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莆田原生态生态风情_原生态和次生态民族民间舞创作
 

莆田原生态生态风情_原生态和次生态民族民间舞创作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6:30 影响了:

  民族民间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诸多舞蹈艺术形式的来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作过程中诞生,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深厚的地方特色。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状况,并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注入新的成份,它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淳朴的感情。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年代里,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陪伴人们渡过他整个人生。在人生旅程的各个关键时刻,从出生、成丁、劳动、宗教信仰、恋爱、结婚,直到老病、死亡、 丧葬,在各式各样的习俗活动中,舞蹈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种现象至今还遗存在一些民族的生活当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普及面之广也是其它艺术所罕见的,在我国无论是繁华的都城,还是偏僻的穷乡;是渔村、还是山寨;是大漠,还是草原……可以说,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不会没有民族民间舞蹈的翩翩身影。因此,被人羡称为“歌舞之乡”、“歌舞的海洋”的民族或地区,在我国相当普遍的。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广泛联系,多样化的生活内容,不仅形成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题材丰富的特色,也为历代专业舞蹈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丰盈宝藏。因此,当下舞坛争论最热的也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问题,正如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以成功的市场运作,在舞蹈界刮起了“原生态”之风。一时间,似乎所有创作要是冠以“原生态”之名不仅是时尚的、入流的,而且大有受众和票房。那么究竟什么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怎样借鉴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来限定它……成了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热点。此外,随着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不同的审美所带来的,诸如新疆舞变成“肚皮舞”,藏族踢踏舞仿效爱兰尔踢踏,而韵味十足的傣族姑娘成了具有挑逗性的女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创作争议颇多。“民族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那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应怎样才能达到既有传统的,又有创新的“百花齐放”之态,这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需要正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按传统可从空间形态上化分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和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两大部分,面对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做法,方能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这辆“双轮”车和谐向前。
  
  一、继承和保护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
  
  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指的是依托于民俗活动或由民众传承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是相对舞台或教室的民族民间舞蹈而言的。由此可见,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是最直接、最朴素地反映人们生活的舞蹈样式。如朝鲜族的农历八月十五日跳“强强水越来”,四川凉山彝族在火把节跳“都火”等即是。
  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丰富多样、源远流长。但是几千年来,如此丰厚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却没有得到系统的收集和整理。相当一部分艺术精品可能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人们的不经意,而埋没或流失了。因此,对于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应重视继承和保护,尤其是濒临灭绝的形态。
  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依靠一个族群代代相传,同时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完善。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民族地区,它的民间舞的发展较快,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它的民间舞的发展较慢。如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可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同是民间舞,相比较而言,有粗细之分、文野之分;先进和落后之分。这也是客观存在。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不是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停滞不前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原生态不是截止于某年某月某日,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发展过程。只是这种族群的传统舞蹈发展的脚步在受到来自人类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面对当前发达的艺术市场,毫无疑问,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时代潮流把传统推向了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应强调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保护。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做得还不够。2004年,国家向国际组织申报安徽花鼓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为保护安徽花鼓灯这一传统舞蹈艺术,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北京舞蹈学院还特派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专家和领导到当地民间进行调研、考查,支持这次申报活动。但调查的结果令人担忧:安徽花鼓灯现在受到年轻人的漠视,没人愿意学习,只有少数老艺人为发扬这一传统舞蹈艺术而甘愿付出。但是他们却没有好的物质生活保障,这为传统舞蹈的继承和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阻力。另外,政府用于保护传统艺术的经费,也未能落实到位……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有关负责领导的反思吗?或许是在保护传统艺术的方法上我们还缺乏经验;或许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我们过于追求前卫艺术和创造新艺术,从而偏废了传统艺术……这说明我们在继承和保护传统艺术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深入。相比较而言,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向周边国家如韩国、印度、日本等学习。在这些国家有比我们更前卫的舞蹈艺术,但其传统舞蹈却也被完美地保护着。他们保存了大量的传统艺术,也没影响前卫艺术的发展,他们并没有多么强调既要传统又要发展。 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据了解,这些周边国家的政府对弱势艺术给予了特殊的政策。传统的艺术,年轻观众少、收入少、资金困难,因此传统的弱势地位受到政府的特殊资助,表现出政府对传统的艺术家的特殊尊重,甚至政府把他们评为“文化财富”,给予保护。在这些国家,政府还要求学校按时组织青少年走进传统艺术剧院,让他们熟悉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以便继承和保护传统艺术。
  怎样借鉴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元素来限定所创作的作品,具体方法我们可以向著名的俄国莫也谢耶夫民间舞团学习。莫也谢耶夫民间舞团的保留剧目,多数是本民族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而且几十年久演不衰,在国际舞坛上享有盛名。莫也谢耶夫对他的创作原则说明到:我们是沿着两条路前进的。第一条道路,是以已经形成了的,具有一定题材和固定形式的传统舞蹈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解释;第二条道路,是依据尚未以舞蹈形式体现出来的民间传统来创造新型的舞蹈。莫也谢耶夫的做法不仅很好地继承和保护了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而且也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
  相比较而言,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保护上,确实有很多困难。但从政府到民间组织的协力配合,并且有专业舞蹈院校、团体的教学和传播工作,传统舞蹈艺术会得到完善的继承和保护的。应该看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如1983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编写工作顺利地展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第一部总集。其中不仅记录了舞蹈的动作、音乐、场记、服饰,还记下了每个舞蹈的流传地区、历史演变、有关传说和文史记载、艺人情况,以及相应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活动。因此,这部集成不仅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也将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历史文献。此外,作为专业舞蹈院校北京舞蹈学院在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保护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利用假期多次组织老师和同学到全国各地进行了采风;不定期组织学术交流和田野调查汇报;请民间艺人或民间舞团来学院表演和授课……这些工作都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保护做出了贡献。
  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广阔的艺术,各种舞台艺术多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民间,如扭秧歌、狩猎舞、扬烈舞、农乐舞、采茶歌等等,无不从民间传统舞蹈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是当之无愧的“艺术舞蹈之母”。同时,应强调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将它凝固化,而应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继承和保护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
  
