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

发布时间:2019-08-04 09:53:33 影响了:

2011年第30

期◇高教论述◇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

张乾一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目的通过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探索和投入的分析界定自我同一性状态, 为已有争论提供支持性证据并探索对教育的启示意义。方法本研究抽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以及信软学院大学生共100名,其中男生36名,女生64名。采用Balistreri 编制的《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EIPQ )工具进行研究。结论年级在自我同一性的投入领域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投入和人际关系的投入领域中均有显著差异,性别仅在人际关系领域的投入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了由扩散到获得的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探索; 投入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 的概念是Erikson 人格发展领域的核心概念,其认为自我同一性不仅是一种多元性的概念,还是一种发展结构。简单的讲,即“我是谁?”和“我将去向何方?”的问题[2][10]。国外学者玛西亚(Marcia )深入研究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并对其进行操作化定义,其中包括探索(exploration )和投入(commitment)两个变量。将青年期划分为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期封闭、同一性延缓、同一性获得。大学生群体处于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社会适应,并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建立自我同一性是大学生要解决的中心发展任务[6]。国外学者Cramer 的追踪研究发现,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个体更普遍地由同一性早闭和扩散状态向延缓和获得状态转变。但对于这一时期同一性形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观点却不一致:王树青等(2010)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分布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李文道等发现,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处于早闭和获得状态,更少处于扩散和延缓状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仍然在探索自我同一性的状态是否随年龄的发展而呈现某种发展趋势,以及在探索和投入维度上,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的差异性问题以及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大学生差异问题等问题上,但相关的研究却出现很多不一致的结论。因此本研究将继续探讨上述有关问题,为以往争论提供相应支持性的证据。

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

总数

31010023

211292062

730111

00101

3125202197

2.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年级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在投入的差异显著(投入;F(2,96) =10.025,p

表4在同一性探索和投入得分上的平均数与标准差(M ±SD )

因素

n

大一

同一性探

索同一性投

人际探索人际投入

意识形态探索

意识形态投入

23.63±0.373

6

±0.60

23.6714.02±0.461

3.80±0.474.26±0.474.41±0.41

3.61±0.623.86±0.654.09±0.52

3.89±0.544.42±0.514.66±0.27

3.65±0.533.48±0.713.95±0.48

3.72±0.584.12±0.574.16±0.60

年级大二大三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和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大一、大二为主的学生共100人。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回收有效率为88.2%。被试的平均年龄在19.94岁,范围为18~21岁。

1.2研究工具

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EIPQ )。

采用“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EgoIdentity process Questionnaire) 中文版,该量表由Balistreri 等(1995)编制,包含32个项目,20个正向题目,12个负向题目,测量4个意识形态领域(政治、宗教、职业、价值观) 和4个人际关系领域(家庭、友谊、恋爱、性别角色) ,本研究采用刘永芳等做了进一步修订的问卷(鉴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宗教题目不太适合中国文化,因此将与宗教有关的题目改为相应的道德内容), 修订后总问卷以及各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1以及0.532~0.726之间。

1.3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集体施测,在任课老师的协助下由一名主试进行,在课堂上向学生发放问卷并要求他们当场填写。在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级、性别等。

在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100份。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事后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在同一性投入领域中,大一学生在同一性投入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大二的学生在意识形态投入探索中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一学生在人际领域投入部分中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和大三,其它年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2.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在人际投入的差异显著(t =3.076,

df =94,p

表5在同一性探索和投入得分上的平均数与标准差(M ±SD )

因素

男性别

n

同一性探

索同一性投

人际探索人际投入

意识形态探索意识形态投入

33.65±0.543.98±0.553.61±0.654.09±0.613.69±0.664

63.73±0.554.28±0.453.94±0.614.44±0.483.52±0.662

3.87±0.634.12±0.56

3. 讨论

3.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性别、年级差异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年级的差异显著。被试表现出了一定的年级差异,可以看到大一的学生更多的是处于扩散和早闭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中,大二的学生则更多的处于获得和延缓的同一性状态,大三的学生则主要处于获得的状态。这与以往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5]。同时结果表现出了这种年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性投入领域,在意识投入和人际投入上,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做出更为成熟的承诺和决定,而低年级的学生更多是处于早闭状态,这是由于探索的力度不如投入的力度大,因为刚近大学的学生对学业压力的感受让会有中学时代的“影子”,他们的投入状态高表明社会以及自身对自己的期望就是成绩好,这实际是一个极为坚定有力的承诺或投入!有研究表明, 大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因素, 如考试成绩及其结果、学习的负担等[3][12],大学生的焦虑感主要是两方面压力引起的, 一方面

2. 结果

2.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描述性统计结果发现大一学生更多是处于早闭和扩散状态,而大二学生更多是处于获得和延缓状态,大三学生主要是处于获得状态(见表3)。

表3自我同一性状态在各年级上的分布状况

年级

大一

同一性状态

大二大三大四总数

84

◇高教论述◇2011年第30

是与学业期望及成绩相关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与自我发展及维持人际关系相关的因素。从学生们的同一性状态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是一种从延缓到获得的状态。这就使得高年级的学生比大一大二的学生的投入要更为坚定,杨振等(2010)研究显示自我同一性地位对角色转换状态有较好的解释率,即高年级的学生会有更明确的个人目标,可以很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角色转换处于适应状态。

