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试论网络隐私过度传播与消费_过度消费英语作文
 

试论网络隐私过度传播与消费_过度消费英语作文

发布时间:2018-12-25 04:07:04 影响了: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个体隐私也逐渐进入更广泛的传播领域,成为大众传媒报道最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兴奋点之一。当我们有了网络,在享受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要随时意识到新风险的存在。如果隐私由自我的精神人格变成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时间,这昭示着一个不正常的传播时代。
  关键词:隐私;娱乐;消费;理性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18-02
  
  一、2010年,是全球隐私年吗
  
  2009年末,一组“90后美女公交售票员”的照片突然出现在网上,立刻引起了网友的疯狂关注,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点击量也蹭蹭上涨,随后网友便开始xx搜索,并把这名售票员的个人资料公布到网上,在之后的数日里,有大量的网友慕名而来搭乘这路公交车,多家媒体也开始争相采访这位美女售票员,给这位普通女孩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2010春节的钟声刚刚落幕,又一起艳照门震惊网络,红遍模特圈的车模兽兽身陷丑闻。近日,一男子自称是国内知名足球宝贝、中国第一车模的兽兽翟凌的男友,他不仅在各大论坛发布了多张与兽兽的亲密照,同时,将其多项跟兽兽的“往事”及视频曝出,尺度大胆,比起陈冠希当年的“艳照”有过之无不及。
  互联网始终不能平静。兽兽及空姐事件尚未落幕,2月26日,又有两段不雅视频在网上开始疯狂传播。
  一段视频的女主角据称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张雅茹”,视频长约16分钟。被网友称为“北影门”。另一段视频的女主角因穿着工行制服,所以特别引人注意。有网友披露了这个女生的身份――成都工行沙河支行员工郑璇。网友戏称“工行女”。 据说。“工行女”视频当事人可谓无辜。限制级视频在网上被疯狂下载。起因是郑璇男友手机遗失,而手机里保存了两人若干的不雅视频和亲密图片。
  90后售票员,车模兽兽,英国空姐,工行女,北影张雅茹,以及一系列尚未提及但也严重涉及个人隐私的事件,让我们开始害怕,2010年,是全球隐私年吗?[1]
  
  二、隐私正在被我们消费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个体隐私也逐渐进入更广泛的传播领域,成为大众传媒报道最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兴奋点之一。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带来各种潜在的危险。也因为如此,网络被认为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既在某些方面起到揭露和监督的作用,又使我们置于几乎透明的玻璃社会,有着随时可以侵犯他人隐私的特点。 当我们有了网络,在享受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要随时意识到新风险的存在。在网上,永远要记得一点:你的隐私就是别人的摇钱树。在泄露了隐私的同时,没有人会因此而付钱给你。
  “你浏览网络,网络也‘浏览’你”。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四川西昌学院法学副教授王明雯提出了一份近1.6万字的议案,呼吁立法保护网络隐私权。可见在法律和人权的意义上,隐私是个体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权利,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时代它却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资源。我想促成这种怪现象的并不仅仅是人们的窥视心理,因为窥视心理并不具有严格的时代特征,隐私消费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方式,不可否认网络的极限膨胀是造成这种怪状的理由之一,但这并不是关键。因为互联网的产生本身就是技术理性对现实生活的一次胜利的突破,它是人类理性的成功表现,网络的非理性只能来源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非理性,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依然对理性麻木,这一点在消费观方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也就是说,是人们的非理性的生活和消费方式造就了现在这种怪异的消费时代,是大众越来越有消费隐私的欲望,便使隐私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消费品。当隐私由自我的精神人格变成公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时间的时侯,一个不正常的传播时代便为之到来。[2]
  鲍德利亚认为,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然是一个消费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的消费活动更多地是在符号层次上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也就是说,不仅要消费物质本身,更重要的还要消费物品的意义。消费其实是在生产符号,差异、地位和名望。隐私就像是一种给大众带来精神快感的商品,刺激着人们寻找并购买的神经。尤其在这个经济和技术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当经济因素对整个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当能否生存的问题转变为如何生存的问题,当吃饭穿衣等类似的基本需要满足之后,人们追求的已是精神上如何得以愉悦,过去意义上满足需要的消费已被满足欲望的消费所取代,而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暴露隐私的行为提供了完整而有效的技术支持,也为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所以当隐私一旦进入网络传播渠道,就会以不可估计的速度散播开来,引起巨大的骚动。譬如芙蓉姐姐这类人,自曝隐私,哗众取宠,各自心怀鬼胎的主动去娱乐大众,绝大多数看客却兴奋地跟着起哄,争先恐后地追求话语权及精神上的暂时满足。实际上,网络看客的这种窥私行为,其实是网络隐私传播的一大动力,一般来说,人们都有好奇感及挖掘别人秘密的欲望。心理学者苏晓波曾说:“只要人格还没有成熟,人们就还会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只要还有欲望被深深压抑的人,就会有人挖空心思地揭露别人隐私,借着别人的隐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还存在着缺陷,窥探隐私的喜好,就永远不会结束。“2008年的艳照门,以及随后两年越来越激烈的各种事件门,使网络窥私事件演绎到了极致,更使大众对隐私的消费发展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网络为个人自由提供了技术的准备,而人们并没有利用网络来实现梦寐以求的自由,而是走向了它的反面――自我的流放。隐私消费不仅不像有些人想的得那样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自由时代的到来,而是恰恰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性的虚弱和单薄。
  