  二、创新和发展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
  
  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是指历经职业舞蹈工作者提炼、修理、加工,用于教学或舞台表演的民族民间舞蹈。社会的不断进步,面对发达的艺术市场,审美出现多元化。因而,我们的舞蹈创作应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提倡创作审美民主化,使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呈百花争艳之态。
  今天,随着舞蹈艺术的商品化、流行化与时尚化,舞蹈的接受者、参与者与欣赏者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这一舞蹈审美民主化趋势,正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在创作上,我们不能用定式思维去评价,应提倡创作民主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我认为方面有二:一是精英文化方向,二是通俗文化方向。
  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朝精英文化方向,是以高雅为主要特征,重视技艺,强调民族民间舞蹈的格调。所谓格调即为品格或风格。民族民间舞蹈格调的高低,体现在构成风格和艺术旨趣的综合指数的高低;在于观念、视觉、情感和审美构成要素上的文化、民族、民俗和风格属性。创作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文化品位:突出民族精神。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凭借其文化背景的直接衍生物,也是民族思想感情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表现。民族的思想信仰、伦理观念、图腾崇拜、审美意识、民风习俗、劳动生产、地域环境、思想感情等,皆通过舞蹈给予展示和宣泄。我国春秋战国时的《东记》一书中提出的“观其部,而知其德”,就深刻而又精辟地阐述了舞蹈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作品要从民族的精神入手,而不单纯是“技”的堆砌,只有突出了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民族的精神气质,才能使民族民间舞蹈展示民族的神韵、神情、神态。
  (二)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创造性”解释,突出时代特征。民族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遗存,具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内涵。如汉族的民间舞蹈,大部分都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时代,无不打上农村文化的烙印。由于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审美观念的转变,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民族民间舞蹈突显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这是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创造性”解释的关键。而解决、探索这一问题应深入生活、了解群众,从广大人民的审美意识、审美追求、审美意愿入手,才能使作品与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三)有较高的艺术性。所谓的艺术性,一方面体现在艺术手法的使用上,即对象征、比喻、写景等手法达到驾轻就熟、闲庭信步。另一方面体现在舞蹈手段的驾驭能力上,即对动作、构图、道具、服装、灯光、布景等手段的娴熟运用,体现出编导对整体作品的艺术构思的自信和驾驭的游刃有余,也才能让观众享受人类自由创造的美。
  另一创作方向是通俗文化方向。强调舞蹈创作应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突出舞蹈的审美娱乐性。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相应也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文明形态,也从传统的文明形态转变为现代文明形态,艺术也存在着打破传统的问题。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更加地自由和民主。艺术作品一旦作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就要受市场规律左右。即便以“原生态”作为外在形式,也可用科技手段提升,用时尚的包装赢得市场,如《云南印象》。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你可以搞“阳春白雪”,也可以搞“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更有群众性。但要强调群众性,因为观众仍然是当前艺术创作的主要价值取向。对于瞄准市场定位的作品,我们要支持,不要用一种标准去衡量。在创作方向上,还应提倡“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只有走出去,才能在世界文化市场争得自己的权利和地位。通过文化竞争,增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中国舞蹈在世界舞坛上的地位,从而有助于整体上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无论是精英文化方向,还是通俗文化方向,都是在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对待传统,既强调继承又突出创新,尤其是运用科技提升。达・芬奇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数字化、多媒体,我们要大胆运用,要以时代风貌给传统舞蹈换装。传统是流而不是源,没有停滞的传统。今天站住了的东西,明天就加入传统。传统不是死的、僵化的,艺术永远是发展的,它从未停歇。因此,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不要受传统的局限,不要把传统当作创作的源泉,只有生活才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样才可创新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
  从传统的空间形态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化分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和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是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是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创造性”的解读。
  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能引导人们的审美取向,好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会受到欢迎、广泛流传。从而渗透并影响到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发过程。由此可见,二者是相互影响、循环向前发展的。和谐地构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这辆“双轮”车。
  对待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应理清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与次生态民族民间舞蹈的区别与联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来传承和丰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充分体现其作为舞蹈艺术为构造和谐的人类社会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
  责任编辑:文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