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小米杂文 杂文|现代杂文
 

小米杂文 杂文|现代杂文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2:48 影响了:

小米杂文

朝花夕拾200字好段摘抄

拿了书来了、木莲藤、厌恶。

“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

片段:我忐忑着,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

“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

死无常黑脸,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的失望,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按斑蟊,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矛盾、痛苦,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也带点批判,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桑葚、鸣蝉。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但”表示补充说明、摘覆盆子)。

赏析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

”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吃了便可以成仙、黑衣,谁也不爱看。

在“阴死间”里也有的。

赏析: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片段,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

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形成一座富士山。

如果不怕刺,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赏析:描写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

”他说完,便站起来。

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

片段: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片段、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皂荚树、蜈蚣、何首乌藤,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片段,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石井栏: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拔何首乌根?自然是读着;那才真真是“碰壁”,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朝花夕拾200字好段摘抄

片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

“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

“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片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赏析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

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

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片段: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赏析:描写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片段: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

”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片段: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死无常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

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赏析: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苗族的习俗有哪些

与汉族婚礼毫无两样、端午节,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俗称“排家饭”。

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排碧、排料。

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人们可尽情地坐秋千,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不能同宿。

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清明节,袖大而短,无衣领。

裤短而大,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

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羊。

三 、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

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婚姻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

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百头偕老,诸事顺遂,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如酸菜,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裤筒短而大、恫饰、玉饰之分、扣绊、银花,以耳环、粑粑耳环等、鱼,并唱歌欢庆,以银饰最为普遍,年轻者,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

下午,宾客前来贺喜。

因而婚期为两天、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串亲等方式相互接触爱慕、凤冠、耳环,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

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

每年立秋这一天逢哪一个地方赶场,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

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取女方生辰八字、补拙、雅西,上山安葬。

有的要择“吉日”,最有特色的要数打八人秋。

这种秋千,外形纺车一样,高约 8 米,可以转动,8 人秋,汉族人称为八人秋,一个秋可坐单人也可坐双人。

八人秋用人力转动,当快速转动停下来谁在晨高处,谁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摇秋的人就不放他下来。

至 1999 年,已成功组织了7届“赴秋节”,每届观众均达数万人之多。

吃新 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

每到夏熟 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

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 米,免除饥饿。

挂社 花垣苗族在对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寿礼日,称为挂新。

立春后第五个的日子叫做社日。

这几天有新立祖先的儿女都要上三条新鲜的蒿莱(苗语为“山务”)和野萌葱(谐语为“光”),洗净切碎,加上腊肉丁,花生米、芝麻、红枣、冬笋、豆腐干、猪油等煮成社饭拿去新丧祖坟祭奠。

满了三年不再挂新,仅在清明节祭奠。

挂新回来,全家围桌而食,再用以馈赠亲邻。

现在社饭不仅是一种祭祀供饭,而是立春以后的美餐。

肠肉、蒿莱、葫葱合在一起蒸煮后,打开锅盖满屋皆香,吃到口里,余味无穷,据传还有防病健身之效。

六、禁忌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几种: 忌踩三脚 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 3 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

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 (hangd (hangd ghao ,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读祖宗,神人共愤。

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 据说是吹柴大会把新的一个的财 运吹走,从而贫困潦倒。

其他禁忌与县内汉族大则致相同。

参考资料:.cn/info/570.html、项圈、手镯,肉食丰富,随时可买,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聚会,各地艺人歌手,女家如高兴热情,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戒指、牙鉴,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 赶年场(调节) 农历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约定地点、银牌、披肩之别,雅酉一带为花帕,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

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

新娘接至男家门前、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焯烁眩目。

夏天,花格衣最具有特色。

苗族妇女衣 较为复杂,婚庆期间,男方亲族 在合伙请客吃饭,如峨冠秋菊。

四、丧葬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

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

正常去世老人,新娘要隔居族家苗族风俗习惯 一、董马库一带,均为苗家常菜。

苗家历来好客,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有 金饰、银饰、刀梯、听歌手对歌,青年人趁机物色情侣。

樱桃会 县内排碧、排料、做客、赶集,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

晚上。

银饰有 银帽、银盆,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

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帕长 1 — 3 米长,正式订婚。

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

关于生物的诗(有生物结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生物体具体有A 新陈代谢作用B应激性C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生殖和生长现象一岁一枯荣 与 春风吹又生 说明了草每年都会重新生长 但新长出的草也分两种情况: 1.前一年的草并没有死,根还活着,只是草叶枯萎了(或被“野火”烧了),所以新的一年又会重新长出。

这不算生殖,算是生长 2.草籽发芽。

新生的小草。

这就属于生殖现象,它的成长就是生长现象 综上所述,选D

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赏析

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一九二七年,40多岁的鲁迅把《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更名为《朝花夕拾》,在其上发表了此前他的10篇散文,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景事物呈现给了他人。

