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专题范文 > 论苏轼_和陶诗_之安贫固穷与饮酒主题|苏轼
 

论苏轼_和陶诗_之安贫固穷与饮酒主题|苏轼

发布时间:2019-07-28 09:38:00 影响了:

2005年12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r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Dec ,2005Vol. 2 No. 4

第2卷 第4期

论苏轼“和陶诗”之安贫固穷与饮酒主题

李欢喜1, (1.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呼和浩特010022)

, 是作者在残酷的政治环境中的一种自觉的创作方式, 它摘 要:。安贫固穷与借饮酒来达到适意自在的境界, 是“和陶诗”的两大主题。苏轼的饮酒是饮出了深意的, 既有追求适意忘我的一面, 又有在醉态中激情创作的一面, 还有诗人不能忘怀现世于酒中观照现世的一面。

关键词:苏轼; 和陶诗; 适意; 饮酒

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05) 04-0095-04  自苏轼的“和陶诗”问世以来, 评论家众说纷纭, 难以定论, 赞扬者有之, 认为“和陶之作, 如海

(刘克庄东青, 西极马, 一瞬千里, 了不为韵所缚”《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四) ; 批评者亦不乏其人, 认为“在这大量和韵诗中, 佳作确实不多, 和他有成就有特色的诗相比, 显得很不调和, 难怪引起有识见的评论家对于诗人浪费才华的惋

[1]

惜。”

(591)

此态度:姑且不论“和陶诗”在艺术上的成败, 单从研究苏轼晚年的思想、心境这一角度来说“和陶, 诗”就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综观苏轼的124首“和陶诗”, 其内容极为丰富, 它是苏轼贬谪扬州、惠州、儋州等地时生活与思想状况的真实呈现, 诗人或抒写对陶渊明的钦佩和对其闲适生活的向往, 或抒写在逆境中委时任运的豁达……这些诗写来无不用情, 在平淡隽永的风格之下, 让人感受诗人激荡不平的心灵。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就苏轼“和陶诗”的闲适和饮酒主题作一探讨。

一“、禽鱼岂知道, 我适物自闲”———安贫固穷与追求闲适的主题

苏轼创作《和陶饮酒》诗二十首时, 任扬州太守, 生活条件尚佳; 当其贬谪岭海时, 生存状态极差, 有时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竟难以保障:或“衣食

这些评价, 或因喜爱苏轼而难免先入为

主之嫌, 或说得过于俏皮而失之公允。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苏轼的这一百多首和陶诗呢? “和陶诗”是苏轼追和陶渊明诗韵而创作的诗歌, 现存124首, 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内, 主要于扬

州、惠州、儋州三地完成的。文学史是心灵的历史, 文学是作家心灵外化的产物, 通过对一作家作品文本的解读, 我们可以了解一作家在特殊阶段的特殊心境。对苏轼和陶诗的解读, 我们不妨持

收稿日期:2005-10-17

作者简介:李欢喜(1972-) , 男, 内蒙古五原人,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

亚 琴(1972-) , 女, 内蒙古莫力达瓦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一级教师。

・95・

(和陶咏贫士》渐窘”“, 樽俎萧然”《引) , 或“酒尽取

(和陶岁暮和米欲酿, 米亦竭”“亦以无酒为叹”, 《

) , 甚至到了(和陶张常侍》“尽卖饮器以供衣食”《) 和(和陶连雨独饮》“如今破茅屋, 一夕或三迁”《

) 的地步, 其生活条件之苦, 不怨诗楚调示庞主簿》

显追求“适”之心切; 惟其“适”之难诣, 方显一时之适给人的快慰。诗人便处于“适”———“不适”的反复探寻中。“适”固然可以通过心斋与坐忘来达到, 苏轼有时也把自己投向田园与山水, 在与自然的融合冥契中获得适意。苏轼在“和陶诗”中, 反复强调了适的观念, 他认为自己不如陶渊明, 主要是还达不到适的境界, 他说“:我不如陶生, 世事缠

(和陶饮酒》绵之。云何得一适, 亦有如生时”《其一) , 实际上苏轼毕生在追求这一适, 他说“:我行

(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无南北, 适意乃所祁”《) , 他还劝诫友人还》, 则何