  三、文化工业社会下,我们是在娱乐还是在愚乐
  
  在这么一个连文化都沦落为商品的时代,隐私正如一种产品一样,每一个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都是严格按照商品的操作模式运行的。这些自曝隐私和出于各种目的爆料他人隐私的“主控者”揣摩着消费者的各种心理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对隐私进行生产加工。如果说文化产品的生产目的是为了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它的价值由本身的交换价值决定,而不再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特殊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那么隐私产品的生产目的则很难表述,或许也有交换价值,即通过贩卖这些隐私换取社会大众足够的吸引力以达到出名的目的,或许只是一种报复心理,即靠主动爆料他人隐私让大众在关注的同时把更多的谴责压在当事人身上,也或许仅仅是一种个人癖好,只是因为网上的自我暴露恰恰契合了现代人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倾诉、舒缓的需要。总之,不论是哪一种目的,至少这些隐私都造成了轰动效应,更让这些事件的主角们一夜走红。隐私的产生原则与“文化工业”的产生原则极其相似,什么是最轰动的,就把什么制造出来给人享用,即使明知这是一个骗局。于是,我们的隐私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卖点,尽一切可能让大众消费。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到底是在“娱乐”,还是在“愚乐”?
  
  四、娱乐时代,娱乐至死
  
  隐私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更加成为人们聊天的话题,同时也占据了大多的娱乐头条。我们不得不在担忧,也许波兹曼预言的那个为了娱乐而娱乐,除了娱乐之外一无所有的时代正在到来。
  进入“娱乐时代”后,人们在享受到快乐的同时,也承受着太多的无奈。因为,为了追求娱乐的“轰动效应”,操作娱乐事件的人往往将更多的兴趣点放在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眼球上,经常不惜降低道德标准,放松道德尺度。绯闻的升级、偷拍的盛行……都让“娱乐”开始变型。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甚至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3]
   当一年一度的两会三月份在北京隆重召开的时候,尽管新闻管理部门一再强调报道面的均衡性,要照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平衡,媒体还是根据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及其特定的口味以及自己的喜好,有所取舍,更多地把镜头对准那些他们认为能为自己挣来眼球的新闻人物。与此同时,一些都市媒体特别是一些商业网站,逐渐热衷于炒作代表、委员中的明星的言行,炒作雷人话语,甚至是一些“花边儿”。两会是个庄严的议政殿堂,讨论的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媒体如此“恶搞”,恐怕是对民主的戏弄和亵渎。如同文革中把什么都“泛政治化”一样,如今把什么都“泛娱乐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是荒唐的。如果说当我们的民主政治盛会的报道都被批判具有娱乐化倾向的时候,如果连一些龌龊的隐私事件都成为我们的消费对象时,是不是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以及反思:是否整个社会都已经渐渐沦为大众娱乐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已经逐渐沦为娱乐的奴隶?就如同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的一样: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4]
  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3.84亿,如此庞大的网民队伍,以及网络自身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仅仅依靠网络监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抑制对不良隐私事件的传播,更不能阻止网民对隐私事件的“欣赏”。当隐私变成商品,隐私消费成了时髦,人们无可避免地把更多的怨气撒向网络的“组织上监管无力,”这时,我想我们还是没能走出这个怪圈,与其把这种娱乐化的倾向归于技术理性的网络,还不如直接归于我们自己的非理性。也就是说,“不是我们自己生产创造的网络异化了我们,而是我们在网络出现之前已经‘异化’。或者说,并不是因为什么异化,是我们自己本身的窥伺心理和不成熟的思考方式在作怪罢了。”[5]如果说,要真正做到在众多“精神污染”中保持清醒,严守公共空间,提高传播品质,使隐私话题的传播走上一条健康发展之路,不仅要靠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更要转变自我非理性的思考方式,不管怎样,我们的应对,已然力不从心。
  
  参考文献:
  [1] 石义彬.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华明.大众传媒隐私话题研究[J].四川大学校刊,2007(10).
  [3] (美)波兹曼,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鲍德里,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中国记协网.两会报道娱乐化倾向批判[EB/OL].2010-3-2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