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喜欢参加科学探究 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成长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喜欢参加科学探究 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9-07-20 04:01:39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72-02  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探究,幼儿正是通过亲历探究过程才建构起经验和认识的。教师应意识到在引导幼儿经历探究过程时,隐含着关键经验、关键概念的问题在引导着幼儿探究方向,也正是基于这些,教师关注、评价和判断着幼儿在探究行为中所获得的发展,不断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实现着师幼之间有效的互动,保证着幼儿探究的深度和效度。
  一、以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大胆猜想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有多种正确的答案,幼儿可根据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地来回答。此种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积极地思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幼儿勤于动脑、敢于大胆猜想。
  1.指导幼儿运用自己原有经验做猜想。猜想为幼儿的探究行为指出了方向,在渴望证实自己猜想的心理驱动下,幼儿的探究行为成为一个证明或推翻假设的过程。所以,猜想应是幼儿基于自己的原有经验和认识水平之上的猜想。
  【案例】在探究“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的主题活动中,有的幼儿提出:“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再回抛给幼儿,引导幼儿做有根据的猜想,反问幼儿:“你觉得蜗牛喜欢住在什么样的地方?”还要追问:“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呢?”将问题进一步深化,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幼儿可能会想到:“如果我们把每种家都弄好,看它们爬到哪个家里就是喜欢哪种家。”
  2.引导幼儿建立在充分观察和思考之后的猜想。这样有根据的猜想才能构成幼儿进一步探究的驱动,激发幼儿想验证的愿望。
  【案例】在“蜗牛能听见声音吗?”探究活动中,有的幼儿认为,蜗牛能听见声音,因为它有触角,这就是蜗牛的耳朵;有的认为,蜗牛听不见声音,因为在蜗牛的身上看不见耳朵。教师请幼儿思考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猜想:“实验中蜗牛什么样的表现说明它能听见声音?什么样的表现说明它听不见声音?”
  幼儿:“如果蜗牛能听见声音,听到大的声音会转身走开;如果不能听见声音,就会还在那里呆着。”
  幼儿:“如果蜗牛能听见声音,听到好听的音乐会睡觉;如果不能听见声音,就不睡。”
  幼儿:“如果蜗牛能听见声音,听到这么大的噪音会躲在一边;如果不能听见声音,就会还在那里,没动。”
  二、以任务性问题,指导幼儿设计实验
  “任务性问题”是指通过巧妙的课堂提问布置任务,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师幼互动中展开课堂教学。以任务为载体展开课堂提问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恰当的任务式课堂提问能把幼儿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寻,引发幼儿思考实验设计。引出幼儿几种猜想之后,要不失时机地追问,以“如何证明……?”“怎样才能知道……”“你想怎样……”“如果……就会……”等提问形式来引导幼儿思考设计实验。
  【案例】在主题活动“有趣的蜗牛”中,教师问:“怎样才能给蜗牛建一个它喜欢的家呢?”尔后,幼儿开始分组设计不同的环境。
  例如,教师:“怎么把新长出来的壳与原来的壳区分开呢?在蜗牛的旧壳上贴张纸行不行?”
  幼儿:“不行,给蜗牛喷水时纸会掉的。”“如果用油彩笔在掉壳的地方画个记号,就能区分旧壳和新壳了。”
  又例如,教师:“我们怎么做能知道蜗牛有没有耳朵?”
  幼儿:“给蜗牛听很大的噪声,如果有耳朵蜗牛就会转圈,躲到安静的地方去,没耳朵就不动。”
  三、以指向性问题,引导幼儿有意观察
  “指向性问题”主要是指提问要能够为学生引路,提供幼儿广阔思考的线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提问的目标明确,指向清晰,能把幼儿的思维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着幼儿有意观察。
  1.引导幼儿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观察是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既包括用眼睛看,也包括用其他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通过多感官渠道,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使幼儿从物体的不同角度对其属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案例】探究“有趣的滚筒”活动中,幼儿已经对日常生活中能滚动的物体和物体滚动的现象有定的经验,但对能滚动的物体的形状并不一定注意,所以教师在准备让幼儿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之前,要先让幼儿初步感知三种形体的特征。教师用问题引导:“请小朋友把手伸进袋里摸一摸,想一想袋子里的东西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拿出来看一看和你猜的是不是一样。还可以和伙伴说一说它是什么样的?……”这样可以使幼儿对物体的形体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提内含关键概念的问题来影响幼儿选择性注意。孩子的观察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否则即便饲养的动物如蚯蚓成为班级的宠物,孩子们也只会和它们玩耍、喂养,而不会进行观察和研究。组织幼儿集中观察活动时要求幼儿针对每个概念的特定方面进行观察,这样幼儿会选择关注重要特征进行观察。
  【案例】探索“鱼是如何游动”的活动,有关小金鱼的关键概念“生物的身体特征”、“基本需要”,以及“每种生物和其特定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应的关键问题有“我们发现了什么?”“在哪儿发现的?”“小金鱼的家是什么样的?”“小金鱼长得什么样?”“小金鱼有几个鱼鳍?各长在什么地方?”“小金鱼是怎样游动的?”“金鱼喜欢吃什么食物?”等。教师在组织幼儿探索某一主题时,就要着重提出指向性的问题让幼儿进行观察。
  3.引导幼儿深入观察,将认知组织得更加精确。
  【案例】探究“有趣的滚筒”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圆柱、圆台、圆锥三种不同形体的特征,并启发幼儿:“谁手中的物体和我一样,请把它举起了。大家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加深对物体不同外形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在外形与滚动路线之间建立关联。当幼儿终于将圆台形武器滚进山洞时,教师提示幼儿关注滚动路线:“你用了什么办法?‘武器’走的是什么路线?”当幼儿尝试让圆锥形武器滚进山洞而未获成功时,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它进不去?它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线?”
  四、以启发性问题,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启发性问题”是指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幼儿提出大致方向或从某个方面着手去探究。教师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应在幼儿“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在幼儿思维的“卡壳处”,如启发得当,幼儿思维顺畅,茅塞顿开,能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案例】在探究“磁铁”活动中,教师就是通过巧妙地提出一系列渐进的、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从做中学。如:“磁铁能吸起什么东西?”“条形磁铁红色的这头、白色这头和黑线中间这里,哪个地方吸的东西多?”“你怎样证明那个地方吸得多呢?”“你想怎样吸呢?”幼儿经过探索已经发现了“磁铁的两头吸的东西很多,中间几乎什么也没吸起来”,形成了“磁铁两头磁力大”的结论之后,教师将两块条形磁铁的红、白两端接在一起,然后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磁铁两头吸的东西多,现在这两头接在一起了,会有什么变化?吸的东西更多了吗?接起来的磁铁到底哪个地方吸的东西多呢?”基于上一个实验的经验,幼儿们的争议集中在了两块磁铁相接的部分:“接的地方吸得最多,因为接的两头都是吸的东西多的,加在一起会吸得更多。”“接的地方吸得少了,因为它变成了大磁铁的中间,磁铁的中间吸的东西少。”……还有,出示 U 型磁铁,提出“U 型磁铁哪个地方吸的东西多?”……新的问题向幼儿刚获得的经验提出了挑战,激发了幼儿求知的兴趣,再次引起了幼儿探索的愿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