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小学五年级新课程答案_论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
 

小学五年级新课程答案_论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

发布时间:2018-12-27 04:20:22 影响了:

  [摘要]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关注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学校的素质教育方面,对其课程改革,尤其是对艺术类如音乐的课程改革关注较少。在《音乐课程标准》颁布、新教材出版后,音乐新课程的教学也有所转变。本文认为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把握音乐教学的审美本质,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是今后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新课程;音乐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119-03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出版,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并给予肯定和赞赏。
  
  一、实施音乐新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学习目标中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保持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提到了首位。
  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接触和认识音乐时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重点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音乐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音乐兴趣作基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任务也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即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因此,音乐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该怎样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呢?
  首先,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一定要热爱音乐。
  其次,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作用。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同时,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良好学习音乐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创造条件。
  再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的教学态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运用,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再次,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且不可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实施音乐新课程应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
  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功能,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觉、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教化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内在价值――审美作用;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淡化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忽视音乐的审美育人目标,忽视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怎样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呢?
  首先,必须加强音乐欣赏教学。《音乐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的内容也摆在了首位,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欣赏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特征,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穆赛尔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就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教师,而不再是教育工作者了。”所以,感受与体会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欣赏是最主要的途经。
  音乐新课程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不仅仅是音乐欣赏教学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需要。因为音乐欣赏教学无论对音乐表现活动的开展还是音乐创造的进行,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够自觉自愿地,有时甚至是不知不觉地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
  人们在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音乐审美愉悦,进行审美再创造,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不断肯定自我、实现自我。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把学生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情绪“场”,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例如,通过创设愉快的音乐氛围,利用形式各异的新课导入,通过教师的演唱演奏,通过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情绪受到感染。
  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创作的一切手段,都是为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前者是外部世界在音乐家内心的提炼与概括,后者则是艺术化、典型化的反映。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实施音乐新课程应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音乐教学长期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甚至是在扼杀“创造力”。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再次,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
  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课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最后,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欣赏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在音乐课上鉴赏,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等等。
  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