性别只有在人际投入上出现了显著差异,已往研究说明男女两性在有关同一性形成的大多数方面均不存在差异, 男女青少年同一性形成和变化的时间是一致的, 大约在同一年龄获得清晰的同一感。本研究支持了这种论述,即男女大学生在同一性的探索和投入的发展特点是相似的,但研究者也认为青少年在同一性发展的某些方面仍存在性别差异, 例如, 现在的女性与男性一样都很关注建立职业同一性, 但她们可能更重视性特征、性别角色以及家庭和职业目标之间的平衡等方面的同一性形成[9]。而此次研究中发现,女生比男生在人际投入上更为坚定。这也许说明了女生对人际的关系界定更为敏感,因为Rubin 等(2004)发现女孩间的友谊最大特征是拥有更大的亲密性,自我暴露、肯定和关心,因此,她们需要对人际角色做更多的定位和准则,往往女孩间的亲密会导致她们的友谊更加脆弱且稳定性差。而男生最好的朋友往往是由于体育活动而不需要交换个人信息。研究者认为,男生与女生在交往方式的差异才导致了女生比男生在人际投入领域更为坚定。这也对我们的教育有所启示:在帮助大学生同一性获得的建立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而在人际交友、交谈方面处理得较好的学生,会有较高的积极情感体验,较低的消极情感体验,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可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体验[13]。因此,帮助她们在人际的探索和投入会使得她们更好地进入同一性获得

状态。科

【参考文献】

[1]陈京军,许清华. 大学生自尊与生涯成熟:自我同一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

[2]林静.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述评. 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总第89-90期,2007年第1-2期,总第050页.

[3]李虹,梅锦荣. 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 应用心理学,2007,18(1):27-32.

[4]李靖,赵郁金.Campbell 幸福感量表用于中国大学生德测试报告.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24-226.

[5]王树青,石猛,陈会昌.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

[6]王树青, 张文新, 张玲玲.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59-65.

[7]王树青, 张文新, 纪林芹等. 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1-223.

[8]汪向东,王希林,马宏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2-83,122-124,127-131.

[9]徐红红,洪炜,梁宝勇.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性别差异及与人格特征的相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263.

[10]杨振,雷秀雅. 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和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相关研究. 心理研究,

2010,3(3):93-96.

[11]周红梅,郭永玉,柯善玉.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9-12.

[12]张林,车文博,黎兵.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3,23(4):48-51.

[13]张灵, 郑雪, 严标宾, 温娟娟, 石艳彩.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1(2):116-121.

(上接第48页)则,那是因为本文认为平等之中就已经包含了公平。没有公平就谈不上平等。公平互利是平等互利中的应有之意,理应包含其中。因此对于坚持公平互利原则的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的观点更合适。

原则拿来当成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话,就会出现矛盾。因为之所以是基本原则,指的是在某学科领域中起指导性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因此某一基本原则只会属于某一学科,不会存在某一基本原则同时适用于两门或更多学科中。基于此,本文认为有约必守原则是国际公法中的基本原则,而不能成为国际经济法领域中的基本原则。

4. 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原则

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原则,指的是国际经济法主体在全球经济领域中应展开最广泛的合作,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已经渗透都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与一体化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社会进一步加强合作才能达到此目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哲学领域中的真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其物质基础在于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开展全球经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此举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

对于全球合作原则或国际合作原则的提法,本文认为不妥。全球或国际合作的范围比全球经济合作的范围要广得多,例如,全球合作包括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等的合作。因此全球合作或国际合作原则范围太广不能适用于国际经济法领域,本文认为只有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原则更能适用于国际经济法这一独特的法律部门。

对于有约必守原则能否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本文持否定态度。有约必守原则是国际公法领域中的一项古老的原则,如果把此

5. 结语

国际经济法的上述基本原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中国家经济主权原则是基础,平等互利原则和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原则是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内在要求。平等互利原则强调作为单个的国际经济法主体间的平等,而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原则则着重于所有国际经济法主体在全球经济领域中的合作。二者各有其侧重。国家经济主权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和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原则这三大原则共同构成了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科

【参考文献】

[1]王贵国. 理一分殊—诌议国际经济法, 载《国际经济法论丛(第3卷) 》. 法律出版社,1999:96.

[2]王传丽. 国际经济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22.

[3]陈安. 国际经济法学新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0-151.

[4]张晓东. 国际经济法原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3-37.

[5]《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序言, 载于《第17届联合国大会决议集》.

1963年英文版, 第15页. 译文收集于陈安、房东编《国际经济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1编.

[6]《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第一部分, 第6条.

(上接第27页)从语用策略方面讲,适当的赞美和恭维可以探测到对方谈判的意图及相关信息;从心理战术上讲,适当的赞美和恭维可以使双方心情愉快,从而谈判氛围融洽,利于达成共识。当然,在赞美对方时,要真诚,尺度适当,并且要重视其反应,如果反映良好,可再次赞美;反之,应该适可而止。

综上所述,谈判是斗智斗勇的较量,也是谋略的实施。语言则是作为与较量的一种工具。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谋略作为内涵的语言无疑

是苍白无力的,谈判中语言的艺术之所以令人回味与思考,也就是在于他具有变幻莫测和斗智斗勇的内涵。科

【参考文献】

[1]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姜望琦. 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劫,李芳.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委婉表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260-262.

8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