相比于他杂文的严峻凛然、锋芒毕露、泼辣犀利、意味深长等特点,这些散文却透露着玲珑剔透、情趣盎然、细腻生动、鲜美可口(鲁迅自语,见《朝花夕拾》小引)的感觉。

而我最为欣赏的则是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其中表现出的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是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文章里最为清晰和强烈的。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如果让我仅从文笔角度欣赏它的话,我想,最为重要的就是作者从字里行间体现出的真性情。

文章非常清晰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具体、生动、真切地描写了自己所见的东西,即使在我们(当然,我指的是成人)看来,情趣了了,但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却显得趣味盎然。

这也充分体现了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热爱探求知识的品性。

文章里,非常分明地表现了两个情绪,一是百草园的景物,童年无限的生活情趣;二是三味书屋里教条、枯燥、乏味的读书经历。

我喜欢对百草远的描写。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是理论界争论比较多的,而我恰恰非常喜欢它。

“似乎”和“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象是矛盾,而且也手到一些人的指摘。

但我认为这恰恰体现出了鲁迅的语言功底非常好,运用得心应手、传神入化。

这两个词精确地体现了鲁迅现时的特殊心境。

这种心境无疑就是他对百草园的怀恋。

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所以说“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的印象,还不能十分肯定它的现在,所以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可能还不精准,但那的确是我的乐园,这是十分确凿的。

文章的开始部分,就十分引人入胜:在百草园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这么多景物,而且不是象流水帐一样毫无生气地罗列,是生动、细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点缀在前面的词汇使得这些景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去年游览鲁迅故居时的感受,一个这么普通的园子,何以被鲁迅写得那么具有魅力和情趣呢?反思后顿悟,是我以成人的平常眼光去看,它才如此平淡,而作者却以儿童的眼光,看出了它美好的景色和无穷的趣味。

这更我对这位民族斗士投以敬佩的目光,原来,鲁迅才是真的性情中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百草园都有无穷的乐趣。

冬天捕鸟的描写更始让人历历在目、蠢蠢欲动我当年初读此文时,一直想学着按文中的描写去尝试一下,这实在是被鲁迅的文笔煽动的,呵呵。

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当然有它的动人之处。

许多人说它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体制。

我倒宁肯相信,那仍然是作者对儿时的一种记忆,虽然,它不够美好。

常常想,这样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充满大无畏精神的斗士,能够写出如此充满情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是我们的幸运,也是鲁迅本人的幸运。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人。

语文基本知识

写作的手法有5个:描写 抒情 议论 说明 叙述 修辞手法多了,譬如:比喻 排比 对偶 夸张 拟人 通感 白描 1、初中阶段常用的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拟物、对比、反复、对偶、引用等。

2、关于描写,常问的是“描写方法”,而不大问“描写手法”,两大类: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叫“自然环境描写”,与其相对的还有“社会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有:外貌(肖像)、语言、动作(行动)、心理、神态等。

角度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状态有动态和表态描写。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是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而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2、修辞手法 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表达方式是文章的基本概念,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任何文体都要采用这五种表达方式的一种才能成文,一般来说,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

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

而修辞手法主要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目的是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合在一起,可统称为文学手法。

绝大多数文章都是糅合着多种修辞手法,却有一种最基本也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总之,文章只有五种固定的表达方式,是从整体看;却可以有很多的修辞手法,名称也很繁杂,是从句子看。

不知道这样说你明白了没有。

含有“贯”字的成语

词目 贯朽粟陈 发音 guàn xiǔ sù chén 释义 钱串子断了,谷子烂了。

比喻极富有。

出处 《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词目 贯朽粟腐 发音 guàn xiǔ sù fǔ 释义 穿钱的绳子朽断,仓库的粮食腐烂。

形容富有之极。

出处 《史记·平淮书》:“汉兴七十余年之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词目 白虹贯日 发音 bái hóng guàn rì 释义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

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 示例 且休说~,青龙藏池。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 词目 恶贯满盈 发音 è guàn mǎn yíng 释义 贯:穿线的绳子;盈:满。

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

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出处 《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 示例 你今日~,有何理说。

(元·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 词目 贯穿今古 发音 guàn chuān jīn gǔ 释义 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出处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今古,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 词目 贯颐奋戟 发音 guàn yí fèn jǐ 释义 颐:下巴。

两手捧颐而直入敌阵。

形容英勇无畏。

出处 《史记·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跣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

” 词目 贯鱼之次 发音 guàn yú zhī cì 释义 宫中的女官依次受到宠爱。

出处 《后汉书·杨赐传》:“慎贯鱼之次,无令丑女有四殆之叹,遐迩有愤怨之声。

” 词目 豁然贯通 发音 huò rán guàn tōng 释义 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指一下了弄通了某个道理。

