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上好茶]上好茶多少钱一盒
 

[上好茶]上好茶多少钱一盒

发布时间:2018-12-27 04:50:07 影响了:

  小时候喜欢看《故事会》,至今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唐伯虎出一灯谜考祝枝山,灯谜是:“言在青山不见青,二人土上说原因,三人骑在牛背上,草木之中有一人。”每一句猜一个字,祝枝山往椅子上一坐,笑着说
  “先送杯茶来!”,唐伯虎一听就知道他已猜中了,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杯香茶。原来谜底的四个字就是:请坐,奉茶!
  中国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是几千年来生活中的常礼,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也表达亲情与感恩。这种礼仪影响广泛,如今,韩国、日本,茶礼是每个家庭的主要礼节。
  茶从生活必需品上升为一种文化,是从唐代开始的。陆羽之后,人们开始用细煎慢品代替解渴式的粗放吞饮,并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能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和表现自我的活动。
  古人将“松声、涧声、虫声、鹤声、琴声、棋声、煎茶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列为最清音。吟诗,品茶,听飞泉,看白莲,表达了人们以茶寄情山水,总隋山水,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
  以茶修行,茶不厌精,体现了中国人生活的趣味与本义。
  可以喝茶的时光,是最好的时光。“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茶之美,就在于那份甜苦随心,浓淡自便。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茶
  简伯华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多少流行时尚随波逐流,风行一时,但是茶,始终被中华民族历代继承和弘扬。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茶中,体现着民俗、诗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茶的“人性”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社交礼仪、文化娱乐、社会习俗等各方面都离不开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即使自己不太喝茶,家里也一定备有茶叶,客人来时要泡上一杯好茶。
  在日常生活中,“茶”已成为许多行为的代名词。“吃茶去”代表参加宴会,“三茶六礼”代表一种礼节,“粗茶淡饭”表示主人的一种客套,“茶余饭后”是指空闲放松之时。
  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社会习俗,也离不开茶。比如:一些民族有给新生儿“洗三”的习俗,即婴儿出生三天后,要用茶水洗浴,意思是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年轻人结婚,要行茶礼,姑娘“吃了那家茶,就是那家人”,这里的“吃茶”就是“定亲”的意思,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彩礼”称为“茶礼”,老人过世,也要含茶入土。
  从生到死,茶融入人们的生活,像血液一样流淌。
  在劳动过程中,茶农还创作了许多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谷雨采茶上山坡,男男女女在一坨。心想和妹讲句话,筛子关门眼睛多。”这些反映劳动和爱情的茶歌,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采茶调”。在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爱情调”等曲调,流行于南方的“茶灯戏”,更是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些由茶叶生产、饮用产生出来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
  
  茶的“品性”
  茶是讲品性的。
  “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特有的礼俗文化,是大理人接待宾客的独特茶道,因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精髓暗合人生百味而备受推崇。当你端起茶杯喝第一口时,觉得有点苦,喝第二口时就感觉有点甜,当喝第三口时,便觉得回味无穷。茶中有苦涩,回味却甘甜:人生有艰辛,生活却美好。在品茶这一刻,感觉茶味、人味是一味,品茶如品人生。
  佛家说“茶禅一味”。“好山产好茶”,“名山僧占多”,这是佛与茶的“天然因缘”。和尚念经到深夜,通过喝茶来提神,清淡的茶汤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营养物质。且茶性洁净,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份神秘色彩,茶成为佛家信徒的座上品。“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许多僧人好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嗜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
  道家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源”,这就是道家的“天人台一”的境界。道家热爱生命,珍惜今生今世,崇尚自然、追求返璞归真,和荣文化中的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台湾有个“无我茶会”,即和茶在一起,我就是茶,茶就是我了。喝茶的盖碗杯称为“三才杯”,茶盖为天,茶托为地,中间的茶杯为人。茶心、人心、道心,交融在一起,喜欢饮茶的人,往往在心灵的深处,都充满着一种清淡、静雅的意趣。
  可以说,在儒、道、佛的精髓里面,无不体现着茶的文化。
  
