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课堂对话的伦理审视 伦理审视的意思
 

课堂对话的伦理审视 伦理审视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9-06-26 04:10:12 影响了:

  摘要:以伦理学视角对课堂对话进行审视,对于形成师生彼此尊重的课堂氛围,转变教师“师本位”的观念,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信息的反馈效率,给予学生更多人性的自由与关怀和做人的尊严与自信,形成有伦理的课堂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堂对话;伦理缺失;信息传递;信息反馈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6-0009-03
  课堂对话主要是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语言交流活动[1]。笔者主要对课堂师生对话进行研究,并对课堂师生对话作出如下的定义:作为信息发送者的教师或学生之间,为达成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言语的或非言语的)将信息传递给对方,作为信息接收者的一方对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处理并反馈给信息发送者的过程。课堂师生对话中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就某个话题或问题展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师生双方自我价值的形成和提高。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自我价值表现为同等的重视、公平民主的机会、人格尊严的呵护;对于教师来说,表现为劳动成果的被珍惜、人格尊严的被尊重:双方都有愉快、合理、尊重的体验,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伦理的课堂对话所追求的目标。
  一、课堂对话伦理缺失
  (一)信息发送者的主观性强,甚至言辞不当
  1.教师想当然的对知识加以编码形成信息,忽视学生的能力
  师者,闻道在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学生的,虽然在我国教师所授科目会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外在约束来规范教师的授课行为,但是教师的授课本质上来说是有很大的自主性的,比如教师选择性的讲解认为重要的知识点,选择认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等。如果教师高估学生的能力,可能会一笔带过,甚至不讲,如果教师低估学生能力,简单问题重复多遍,这会阻碍学生能力发展。这主要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备学生,忽视学生知识的“在场”或“不在场”,这在本质上是对学生主体的忽视,是伦理缺失的体现。
  2.教师或学生言语或非言语对彼此自尊和人格的伤害
  我们把对话理解为“交流”或“信息传递”,这样对话的范围就广了,不仅包括言语的也包括非言语的(表情、眼神、动作等)。比如,有关法律旗帜鲜明地指出禁止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主要针对教师对学生的暴力,希望教师用沟通交流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近来一起起学生因为老师某句话而**的事件触目惊心,这样使得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这些都是师生之间处理问题的两个极端。法律规定的作用是强大的,但是由于意识上的不重视,也有其威力不到的地方。此外,课堂中教师对某个同学的不屑一顾的眼神,也许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这都不是伦理的课堂所追求的。
  3.教师对知识的解读偏离伦理,不利于学生形成某些合理的价值观念
  劳动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只因自身能力的不同而从事着不同的工作,这样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地运行。比如,有老师在讲解《小青石》一课时,为了达到自己预想的教学效果,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向小青石学习,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甘愿做一块平凡的石块,为大厦奠基的精神,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水晶、玛瑙也是社会所必需的,它们也有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可以为社会服务。我们的学生也许会更愿意做一枚水晶或玛瑙,因为每个人的理想与自我价值要求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念,根据自己的能力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为社会做贡献。
  (二)信息传递方式过于传统和狭隘
  1.教师习惯控制、灌输,学生主体性、积极性缺失
  班级授课制实行三百多年以来,教师主导课堂的授课形式一直占据主要的地位。教学论中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介绍,其中以杜威和卢梭等倡导的“学生中心论”和以赫尔巴特倡导的“教师中心论”为代表,两者在理论上各有偏颇之处,实际上代表了两个极端[2]。到目前为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仍然在课堂上“灌输”,甚至剥夺学生自我思想、观点表达的机会。课堂对话具有明显的教师主导与控制规范的痕迹。缺乏平等、自然、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交谈多是形式而非内心[3]。
  2.信息传递过程有失公平
  不可否认,优秀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关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师也更是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采取一种赞扬的、肯定的、民主的方式,对他们的课堂表现给予极大地耐心;对成绩较低的学生则倾向采用冷漠、否定、专制的方式,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机会,提问的质量要求较低,较少允许他们的个性自我表露。
  (三)信息接收者容易忽视信息,打击信息发送者的积极性
  1.教师消极对待来自学生的信息
  教师消极对待来自学生的信息,主要表现为教师出于某种原因,对来自学生的信息,采取反应、不反应或应付地表现。教师的不反应或者应付对学生的积极性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课堂师生对话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为了赶进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置之不理或打击冷落或课下处理的态度和方式,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可能会有损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健全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形成对一门课的厌恶,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此外,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难以回答学生的提问,应付了事也是时有发生。
  2.学生情绪性或故意性地不尊重老师
  情绪性是指学生随自己的心情做事,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故意性就是因为对某个老师有意见而挑衅或不屑。我们经常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谆谆教导,有些学生故意在下面“呼呼”大睡、开小差或对老师吹毛求疵,睡觉或者开小差也许是困意战胜了意志和老师的感受,也许是对老师的挑衅和不满战胜了应有的尊重。教师传递的信息的接受者是全体的学生,个别同学的这种行为是对教师劳动的不尊重,影响教师劳动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质量,间接的给其他同学带来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道德的。
  二、课堂对话伦理建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