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

发布时间:2019-07-02 03:53:04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7-0044-01  摘要: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其中遭受挫折的教训堪称深刻,而取得的经验也弥足珍贵,这些经验教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奠定了基础,而对这些经验教训的研究对我们新世纪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经验教训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是针对“第一次结合”①而言的,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实现的准备和开启。1956年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革命②和建设时期,我们要实现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③,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一结合中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进步,但也造成了严重的失误,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进行研究,分析和归纳出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正确地发展,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失误与教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出现了很多失误。然而“失败乃成功之母”,对这些失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向前发展。
  1.理论认识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左”的失误和偏差。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初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已经提出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即敌我矛盾分清敌我,人民内部矛盾分清是非。并且八大已明确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生活的主题。然而受到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影响,党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因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迟迟不可能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最终导致了“十年动乱”*****。
  2.政治上,以阶级斗争的方式巩固政权,以“人治”代替“法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过程中,党错误地提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最终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使党内民主集中制遭到践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出台的法律法规相当少,大多是行政命令和政治条例代替法律条文功能。整个社会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削弱,大批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遭到迫害。
  3.经济上,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严重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
  八大二次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突出强调“建设速度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在总路线的指导下逐步发动和推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从主观愿望来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了尽快改进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早日实现国家强盛。而从实际效果来说,却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造成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损失,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是灾难性的。
  另外在文化上偏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双百方针。世界形势认识中的革命战争思维盛行等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遭受重要挫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经验与启示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曲折历程和教训失误的总结和把握有利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中不断与时俱进。
  1.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是科学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否则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党虽然在主观上仍高举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但实质上已经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的国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实际上是扭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把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要义,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2.正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依据。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当时党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识是模糊的。毛泽东低估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低估了发展生产力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意义,认为越穷越革命,越容易向共产主义过渡,于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极“左”思潮发展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最终导致“*****”的发生。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才重新冷静的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做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重要判断,明确指出这就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即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一方面:离开实事求是讲解放思想,使解放思想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下发起的,但没有事实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急于求成,造成破坏性的恶果。另一方面,离开解放思想讲实事求是。办事情不是从现实的实际出发,不愿正视国内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是从马列的本本和“语录”出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起来,确立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第二次飞跃。
  4.科学把握世界形势和时代特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对世界形势和时代特点进行科学把握。19世纪60年代的“左”的错误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对世界形势和时代特点的错误把握。毛泽东当时认为世界还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这一判断的失误,使我国的工作重心一直以阶级斗争为主,最终发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推动下,新的问题,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科学把握世界形势和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郑谦主编.《延伸与准备》[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8)
  [2]张乾元主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1949——1956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
  [3]张正光:《论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4]王睿峰:《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经验》[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第25卷第2期
  [5]田克勤:《论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 2009年第4期
  [6]谭小燕,杨绍安:《试论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博士·专家论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