  茶的“雅性”
  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荣香”。诗人认为俗人好酒,雅人好茶。
  茶含蓄,酒张狂;茶冷静,酒热烈;茶执著,酒狂放;茶谦恭。酒高傲。
  人在喝茶时很少打架。但喝酒后就不一定了,《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脍炙人口的段落,就是关于酒性与人性的生动写照。
  而描写文人的,却多与茶有关。李清照烹茶读书,唐伯虎品茶作画,白居易弹琴饮茶,陆游随茶落棋,可以说,文人雅士都喜欢茶。《红楼梦》里关于茶的描写多达262处,几乎在每回中都能闻到茶的清香。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题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这副对联传种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一种东方情趣与品味。所以有“读了水浒思饮酒,看了红楼想喝茶”之说。
  茶的品性体现了“含蓄典雅、坚忍不屈、高风亮节”。
  人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天性。茶叶生长于高山峻岭之间,汲天地日月之精华,品性高洁,味道芬芳。泡茶时,茶叶在杯中慢慢散开,好像春雨润物,如春笋破土、杨柳吐绿,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让人有一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感觉。茶的宁静淡泊,茶的自然清爽,以及茶中的禅悟与品位,细细感悟,就会心如止水,就会对生命、对情感、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无论是以文会友,还是吟诗作画,都离不开茶。关于茶的诗词,不下数千首,“茶与诗联歌舞,茶与琴棋书画,茶与春花秋月”,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的雅性和对美好生活无尽的向往。
  
  和一片叶子相遇
  邹江
  
  和李兴昌去困鹿山看古茶园,有一种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奇妙感觉。
  首先是古茶园路遥径险,并不是谁都能轻易到达。对于困鹿山古茶园,历史上一直是秘而不宣的。据《普洱县地名志》记载,困鹿山的茶回味甘醇且香味独特,一直作为贡茶产地。每到春茶采摘之季,官府都得派兵镇守监制,其制作工艺和产量极其保密。如今,在困鹿山东、南、西、北的一些隘口、岔道,官府屯兵的遗迹依稀可辨。
  困鹿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宁洱镇宽宏村境内,距离普洱县城39公里,海拔最低处也在1400米以上,山高岭峻,“连那些敏捷的鹿群都会被困住”,常 年云遮雾罩,雨量充沛,因而“高山云雾出好茶”。
  
