学项羽不肯完成他的学业(就跑去打天下了)项籍1.少时,学书2.不成,去3.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4.之。

籍曰:“书,足5.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6.。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1.项籍:项羽。

项羽名籍,字羽。

2.书:指古书典籍,被项籍曲解为仅仅是识字记名姓。

3.去:抛弃。

4.项梁:项羽的叔父。

5.足:只要,足够。

6.竟学:学习完成。

竟,完毕,最终。

成语有“有志者事竟成”,“竟成”即最终能成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此指“完毕”。

《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又,“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这两个“竟”均解释为“最终”。

翻译: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其中意思的时候,又不愿意深入学下去

古文中“以”的所有意思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几句文言文解释

1、年老的男人没有妻子的叫“鳏”(鳏夫),年老的女人没有丈夫的叫“寡”(寡妇),年老而没有子女的叫“独”,幼年死去父亲的叫“孤”(孤儿孤女)。

《孟子》还称这四种人为“穷民”(困苦的人)2、知道胜利有五种条件:知道可以与敌人作战的或者不可以与敌人作战的会胜利;知道兵力多与兵力少怎么作战的会胜利;官兵上下级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会胜利;用有准备作战来对付没有准备作战的会胜利;将领有能力而国君不干预掣肘的会胜利。

这五个方面就是知道胜利的条件了。

3、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

”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4、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

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

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切齿痛恨。

王敦虽然怀有叛逆之心,但周访离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

5、杨子路过住在宋国东部的一个旅馆,(店老板)有两个妾,那丑的被看重,漂亮的被轻视。

杨子询问其中原委,旅店老板回答说:“漂亮的自觉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觉得很丑,我不觉得她丑啊。

”杨子对弟子说:“做贤德之事但不认为自己很贤德,哪儿有做不好的呢?”6、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在这十一个月当中,那班富贵之士和志得意满。

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人名声皎如白日,是什么缘故呢?7、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

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8、您难道没有听说子产为相时的政治方针方法吗?(子产的做法是)推举善良的、有实材的人,打击坏人赞扬好人,有治国才能的人不去过份计较他的短处,口碑好的人不去说他的小缺点;(这样一来),每家每人都能自给自足,监狱里几乎没有犯人。

子产去世了,全国的人们都伤心的落下了眼泪,全国三个月内都听不到弹琴娱乐的声音。

(由此可见,子产)活着受人热爱,去世了也让人悲哀。

语文文言文(古文)常见字常见词的解释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

(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19、道 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诸暴秦(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20、得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1、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22、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23、吊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 人皆吊之(慰问) 24、度 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 关山度若飞(过,越过) 25、端 左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 26、恶 恶能无纪(怎么) 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 27、发 有时朝发白帝(出发)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 28、凡 则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是) 凡三往(总共) 29、方 方七百里(见方) 有朋自远方来(地方) 长方形(方正) 30、分 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 31、奉 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 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 32、否 尚能饭否(fò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 陟罚臧否(恶、坏pǐ) 33、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 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 夫鼾声起(丈夫) 罗敷自有夫(丈夫) 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34、扶 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出郭相扶将(挽扶) 35、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 以手拂之(轻轻擦过) 36、福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 37、富 与仓禀府库池苑囿之富且大(富丽) 家富良马(富有,充足,有许多) 38、更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更相庆(互相) 更上一层楼(再、又) 举杯消愁愁更愁(更加) 39、苟 苟富贵(如果) 故不为苟得(苟且) 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 40、固 固以怪之矣(本来) 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君子固穷(安守,固守) 41、故 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 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余虽愚(所以,因此) 42、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4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 44、冠 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 既加冠(男子成人礼) 45、光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仿佛若有光(光线) 46、归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47、过 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及鲁肃过寻阳(到) 人恒过(犯过失)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 48、好 秦氏有好女(美) 好鸟相鸣(美) 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 好为梁父呤(喜欢)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 49、号 阴风怒号(háo大叫,呼啸) 故自号曰醉翁也(hào别号) 号为张楚(国号) 号令召三老(号令) 50、还 飞鸟相与还(回家) 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同“旋”,xuán回转,...

古文中“之”的所有解释

《说文解字》:“之,出也。

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

”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

’按:之有训为‘此’者。

”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 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 ③ 然之。

(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们,指齐军。

)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

(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 ⑤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⑥云之崔嵬。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⑶作动词:往,到......去。

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一首示子侄》)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陈涉世家》)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 ▆⑷这,此。

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 (《过秦论》)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③句读之不知。

(《师说》)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 ▆⑹我。

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为戮:以之为戮。

之:指我们。

) (7)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 ▆⑻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同时可说成取独,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④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9)向。

例: 然后驱而之善。

▆(10)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

”前句也字作“之”义。

《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

”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

文言词语解释

累 léi 〔名〕 (1) (形声。

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畾(雷)声。

本义:绳索) (2) 同本义。

也作“缧” [rope] 累,一曰大索也。

——《说文》 两释累囚。

——《左传·成公三年》 以剑斫绝累。

——《汉书·李广传》 (3) 又如:累绁(绑罪犯的绳索。

引申为囚禁,牢狱);系累(系结绳索);累囚(被拘囚的人) (4) 指交配期的牡牛 [bull in mating season]。

如:累牛(种牛或一般公牛) 〔动〕 (1) 重叠;接连成串 [pile one on top of another;overlap]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楚辞·招魂》 (2) 又如:累棋(堆叠棋子);累叠(堆叠);累纸(接连许多张纸) (3) 拘系;捆绑 [tie] 系累其弟子。