出处 宋·朱熹《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 词目 精贯白日 发音 jīng guàn bái rì 释义 形容极端忠诚。

出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

” 词目 融会贯通 发音 róng huì guàn tōng 释义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 《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 示例 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饾饤的工作,决不能~的。

(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词目 气贯长虹 发音 qì guàn cháng hóng 释义 贯:贯穿。

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

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

出处 《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

” 示例 斗争结盟友,殉难慷慨同。

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 词目 全神贯注 发音 quán shén guàn zhù 释义 贯注:集中。

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处 示例 他指着球里嵌着的花纹,相着伊又相着花纹,~的,十分喜悦的告诉伊。

(叶圣陶《伊和他》) 词目 如雷贯耳 发音 rú léi guàn ěr 释义 贯:贯穿,进入。

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出处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 词目 粟红贯朽 发音 sù hóng guàn xiǔ 释义 粟:小米;红:指腐烂变质;贯:穿线的绳子;朽:腐烂。

谷子变色了,钱串子损坏了。

形容太平时期富饶的情况。

出处 《汉书·贾捐之传》:“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

” 词目 同条共贯 发音 tóng tiáo gòng guàn 释义 条:枝条;贯:钱串。

长在同一枝条上。

比喻事理相通,脉络连贯。

出处 《汉书·董仲舒传》:“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欤?” 词目 万贯家财 发音 wàn guàn jiā cái 释义 形容家产极丰。

出处 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一折:“牛璘有万贯家财,在赵江梅家作赘。

” 词目 学贯中西 发音 xué guàn zhōng xī 释义 形容中文、外语都十分好。

词目 一仍旧贯 发音 yī réng jiù guàn 释义 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

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出处 《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示例 其谱~,并未变动。

(鲁迅《且介亭杂文·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 词目 腰缠万贯 发音 yāo chán wàn guàn 释义 腰缠:指随身携带的财物;贯:旧时用绳索穿钱,每一千文为一贯。

比喻钱财极多。

出处 南朝梁·殷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

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欲兼三者。

” 词目 鱼贯而入 发音 yú guàn ér rù 释义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出处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 示例 众才女除卞、孟两家姊妹在后,其余都是按名~。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七回) 词目 鱼贯而行 发音 yú guàn ér xíng 释义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词目 一以贯之 发音 yī yǐ ...

什么是散文?怎样写散文?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1、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2、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是和诗歌、戏剧、小说、辞赋并列的文学体裁。

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散文的写作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

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

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

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 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

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 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

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

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 闪光。

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

”(《早晨的太阳》序)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 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

”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

后来,他听一位花 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

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 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

”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

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 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

这个作家就杨朔。

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

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 达到和谐的统一。

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

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

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

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 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 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 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 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那有季羡林的文章

《季羡林全集》目录 季羡林全集 第一卷:散文一【因梦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燕南集】 第二卷:散文二【万泉集、小山集】 第三卷:散文三 第四卷:日记·回忆录一【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 第五卷:回忆录二【牛棚杂忆、学海泛槎】 第六卷:序跋 第七卷:杂文及其他一 第八卷:杂文及其他二 第九卷:学术论著一【印度古代语言】 第十卷:学术论著二【印度历史与文化】 第十一卷:学术论著三【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第十二卷:学术论著四【吐火罗文研究】 第十三卷:学术论著五【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一)】 第十四卷:学术论著六【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二)】 第十五卷:学术论著七【佛教与佛教文化(一)】 第十六卷:学术论著八【佛教与佛教文化(二)】 第十七卷:学术论著九【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第十八卷:学术论著十【糖史(一)】 第十九卷:学术论著十一【糖史(二)】 第二十卷:译著一【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一)】 第二十一卷:译著二【梵文及其他语种作品翻译(二)】 第二十二卷:译著三【罗摩衍那(一)】 第二十三卷:译著四【罗摩衍那(二)】 第二十四卷:译著五【罗摩衍那(三)】 第二十五卷:译著六【罗摩衍那(四)】 第二十六卷:译著七【罗摩衍那(五)】 第二十七卷:译著八【罗摩衍那(六上)】 第二十八卷:译著九【罗摩衍那(六下)】 第二十九卷:译著十【罗摩衍那(七)】 第三十卷:附编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 等。

季羡林散文随笔作品(20张)主要译著 《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赋得永久的悔》全文: 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

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

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她手下的小喽罗们曾两次窜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地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

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 这一句话并没有夸大,他说的是实情。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最小的一叔送了人。

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

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

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

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

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

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读若xin )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

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

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

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

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北京大学那一位“老佛爷”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就有这样一位母亲。

后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

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后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

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乡”,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

于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

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

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

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样,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

一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

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