  大山深处贡茶传人
  困鹿山的腹地宽宏村,是李兴昌家族世代生活的地方。这里居住着200多户人家,有哈尼族、彝族和汉族等。看似有些凌乱却有着清一色瓦屋顶的传统民居,在阳光下显得宁静、古朴而神秘。土坯墙上斑驳的墙皮向我们呈现着岁月的痕迹,古茶、儿童、妇女、老人,是这里最具情韵的景致。
  困鹿山的“皇家古茶园”东园,位于困鹿山1万多亩古茶林的核心地段,有上百亩的面积,一共存活着372棵株形完整的古茶树和几千株遭到不同程度毁坏的古茶树。因为古老,棵棵虬劲峥嵘,嶙峋的枝干上,长满了苍绿的树苔。古茶树树高大都在五六米以上,每逢采茶季节,需搭梯子或爬到树上才能采摘茶鲜叶。没有茶芽的时候,采茶花晒干代茶,也能卖得好价钱!
  宽宏村的村民大都能做一手好茶,特别是早盛行于清雍正年间的人头茶和方砖茶。清人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李兴昌得其母真传,所制作的人头茶,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
  李兴昌的母亲匡志英是识宝之人,早在1987年,当时80岁的匡志英力排众议,用800元买下了困鹿山上百亩古茶园的经营权。遵照母亲的嘱咐,李兴昌开始着手调查古茶园,并绘制完成了古茶园的分布图。20余年走下来,李兴昌清楚地知道哪个山头有几棵古茶树:“这块茶林说不上很大,但里面好多茶树的基围超过2米,树龄上千年。著名影视明星张国立出资认养的千年古茶树就在其间,基围2.54米,树高20余米。”
  2007年4月,珍藏故宫的百年“万寿龙团”在全国巡展后回归家乡普洱市。当李兴昌看到百年“万寿龙团”的那一刻,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母亲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就连到县城都屈指可数,而珍藏在千里之外的‘万寿龙团’,无论从形状、大小还是重量来看,都几乎和母亲描述的一模一样。”
  专家随后断定:“万寿龙团”其实就是古代版的“金瓜贡茶”,匡志英所传下来的正是百年前皇家贡茶制作工艺,到李兴昌已经是第八代。当年被宫廷当作稀有资源掩藏起来的困鹿山古茶林也得以重现江湖。
  李兴昌被广泛关注,是从20D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的。作为普洱“金瓜贡茶”第八代传人的他,现场展示普洱贡茶制作工艺,这套娴熟而有序的制作工艺,在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制作工艺本身是一种文化
  在困鹿山,古茶树就种在人们的房前屋后,可谓人在茶中,茶在人中。
  李兴昌衷心地热爱他的古茶,每逢来客,他都要抓一把从百年老茶树上摘下的古茶放在火塘前的陶罐里煨烤,琥珀色的茶水盛于粗陶盏里,他边烤边介绍说:“我们每天都喝茶,一天只在陶罐里烤一把茶叶,反复冲泡茶味还是很浓。”这种随手而来的茶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他的血液。
  在普洱茶中,“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李兴昌说,这种茶生产始于1729年,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制作而成。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的围巾兜,积到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制作的普洱茶,经过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因此又称“金瓜人头贡茶”。
  采茶是个技术活,需要手法细腻,把叶片轻轻捏下,太用力会使叶片和茶枝受损,不但影响了茶的品质,还影响枝条的生长。一般这种工作都是女孩做,手劲比较柔和。
  古茶园的采茶工,每人每天工作10个小时,也只能平均采3斤左右的鲜叶,最麻利的工人也只能多采1斤多鲜叶。一般4斤左右的鲜叶加工后才能产出1斤贡茶干品,所以一个工人一天所采的鲜叶也产不出一斤干茶来。
  刚采回的鲜叶一般不能直接杀青,需经过一定时间的萎凋,通透性要好,也不能堆太厚,每隔相应时间要翻一翻。
  普洱茶的制作技艺工序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祭祀茶神、原料采选、杀青揉晒、蒸压成形。李兴昌说,贡茶生产从茶树的选种,茶园的管理,以及茶叶的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晾晒、蒸制一系列过程,都是十分微妙和精细的。整个制作过程基本沿袭传统,并做了一定的改良,蒸制改用高压锅、锅炉,压制过程采用人工石模踩压,能较好地凭手感、味觉和经验来掌控力度、温度、湿度,不仅省时、省力、省工,还保汪了茶叶品质的上乘。
  杀青揉晒无疑是制茶过程中关键的一步,而这门看似简单的技术却有很高的要求。在热锅里需用闷、抖结合的手法,要把握好温度,这些全凭经验和手感,过高的温度会破坏活性酶,不利于后期发酵和茶多酚类物质的保留。普洱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后来的自然发酵而产生愈存愈香的品味和独特的保健功效。而温度过低又不能将其达到杀青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不停地翻抖,使锅内的茶青均匀受热。茶青接触锅的时间不能太长,太长了会焦糊。待茶青全部熟了,茶梗变软就可以出锅了。“要领是锅要厚、火要旺、翻抖要适度。”李兴昌说。
  杀青完毕,接下来挑战的便是揉青,揉捻全凭手工技艺,茶人的手在茶叶上慢慢揉动,例弗在给茶叶做按摩,时重时轻,只见那手顺着一个方向将茶揉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茶叶细胞破裂程度适当,保证在冲泡时能均匀地释放浸出物。技法的高低直接影响茶叶的味道和芽条造型的优劣。
  晒干、筛分、风选、拣剔和分级,再经蒸压成形,再干燥,普洱贡茶就制成了。“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多年来通过祖辈的传授和自身的探索努力,李兴昌用心做茶,练就了普洱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他所精心研制的贡茶工艺产品集众家之长,备受国内外茶品爱好者的赞誉与青睐,被业界专家评价为“紧而不实,疏而不松”,品味上乘,堪称茶中一绝。
  
