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世界华语电影指南》总序] 总序
 

[《世界华语电影指南》总序] 总序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2:50 影响了:

  一、导言:华语电影和华语电影研究  我主编的这本费时三年多、长达650多页的《世界华语电影指南》(A 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于2012 年4月份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出版公司Wiley-Blackwell(威利-布莱克威尔)是总部设在英国的一家全球性的商业学术出版集团,旗下的布莱克威尔在欧美以出版影响广泛的大型系列学科学术指南而著名。①他们最近推出一套“国族电影指南系列”,出版的除了我这一本研究华语电影的书之外,还有德国电影、东欧电影、西班牙电影、法国电影、意大利电影等,而且范围会继续扩展下去。
  《世界华语电影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整体布局分成五大部分:历史和地理、产业和机构、类型和表现、艺术和媒体、问题和争议。全书总共30章,由我邀请在欧美和亚太地区任教的专家分别撰写,通过两轮匿名评审,已经得到电影研究和中国研究界知名学者的热情推荐。②第一章是总序,重点介绍华语电影在欧美的兴起、发展和研究的热点。我现在有选择地介绍总序的内容,在英语原文的基础上稍加删减或展开。
  华语电影与研究的海外发展
  当新的千禧年来临之际,我撰写了一本书,题为《影像中国》,③在结语部分描述了在19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华语电影在票房和研究两个方面的突破。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电影在各方面都持续突飞猛进,就像炙热的中国经济,2010年第二季度的GDP首次超过日本,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其实,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实况转播,让全球观众对中国的崛起有了新的认识之前,华语电影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就美国的票房而言,1990年代初两部成功的华语艺术电影还很难与十年后的华语大片相比:《喜宴》(李安导演,1993年)在美国的113家电影院上演,票房690万美元;《霸王别姬》(陈凯歌导演,1993年)虽然只在3个电影院上映,但票房也达到520万美元。进入新世纪,《卧虎藏龙》(李安导演,2000年)在美国的2027个电影院上映,票房突破1亿2810万美元,成为目前所有华语电影中海外票房最高的影片。第二名是《英雄》(张艺谋导演,2002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院有2175家,票房5370万美元。再看近年来国内的票房,2009年的票房冠军是《建国大业》(韩三平、杨建新导演),4亿1500万(如不加解释,以下数值均为人民币),几乎等于2001年的票房冠军《大腕》(当时创最高纪录4200万)的10倍。2001年的国产故事片产量只有88部,总票房是8亿4千万,但2009年是456部国产片,62亿总票房,增长率分别是5.2倍和7.4倍。大家知道,2010年的数据比2009年的更高。④
  此外,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海外学术研究的发展。十多年来北美、欧洲、澳洲和亚洲的著名大学都非常积极地推出华语电影课程,要么设在电影研究或者媒体研究之下,要么设在中国研究或者亚洲研究之下。2007年,英国推出了一个新的专门研究华语电影的《华语电影杂志》(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⑤许多大学和学术出版社积极出版关于华语电影的著作,总数从过去的一年几本到现在的一年十几本。⑥各类中英文的国际学术会议也非常多,包括许多大型学会(比如美国的电影与媒体研究协会)每年年会当中的专题小组讨论,以及各种专题的中小型研讨会等。
  在这个大背景下,推出这本英文版的《指南》是相当及时的,既可以回头总结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具有前瞻性地看有什么值得研究的议题需要开发。出版社给这本书的篇幅非常慷慨,每篇文章给一万字左右。我最近参与撰写的另外一本英文书是2010年英国电影研究院出版的《华语电影》,⑦那本书每篇文章限制在五千字,优点是言简意赅,很适合作为本科生课程的阅读材料,缺点是篇幅有限,很多精彩的观点不能展开。我一开始同意主编《指南》是因为我喜欢有足够的篇幅来博引旁征,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可以重新反思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各种议题。正因为华语电影研究这个领域发展非常快——你们看看我在中文的《审视中国》那本书里的介绍就知道,基本到了1980年代末期,华语电影研究才开始在西方兴起。⑧从1980年代末期到现在也不过20多年。为了尽可能总结和促进这个领域学科的发展,我要求所有的作者都要强调两点:回顾和展望。在导言部分,我首先介绍所有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之间的关系,然后将文章的一些观点与现有的研究略作比较,最后选择性地列举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华语电影”的定义
  我们先回顾几本研究华语电影的英文论文集,通过这些论文集的议题重点可以了解这个学科的发展。英国学者裴开瑞(Chris Berry)最近几年暑假都到北京电影学院讲学,他早在1985年攻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博士期间就编了一本小小的文集《中国电影的透视》,非常准确地提出了需要用“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电影,认为中国电影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研究出很多的成果来。⑨将近十年之后,布朗(Nick Brown)——他是裴开瑞的博士导师,也是较早将西方电影理论引入中国的美国教授——跟其他三位学者(包括我现在的历史学同事毕克伟)在1994年出版了合编的《华语新电影》。⑩那本论文集的好处就是把中国电影的范围扩展,包括了港台电影;他们做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华语电影”(Chinese cinemas)给复数化了。到了1997年,鲁晓鹏编的《跨国华语电影》强调“跨国性”(transnational),{11}目的是要超越我们传统“国族电影”(national cinema)这个学术框架,不用“中国电影”中所隐含的“国”(national)的概念,而用“跨国”,因此可以包括港台和海外的华裔。“跨国”这个词后来用得相当多,频繁出现在其他学者的书中。{12}又过了将近十年,鲁晓鹏与在香港任教的叶月瑜一起编了另一本书,就叫《华语电影》,推出Chinese-language这个词,以求与Chinese区别开来,并认为前者的覆盖面更广,不但包括大陆、香港、台湾,而且还包括这三地之外其他的华语、华裔地方。{13}最近这五年来,除了港台学界之外,国内也渐渐开始使用“华语电影”这个概念。{14}值得注意的是,鲁晓鹏2009年又合编了一本书《华语生态电影》,{15}用ecocinema这个新词来强调生态与电影的关系,讨论反映生态问题的电影,指出在提高环保意识的方面,电影能起到很重要的功能,能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然、历史、技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