(《《超然台记》

读其诗, 真难以想见。正如苏轼自己所说, 那是“食无肉, 病无药, 居无室, 出无友, 冬无炭, 夏无寒

(与程秀才》泉”《其一) 的生活。然而环境的艰苦并未打倒苏轼, 他此间不但“毫无老人衰惫之气”, 而且有时竟高风绝尘, 超越了世俗的羁绊。苏轼在“和陶诗”中, 多次抒写自己安贫固穷的意向, 例如:

昔我未尝达, 今我亦安穷。穷达不到处, 我在阿堵中。  ———《和陶拟古》—巽田舍获》

, 穷的适意, 这一点也可在他早年的文章《赤壁赋》中得到印证, 所谓“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是丰盈的世界, 人处其间, 正可适意自在。

苏轼不但深知适意之理, 而且对于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也有着透彻的理解。他说“阔圆镜以

(和陶归去来兮辞》) , 又说外照, 纳万象而中观”《“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

(送参寥师》) , 这显示了苏轼善观照山水而万境”《又能与山水相冥契的特质。因为苏轼深切理解适足之乐和静照之理, 加上他平素性喜山水, 内心总有寻求超脱的一面, 所以他对于山水田园的超然之境和自在之趣十分喜爱, 尤其是对于不系之舟的飘然自在之乐的深切体味是颇符合苏轼之本性的。他说:

小舟真一叶, 下有暗浪喧。夜棹醉中发, 不知枕几偏。天明问前路, 已度金银山。嗟我亦何为, 此道常往还。未来宁早计, 以往复何言?   ———《和陶饮酒》其五

这些诗句, , 一面也可以看出他的达观顺化的思想。前一首包含反省的意味, 他虽曾通达过, 亦难免贬谪的厄运, 但诗人始终能保持一方平和的心境, 于世间之事能泰然处之, 即“今我亦安穷”。后一首带些自嘲意味, 人步入老境, 齿根日益松动, 不宜食肉。但有肉不食与无肉而当然不能食显然是两种状况,

苏轼觉得食菜就很满足了, 索性连鸡窝也拆掉, 这当然是玩笑话, 但吃不到肉的自慰心理我们是可以体会得到的。安贫固穷的同时, 苏轼常追求一种适意。这种适意, 非无所事事、沉浸享乐的散漫, 而是指诗人面对人世的诸多扰攘, 力求超脱, 以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与快意。“和陶诗”中多次写苏轼“适”之意向:

禽鱼岂知道, 我适物自闲。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昔我在广陵, 怅望柴桑陌。长吟饮酒诗, 颇获一笑适。  ———《和陶归园田居》其六心闲手自适, 寄此无穷音。  ———《和陶咏贫士》其三

诗人将自己的生平比作一叶小舟, 身处汹涌的暗浪之中, 四处潜伏着危机。对此险境, 诗人着一叶扁舟, 竟于醉中发棹, 一觉睡到天明, 安然渡过金银山。苏轼《后赤壁赋》中也有此类句子“:反而登舟, 放乎中流, 听其所止而休焉。”这其中既有对泛不系之舟自在之乐的体味, 又有对委时任运

这种“适”并非能时时达到, 诗人须时时调节,

(和不断修养。有时觉得“终日欢不足而适有余”《) , 有时则觉得陶〈饮酒〉引》“人间少宜适”, 无法安

顿下来。“适”并非指物质上的丰富与充裕, 而是

指精神上的丰盈与安宁。惟其“人间少宜适”, 故・96・

(陶顺乎自然的感悟“往者不可谏, , 来者犹可追”

) , 惟其如此, 才能随遇而安。渊明《归去来兮辞》

苏轼“和陶诗”中写诗人安贫固穷、追求适意的作品, 体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和自然万象, 本着顺

应自然的原则, 将个人生死存亡、荣辱得失置之度外, 坦然面对人生, 在大自然中享受逍遥自在之乐, 在生活中寻求自足自乐之趣。

二“、偶得醉中趣, 空杯亦常持”———饮酒主题陶渊明的生活与酒的关系非常密切, 他的作品几乎是篇篇有酒, 袁行霈说“他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 他对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 他的哲学追求, 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返归自然的素心, 有时就是靠酒的兴奋与麻醉这双重刺