  手工制茶不能消亡
  “我做的金瓜贡茶拿起来是可以吹透气的,但摔在地上也不会散。”面对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李兴昌对贡茶传人的身份并不十分在意,他最引以为豪的还是在茶产品本身。在每一个制作的“金瓜贡茶”上,他都会签名盖章。
  2003年以前,用来制作贡茶的原料毛茶价格很低,一般是10元一公斤,那时候绿茶的价格很好,好的大约能卖到70元~80元一公斤,“我不眼红别人卖好价钱,困鹿山上当年制作贡茶的这么好的茶叶原料也应该能卖出好价格。要让真正懂茶的人了解困鹿山古茶的价值,也要让这里的百姓因为困鹿山茶而致富。”
  李兴昌从那时便开始经营推广困鹿山普洱茶。2D05年,他结识了广东茶商潘新和林广彦,一起在全国最大的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开设了“困鹿茶行”。第二年,为了扩大生产,茶商潘新投资160多万元修建了困鹿山茶场的制茶车间,李兴昌负责在宁洱的基地生产,潘新和林广彦负责销售。
  如今,李兴昌家的院子里,一排崭新的厂房已经盖好,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他把现代制茶工艺有机地融入传统制作技艺,扬长避短,发挥各自 优势。
  作为贡茶技艺传承人,李兴昌认为,传统手工制茶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但传统工艺不能消亡。毕竟,不借助任何机器,人工将茶树鲜叶变成杯中的茶叶,本身就难能可贵。
  “我儿子是支持机器制茶的,这是先进的生产力,又快又节约劳力,成本很低,困鹿山茶业要继续向前走,单靠手工制茶肯定不行。这一点。我也赞成。”
  但是李兴昌认为,手土制茶与机制茶相比,手工制茶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一,手工茶耐泡度好:其二,手工茶更具“灵性”;其三,即使手工茶暂时卖不出可观的价格,但现在市场上确实还有一部分人非常青睐手工茶,因为它更接近自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追求自然、生态的保健意识越来越高。
  传统手工制茶,靠的是一双手,一口锅。手贴着锅炒茶,来回反复翻炒。炒茶,讲究的是用心。虽然各个制茶步骤并不复杂,一两句话就能说清,但操作起来,可能要数年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他说:“手工茶的价值不但凝聚了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还在于凝聚了制茶人的情,看似小小的一包茶叶,饱含着制茶人的智慧和汗水!”
  李兴昌在济南读大学的儿子李明泽和巳参加工作的女儿李明洁,节假日回家都会跟着父亲学习制茶。为了使这项工艺得以保护、传承,当地政府成立了“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李兴昌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
  “现在很多青年、中年男子都离家打工了。”李兴昌说,“即使他们现在回到了家乡,也不愿意做农活了。他们已经习惯了城里的热闹,而山区的寂寞与单调是无法忍受的。”李兴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周围百姓富裕起来。“在家门口能挣钱,就能留住人。有人,才有传承。”
  
  追寻山的味道
  老古
  
  一方水土一方人,茶亦如是。茶性各异、滋味万千,但是茶总是会带有它所生长环境的气息,当我们安定专注的的聆听茶语的时候,那里的山色、风声、溪流都会真切的呈现眼前。对爱茶人来说,那些山川便是心所系之处。
  一道茶完整的生命历程,从冲泡开始就走向最后的高潮,但是成就这一泡茶的精彩,要追溯到种植、采摘、生长环境、制作过程,甚至存放上。如果只限于品味茶汤,始终如同雾里看花,茶汤幻化万千的种种变化常常成为一种诱惑想去到茶的产地,探究它的本质,只有看到它的出生地,才能真正懂得茶的种种表情。于是,在新一轮制茶季节到来时,便动了去武夷访茶的念头。
  