——《孟子·梁惠王下》 系累其老弱妇女。

——《史记》 (4) 又如:累坠(拖累,累赘);累囚(被拘系的俘囚) (5) 另见lěi;lèi 加:〈动〉1. (会意。

从力,从口。

本义:添枝加叶说假话、虚报)2. 同本义 [make a false report;slander] 加,语相增加也。

——《说文》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

——《左传·襄公十三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论语》弗敢加也。

——《左传·庄公十年》3. 又如:加叶添枝(加油添醋,加油加醋,加油添酱。

为了夸张或渲染的需要,在叙述或转述时,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加诸(诬谤;凌驾于;乱说);加诬(虚构诬陷)4. 增加[increase;add] 臂非加长。

——《荀子·劝学》声非加疾。

何以复加。

——《汉书·李广苏建传》加其土封。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5. 又如:加注解;加符号;加一钱(收到本金十分之一的高利贷);加二(二成);加绪含容(增加功绩,包含宽容。

绪:功绩);加纳(加官受职);加年(年龄增长);加兵(增加兵力)6. 放在上面,加上 [put on] 加彘肩上。

——《史记·项羽本纪》加以金银。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三缢加别械。

——清· 方苞《狱中杂记》7. 又如:加额(把手放在额头,表示庆幸或敬意);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著冠);加笄(以簪束发。

古代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表示成年)8. 施加;强加 [impose;exert] 加之以师旅。

——《论语·先进》加诸彼。

——《孟子·梁惠王上》加兵于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不加诛。

——汉· 刘向《列女传》9. 又如:加功(施工);加惠(施加恩惠)10. 参加;加与 [take part in]。

如:加盟(参加某一团体或组织)11. 凌驾,侵凌 [bully] 加胜于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副〉1. 表示程度,相当于“更加”,“愈加” [more] 山不加增。

——《列子·汤问》至又加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 又如:加二(— ní方言。

更加;加倍);加丰(更加丰富);加损(愈加减少);加顺灵祗(更加顺应神灵的意思) 〈名〉1. 益处;好处 [benefit;good]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2. 姓 寻 xún 寻,姓氏, 寻氏 (会意。

从工口,从又(彐)寸。

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a measure of length] 寻,绎理也。

——《说文》。

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

周官之法,度广为寻。

——《方言一》 是寻是尺。

——《诗·鲁颂·閟宫》。

传:“八尺曰寻。

” 舒肘知寻。

——《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

——《小尔雅》 蹄间三寻。

——《史记·张仪传》。

索隐:“七尺曰寻。

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

皆伸两臂为度。

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

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 争寻常以尽其民。

——《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

——《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寻 xún 寻找 [look of;search;seek] 远寻师学。

——《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

——《后汉书·张衡传》 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 探究;研究;推求 [study;rearch;inquire into] 一一皆可寻其源。

——苏轼《王维吴道子画》 又如:寻事(寻思;考虑);寻朱数墨(只知道背诵文句,不明白道理);寻省(推求省察) 用 寻,用也。

——《小尔雅》 日寻干戈。

——《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

——《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

——《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

——《左传·僖公五年》 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 继续 [continue]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

——《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

——谭嗣同《思篇》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讨伐,派兵去镇压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

——《国语·周语》 追逐 [pursue]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

——汉·张衡...

古文中以的意思

(《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和""跟&quot,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有较多的相同点,可译为"因为";而";用(凭)什么身份"&quot、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用法同"于"率领&quot,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依据&quot、行为的对象。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可视情况译为"在""从"(《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

例如。

问;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quot。

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quot.复音虚词&quot?"而"或省去。

例如。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等: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可译为"把"";有时可译为&quot。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作《师说》以贻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方法及其他;,可译为""按照&quot.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quot以 ==========有3种用法.。

(《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quot。

(《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quot。

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用法同"与&quot。

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以是",相当"因此"..: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王割汉中以楚和,可译为"而&quot。

(《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

(《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天下有变;是以"带领""&quot。

(陶渊明《归去来辞》) 3;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quot..。

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水道多绝,难行,而笑李渤之陋也;。

例如;凭借"。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quot。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何以战,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因""由于":"用""拿&quot. 1.用作介词,或省去

在古文中以的意思有什么

以yǐ 基本字义 1. 用,拿,把,将:~一当十。

~苦为乐。

~身作则。

~邻为壑。

~讹传讹。

~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

物~类聚。

3. 因为:~人废言。

勿~善小而不为。

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

~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

~内。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

得~。

9. 古同“已”,已经。

10. 太,甚:不~急乎? 11. 及,连及:富~其邻。

详细字义 〈动〉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

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 2. 同本义。

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

——《说文》 以,用也。

——《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

——《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

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

——《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

——《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 〈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

——《拾雅》 候疆候以。

——《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

如:阿以战争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

——《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

——《论语》 以残年余力。

——《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

——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

——《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

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

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

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

——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

(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

——《列子·汤问》 〈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邶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