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浅谈数学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数学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布时间:2019-07-12 04:01:47 影响了: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对淡薄,教师往往也忽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培养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让学生“敢提问”、“想提问”、“巧提问”。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具体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50-0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佳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讲课时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并探究,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改变“师生问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释疑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就是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了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其为问题意识。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对淡薄,具体表现为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二、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备课时都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方式,以使教学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是这些教师在课下“备教材”时却没有把“备学生”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提问意识和思维能力。在一次小学数学八省市教师教学观摩交流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达20几次,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可整节课学生都被“牵着鼻子走”,没有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被扼杀了;还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害怕学生提问题,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教师总是希望学生的回答是“一帆风顺”的,一节课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整个一堂课,基本就在教师问学生答的过程中“演出”,学生也害怕回答的结果不是老师所想要的,可以说很多学生在课上都在关注教师的表情,如果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的脸是“阴转多云”,那说明教师的答案就是这个,学生如果没有按教师预设的答案回答,教师的脸“多云转阴”了,这样学生就在“猜”:老师想要的答案是哪个呢?试想这样的数学课堂真的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吗?学生得到的知识是真正理解到的吗?所以,在课堂上应把提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能自己提问,让他们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课堂上时有发生,所以,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刻反思并加以高度重视。
  三、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敢。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机会提问题。怎样解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教师应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首先,教师要端正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问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质量的高低,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就是良好的开端,是勇敢的表现。
  其次,根据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敢于提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面对老师和全班同学,在小组内先提,也可以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比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理。如在复习“比和比例”时,在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由一方提问,对方回答。比一比,哪组提出的问题质量更好,哪一组回答得好。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争着提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有教学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提问”
  小学生在课堂上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愿意提问。不愿意提问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对数学缺乏兴趣,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等。当然,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在课堂上不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只做“观众”。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抓住适当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而积极进行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节时,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引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其中一只杯子装满了水,现在老师把这个杯子里的水倒入同样大小的另一只杯子中,水会从另一只杯子溢出一部分,你们相信吗?这时学生已经是满怀猜疑,瞪大眼睛看老师的表演,注意力高度集中。当老师把水倒入另一只杯子水却溢出后,学生的疑问更是接踵而来。这时我没有说一句话,而是学生们高高举起了小手,一个个向我提出了问题:老师,这是为什么?这里面有什么奥秘?……这样的问题反映了学生的心声,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比教师古板地向学生提问更能激起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师也真正作为一名引导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互相提问”
  每一节数学课教师几乎都要设计学生分组讨论这一环节,因此这一环节教师要抓住时机,锻炼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主动质疑、主动发问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每一个小组当中,引导他们给小组内的同学提问,使讨论的过程真正实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时,学生把一组分数进行了归纳,教师要求在小组内交流。这时学生可能只会关注分类结果,而不去追问原因和过程,教师就要参与其中,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提出问题:你把这三个分数归为一类,是怎么想的?又如:你分为三类,理由是什么?然后引导其他同学每人给对方至少提一个问题。这样学生的交流才不会拘泥于形式,每个同学不但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提问,而且在解答对方问题时也学会了分析与探究。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生“巧提问”
  教师在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和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也要灵活机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把他们的问题引到与教学有关的重点和难点上,使他们的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有价值。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地设计教学,掌握好学生提问的“度”。具体做法如:
  1 联系实际,让学生“会问”。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前,就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使学生感觉到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了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纷纷提出问题:统计时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为什么不带单位名称?有千分数、万分数吗?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创设情境,让学生“会问”。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这样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学生特别提出了“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个问题。这正是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借助这一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知道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也就是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3 拓展空间,让学生“会问”。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我在上课时特意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思考,有些同学就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或梯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公式呢?”这样拓展思维空间,不仅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究、发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不同角度考虑学生可能会有哪些疑问,在讲课时给学生发问和质疑的空间。不要为了教知识而讲授知识,而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体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高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