  初识茶山
  窗外细雨,一路掠过的稻田和山林,在雨中的姿态更加秀美。在暮色中到达武夷山,天心岩茶村的小郑已经在车站等候。小郑是天心岩村比较早在网络上卖茶的人,我三四年前在网上买茶时和他结缘,这次却是第一次见面。
  小郑家是茶农世家,虽然年轻一辈并不都愿意子承父业,但是现在茶叶市场的兴旺,吸引了很多年轻一辈开始重新审视这日益红火的产业。所以虽然身为80后,小郑对茶却很有理想,并且一直强调古法制茶,用炭烘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武夷山分为武夷山景区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两大块,景区内主要是武夷岩茶产区,而保护区内则以世界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红茶为主。天心岩村产岩茶,村子以前在武夷山景区内的核心区域天心岩周边,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时,村民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老屋,整体搬迁到景区外的崇阳溪边上。但茶园仍然留在景区内,人们也仍然以茶为生。春茶开采制茶的初期,夜幕时分,村子里各家各户的灯光依次亮起,为了赶时间,很多人家会通宵制作。来之前,我曾和小郑约定希望能看他手工做茶,他欣然应允。
  和其他茶农家一样,小郑家楼房的第一层也是制茶车间,白天采的茶已经放在摇青机里了。拉开库房的推拉门,看到房间里有两个摇青机,房间里还放着燃着的炭盆提升温度。
  武夷岩茶是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工艺繁复,很多微小的细节都会影响茶的品质,有经验的制茶师傅挂在嘴边的话是看茶做茶。茶青采摘的时间往往是在晨露消失之后的清晨开始,这之后的晒青萎凋过程的时间以及摇青静置都要按照茶青的状况严格控制,但是每个制茶师傅又有各自不同的制茶风格。
  像人们说的,做青就像打太极一样,时动时静,动静结合。整个过程虽然算不上漫长,分工却极为细化:晾青、炒青、揉捻、初烘……有了这次制茶初体验,更能体味制茶人的辛苦。
  第二天很早醒来,屋外已是密集的婉转鸟鸣,村旁的崇阳溪淙淙作响,空气中飘荡着茶青的清香,那是鲜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如同花木经过雨露之后的味道。河岸边都是茶园,从村子里一排排房屋走过去,每家几乎都是一个岩茶作坊,门口几十个茶篓已经堆出来等着采茶工一起出发。那一刻,心中对岩茶村的想象和实际的情形才开始重合。
  