[2](113-114)

激而得到的。”我们在研究苏轼时发现“, 和陶诗”虽非篇篇有酒, 写到了酒“, 饮酒”主题。

, 所谓“饮少辄醉”。他的饮酒绝不能称之为豪饮或一些嗜酒者但喝无妨的酣畅, 苏轼的高人之处在于酒量虽小而能品出酒之味、酒之趣, 这或许又是那些豪饮者所达不到的。所以从“饮酒引出深味”这一点来看, 他与陶渊明是相通的。

苏轼的饮酒可以看作是他追求精神安适和心灵快意的一种方式。这种闲适正如上文所论, 可于贫困逆境中求得, 可于诗人与自然的契合中求得, 有时也可于饮酒后的半醉半醒中求得。苏轼

(湖上夜归》) “说“我饮不尽器, 半酣味犹长”《, 我(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虽不解饮, 把盏欢意足”《

) “(送千乘千能两饮》, 譬如饮不醉, 陶然有余欢”《

) ……侄还乡》可见其对酒的喜爱和沉浸于半酣中

(和的快意。苏轼说“偶得醉中趣, 空杯亦常持”《(和陶陶饮酒》其一) “斗酒与只鸡, , 酣歌饯华颠”《(和归园田居》其一) “, 有酒持饮我, 不问钱有无”《(和陶陶归园田居》其四) “, 大作尔社, 一醉醇美”《

) ……劝农》显然苏轼的饮酒, 不仅是为了逞一时

的激发、宣泄、畸变、升华和幻化, 于醉眼朦胧中体

[3]

验生命的种种临界状态, 看取生命的内在秘密。此文道出了酒醉的文化功能, 而酒对于苏轼来说, 也正有类似的功用。我们怀疑, 若没有酒, 苏轼能否写出他最好的作品? 在醉态中, 诗人文思敏捷,

(和陶饮酒》他说“俯仰各有态, 得酒诗自成”《其(和陶答庞参三) , 又说“觞行笔落, 了不容思”《

) “呼儿具纸笔(和陶饮酒》军》, , 醉语辄录之”《其二十) , 而有时竟“草书亦何用, 醉墨淋衣巾。一挥

(和陶饮酒》三十幅, 持去听座人”《其九) , 在醉态之中进行创作, 。

, 的目“, 故苏轼更多的时候需面对世间的诸多纷扰, 这时诗人便借饮酒来及时行乐甚至在酒中忘却自我。他想每日沉浸于酒中“, 卯酒无虚日, 夜棋有达晨。小瓮多自酿, 一瓢时见分。

(和陶与殷晋安别》) 。仍将对床梦, 伴我五更春”《他在酒中能自得其乐, 无酒之时, 也能坦然“无酒

(和陶答庞参军》) , 不以乞酒为酤我, 或乞其邻”《耻。诗人想及时行乐“, 顾惭桑榆晚, 岂厌诗酒娱”

(和陶赠羊长史》) “《, 歌呼时就君, 指我醉乡里

(和陶饮酒》……为乐当及时, 绿发不可恃”《其十

九) , 诗中透露了诗人在宇宙无穷、人生有尽矛盾中的痛苦, 他珍惜这桑榆末景, 想有所作为却为现实不容, 只能在诗酒之中及时行乐, 而有时难免觉

(和陶归园田居》得“春江有佳句, 我醉堕渺莽”《其

二) , 在诗酒与自然之中忘怀自我了。

诗人想在酒中求得一适, 想在酒中及时行乐、忘怀自我, 而事实上, 有时他在酒醉中非但不能忘怀现实, 反而变得更为清醒。他说“脱衣裹冻酒,

(和陶饮酒》每醉念此生”《其七) , 在酒醉中思索人

生, 可以说他饮酒也是饮出深意的。虽然他“持酒

(和陶饮酒》未举杯, 丧我固忘尔”《其六) “甚欲随, (和陶神释》) , 可终究还是觉陶公, 移家酒中住”《

(同上) , 看来诗人对得“醉醒要有尽, 未易逃诸数”

