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小议初中历史总复习的有效策略|
 

小议初中历史总复习的有效策略|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0:40 影响了:

  提到中考复习,一般都有三轮:即一轮梳理基础知识,二轮专题复习,三轮模拟训练。在这三轮复习中,我将重点放在第一轮。经过两个月的知识梳理,一轮复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在这个基础上,我准备二轮专题复习。如果说一轮复习是纵向联系的话,那么二轮复习则是横向联系,联系古今中外一些类似的事件及方针政策、经济措施等。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同时我开始第三轮复习,其实就是让二、三两轮复习同时进行,专题复习和模拟考试可以穿插。这样就避免了前期专题复习的枯燥和后期模拟考试的疲劳,而且也迎合了相当一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想练兵的心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粗浅建议。
  第一,要夯实基础,熟悉教材。基础知识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纵观近年中考试题,试卷难度适中,基本史实的再现是考察的重点。从以往考生情况来看,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题目都做不完,哪还有时间去思考能力题和全面检查试卷。因此熟悉甚至能记忆基本史实,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提高答题速度。但中考在即,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悉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现实,由于是开卷,所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点的位置也可以加快答题速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答卷的质量,这就要求对课本非常熟悉。建议可以让学生多看每册课本之前的目录,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比赛谁最先在书中查到,借此帮学生熟悉课本,引导学生把书前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理解目录、使用目录。
  第二,努力吃透《中考考试纲要》。复习时要始终抓住纲要,以纲要复习为主,切忌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纲要上没做要求的不讲,只讲纲要上提到的知识点。但在前期复习时可能纲要还没有,可以先参照去年的纲要,等新纲要发下来再对照补缺补差。
  第三、精心设计试题,认真评讲。各种形式的练习是历史复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形式。但教师要避免搞“题海战术”,尤其是后期模拟考试不易多,有的放矢地进行模拟训练。认真研究中考试卷,每套试题精心筛选,一套试题最好限制一节课完成(平时时间紧,相对而言中考时间就会比较充裕),要求做到选择题不看书,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完成后面的综合题,评讲试卷时切忌就题论题,把现成答案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掌握窍门,比如答列举题和材料题时,可让学生学会看分值答要点;回答综合题时语言要准确,逻辑要严谨等。另外,最好要求学生订正试卷时用不同颜色的笔,这样比较醒目,而且将所有试卷保留,作为自己的复习资料。
  第四,关心热点,关注生活。从近年历史开卷考试以来,中考试卷都出现了一些较为灵活的题型,它似贴近生活实际,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教会方法,注重知识联系。在复习中,一定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学生要自始至终与老师同步,在老师的带领下使自己思路拓宽,能力增强。对教材没直接涉及的知识深层次分析,加强联系,课堂上学生要把要点记下来,课下复习时还必须再消化,做到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加强联系、拓展知识、提高能力较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横向联系。第一:中外联系。复习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的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相互响应对照,做到复习中国史时与世界史相联系。如复习“抗日战争”时只有把中国的抗战带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同样复习世界史也要联系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如复习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可以用思考题“比一比:9—12世纪前后,西欧封建社会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情况有什么不同?”第二:内在联系。中国史、世界史本身也要时时考虑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和科技文化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整个教材中历史知识融为一体,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思维,答题时才能触类旁通,得心应手。
  (2)纵向联系。在纵向联系方面,我把有关内容综合成一些“专题”来复习,如复习中国封建社会,可以分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战争史、民族史”等专题,然后对每个专题抓规律、找特点,进行比较促进记忆,同时培养能力。如对于列强侵华的屈辱史这一专题的五次侵华战争,就要考虑“列强发动了哪五次侵华战争?战争结果如何?战后签定了什么条约?条约规定了哪些内容?造成了什么影响?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抓住了这一战争线索,其它几次就容易理解了。再是将各方面进行比较,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就可以认识到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