  武夷茶人
  武夷山市和别的城市不同,这里的街面上几乎全是和茶相关的商店,城市干净清新,大概深受茶文化影响。朋友说,这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比桐木关还重要,不得不见。
  以前一提武夷茶便是大红袍,而号称“大红袍之父”的陈德华早已被江湖传为奇人。因为朋友和他相识,我们得以去到他家里。
  这是一个标准荣人的家:处处干净明朗,没有一丝堆砌,全是必要而具品质的物件,让人舒服自在。而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他摆放茶杯的方式。一般人为了便于管理,就把它们重叠起来。陈德华却以极富空间感的“摞”的方式,让每个杯子都能半立在空中,于是有了足够的空间呼吸,这是对杯子的尊重。
  陈德华泡的茶,和他的人一样,透明,清澈,不食人间烟火。他嗜茶如命,为了茶可以舍弃一切。文革期间,陈德华调离茶科所去搞社教,但他还会偷偷跑出来做茶――这在当时是有生命之虞的,那时他也不知道日后会怎么样,看不到未来,但只想一心一意钻研他的大红袍。
  后来他曾担任了几任茶科所的所长,有一年,他儿子进所里实习。那时茶科所有这样的规定:谁做的茶最好,就给1000元奖金,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奖励。儿子是新手,只跟着师傅学做了20多天茶就参加比赛。儿子对比赛结果一无所知,直到后来人们见面就问:你把钱都怎么花了"他才知道自己拿了第一名。可是他并没拿到钱,爸爸是所长,也不敢直接问他,后来忍不住问财务。财务说,陈德华已经领走了钱,“他把钱给厂里的工人每人买了一双解放鞋。”
  和陈德华一样嗜茶如命的奇人,还有另一个新起之秀、金骏眉的创始人梁骏德。
  梁骏德不到20岁时,就开始在村子里的集体茶厂工作,做了几十年的技术负责人。担任技术指导期间,桐木关村民交来的茶都要梁骏德来定等级。
  他后来和担任厂长职务的江元勋配合工作了很多年,直到2008年才自己建厂。建厂后,两入同为红茶的重要人物,但每次江元勋来他家,还会先派人来通报,梁骏德便很尊重站在门口迎接,仍然葆有古风。
  梁骏德最擅长正山小种的制作,但让他名扬天下的却是金骏眉。
  关于金骏眉的诞生,像它如今的价格一样(每斤万元以上),可称传奇。早在2004年, 就有北京深谙制茶的客人向梁骏德提出想从正山小种里创制出一个高端品牌,几经尝试,没有明显突破。后来在修理正山小种枝条时,他们受到启发,历史上“茶、叶”是分开的,茶是茶芽,叶是茶叶,给皇室的贡茶是芽茶,那有没有可能用芽萘的形式来做?梁骏德请来当地的熟练采茶工人采摘芽茶,和北京来的几位茶入一起实验。2005年6月21号,他们聚集在梁骏德家的玻璃餐桌上做实验,大家讨论怎么揉捻发酵,如何烘制,当夭就做完了。22日,大家品尝后发现新茶很有特色茶汤带蜜香,叶形小,形似眉毛,泡完之后呈金黄色,口感也非常好,因为干茶金黄色、形似眉毛,又取梁骏德名字中的骏字,命名为“金骏眉”。朋友带回北京的高端会所,大受欢迎。从此,梁骏德和金骏眉名扬天下。
  以前说到武夷茶只会想到大红袍,但今天,金骏眉代表的高端红茶横空出世,成为武夷的另一张名片。
  
  岩韵之秘
  隔日,小郑带我们去武夷山景区,也顺便去看看他家在景区的茶园。
  从天心永乐禅寺往东,再往南,过倒水坑,章堂涧……沿途都能看到参天大树,地衣苔藓和各种蕨类,一起构成了一个丰富、饱满而完善的生态系统。它们像一个天然的大家族,在这深山老林里,和这些老茶树一起,自成一个逍遥的王国。
  小郑家的茶园在三坑两涧(武夷岩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的牛栏坑,对于爱茶人来说,几乎都有一点牛栏坑情结。牛栏坑以名枞肉桂最为出名,是武夷山极具代表性的茶种。来武夷山之前,我曾想象过它的生长环境,很难具体起来,到了这里才知道,为什么它的味道可以那么好茶园在山坳里,周围的山以围合状形成天然屏障,而地表上都是风化岩石、水土矿石,滋养茶树的全是山泉水,山坳里常年的温度变化不大。四季中,光照是从高山顶上照下来,到了每天的不同时辰,就会形成不同折射角度反射到山坳里的茶树上,这意味着,牛栏坑的光照都是天然设计好的,大自然是最伟大的造化师,所以能有这么好的茶。三坑两涧大抵都是这样的地方,得益于天然的位置和良好的环境。
  牛栏坑的肉桂,喝起来香艳异常,茶汤滑厚却活力激荡,有很特殊的水蜜桃的香味,很有空间感。在这空间感里,能细腻地品尝到茶叶的小气候:它所生长的土壤、水源、海拔,甚至经纬度。喝完之后,这感觉还会在口腔里形成一个长久的滞留,能感受到丰厚的矿物质的味道,这就是岩韵。
  山里时有微风拂过,夹杂着山野气息里一阵幽香传来,不知道是隐身何处的野花吐芳。突然间省悟,这香气就是平日形容岩韵的所谓“岩骨花香”。岩茶老饕往往苦于不知如何描述这岩茶独有的岩韵,像是奇特的咒语,让爱茶人感受之后就再也难舍。而岩韵被岩茶老饕形容的苔藓、岩石、泥土、花草的味道,其实都来自这武夷山水中蕴涵的阳光、土壤、溪水、花木的融合。
  