人生难免兴起一种悲感, 这是无奈的事实。有时

(和陶饮酒》他竟觉得“醉中有归路, 了了初不迷”《

其九) “, 惟有醉时真, 空洞了无疑。坠车终不伤,

(同上) , 他于清醒与醉态的交织中, 庄叟不吾欺”

在醉态中往往会觉得更加清醒冷峻。

在“和陶诗”中, 有一类饮酒诗表现了诗人对

・97・

的口腹之快, 更非为显示自己饮酒的豪壮, 而是为

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适意。如果说“适”是苏轼酒境的主要特征, 那么, 在适意的状态中, 诗人可忘怀痛苦, 及时行乐, 甚至是文思敏捷, 得酒而诗成。

杨义在《李白的醉态诗学思维方式》一文中分析李白于醉态中创作的思维方式, 认为醉态诗学是一种审美形态的生命哲学, 他通过对生命潜能

于政治的关心, 可见苏轼饮酒并未忘乎所以, 他说:

平生我与我, 举意辄相然。岂比磁石针, 虽合犹有间。此外一子由, 出处同偏仙。晚景最可惜, 分飞海南天。纠缠不吾欺, 宁此忧患先。顾影一杯酒, 谁谓无往还? 寄语海北人, 今日为何年? 醉里有独觉, 梦中无杂言。  ———《和陶连雨独饮》其一

命, 皇帝终于下诏宽其积欠, 于是父老面呈喜色,

苏轼当然也感到高兴, 醉态中不忘上书谢表。可见苏轼虽酒醉而不能忘怀政治, 心中始终装着父老, 这也可以说是他民本思想的一贯表现。

可以说, 苏轼“和陶诗”中的饮酒诗, 有表达诗人追求适意而忘我的一面, 有诗人在醉态中进行创作的一面, 还有诗人不能忘怀现世而于酒中观照现世的一面。想忘世而偏不能忘世是种矛盾,

(和陶饮酒》他以为“醉中虽可乐, 犹是生灭境”《其(同上) , 可这九) , 便想“云何得此身, 不醉亦不醒”种“不醉亦不醒”, 于

, 却在酒作方式,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晚年的心路历程, 自有其思想史上的独特价值和特殊意义, 是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的一把重要钥匙, 不容小视。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M ].北京:

苏轼谪居海南, 有时须“尽卖酒器, 以供衣食”(和陶连雨独饮》) , 条件当然艰苦, 尤其与子由天《

各一方, 彼此思念, 甚为痛惜。此生虽历尽坎坷, 现实亦不尽如意, 可诗人坚信会有北归之日, 谓无往还”, 人对朝廷的一份期待。“不知天上宫阙,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

(水调歌头》) 几句词有苏轼的玉宇, 高处不胜寒”《忠君爱国思想在, 则“今日为何年”一句又何尝不

可如此理解呢? 苏轼说:

民劳吏无德, 岁美天有道。暑雨避麦秋, 温风送蚕老。三咽初有闻, 一溉未濡槁。诏书宽积欠, 获此不贪宝。颓然笑阮籍, 醉几书谢表。  ———《和陶饮酒》其十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7.

[3]杨义. 李白的醉态诗学思维方式[J].杭州师范学

院学报,1999, (1) :8-9.

百姓为连年累积的积欠所困, 即使岁有丰收,

尚须偿还沉重的积欠, 自苦不堪言。苏轼为民请

【责任编辑 徐英】

On the Theme of Setting H eart at Poverty and Drinking in

Su Shi ’s “Poems in reply to T ao Yaun -ming ”

L I H uan -xi 1, YA Q in 2

(1. A rt College of I nner Mongolia Universit y , H uhhot 010010, I nner Mongolia ;

2. T he S ub -M i d dle school of I nner Mongolia N ormal Universit y , H uhhot 010022, I N N er Mongolia )

Abstract :“Poems in reply to Tao Yaun -ming ”were the outcome in the special late years of Su Shi. It was a kind

of self -conscious writing when the author was in the very crue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poems reflected his think 2ing in his late life. Setting heart at poverty and drinking are the two themes of them. His drinking had its deep meaning. It reflected the author ’senthusiasm of writing and his attitude to see the world in his cup.

; comfort ; drinking K ey w ords :Su Shi ; “Poems in reply to Tao Yaun -ming ”

・9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