  见面即茶缘
  在武夷的意外收获是,邂逅了茶人雪郦。和雪郦之前早有神交,却从未谋面,她之前在云南地产公司任职,后来辞职,背着她热爱的古琴旅行于东南亚和台湾各地。有时一走就是几个月,并在这途中爱上茶,从此每年奔波于各大禁区。我在骏德红茶专卖店遇见她时,她正准备坐第二天一早的飞机离开,在这最后一晚遇见,颇有他乡遇故知之感。
  雪郦天性浪漫单纯,她神秘兮兮地带我去一个地方参加“茶林大会”,到了才知道,就是早上我刚到天心岩村就注意到的瑞泉茶厂。
  雪郦和瑞泉的当家人黄圣辉早已熟识。黄圣辉和茶的缘分特别,他是天心岩寺的皈依弟子,曾经在寺院里跟着师父做侍者,并因缘际会结识一位来访的马来西亚法师,后来随着他前往东南亚和台湾各地游历,回来后视野大为开阔。
  随后的很多天,几乎每一天晚上在武夷山的不同地点都有茶林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做收藏的,弹古琴的,以及山南海北做茶的人,都因茶串连的缘分而聚集于此笑傲江湖,把自己的理念和对茶的理解展现出来,真有“华山论剑”的意味。
  而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流香涧,用武夷山的山泉水,泡武夷山的茶。为了试试武夷的水质,我先泡了带去的台湾乌龙梨山茶,这是我在北京泡熟的茶。把溪水注人生铁壶放在点着的户外炉头上,竹席、漆茶盒里的盖碗和品杯一一罗列,溪边的茶席总是让人悠然忘怀。但泡出来的结果并不好,大概是这里水质偏硬,台湾的茶需要更柔软的水才能泡出来,也可能因为这是块裸露的山泉,刚好是一天里日晒最强的时候,影响了水的味道。第二道茶,我们尝试了7年的陈年大红袍,这是小郑从家带来的,但这茶一直存放在茶仓里没有再焙过火。按说,这样的茶尚未完全苏醒,也许会有淤积的陈味。但温润泡一起手,就让这茶变得甜滑。茶香飘去,小郑略有震惊。在那之前,他很不自信,但现在,他的兴奋和夸耀之情都溢于言表,“这个茶真香,还是武夷茶好。”兴奋之余,我们不断冲泡,一般的岩茶冲到第七泡就会转弱,但那天,我们冲了十几泡仍然余味不断。
  去武夷之前,我很喜欢岩茶里的水仙和铁罗汉,但现在,我说不出谁是最爱,任何茶喝到对的状态时,都是极致,都能感受到养育它的这方山水的气息。
  冲泡途中,不时有游人经过,茶的香味浓郁无比,游人闻香而动,纷纷过来讨茶喝,直到太阳翻过山头,暮色四合时,我们才匆匆离去。
  记得去慧苑寺那天,我们遇见一帮大学生前来讨茶喝,由方丈亲自泡茶,学生共有18位,方丈玩笑道,这不正是十八罗汉么?他说能一起喝茶就是茶缘,要珍惜。
  
  里千家茶人在上海
  Alla Ellen
  
  “一期一会”是茶道里的关键词,原指茶会上即便主客多次相聚,但也许再无相会之缘,因此主客皆应尽心以诚相待。在Itsumi眼里,“一期一会”就是人生的每个瞬间,都是不可重复的,如果漫不经心错失了当下,那会是最为深切的遗憾。
  
  三楼之上,茶道“ZENCHA 123”
  服装设计师出身的逸美(Itsumi),12年前嫁给汤朝晖后,从东京搬来了上海。逸美研习茶道20年,是日本传统茶道最主要流派之一的里干家的茶道准教授,多年的茶道修习让她有着忠于内心的生活理念。
  “荣道的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纷繁的日常生活中享受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恒。”逸美的茶道观里少了很多“清规戒律”,入世几分,却也不沾烟火气。
  自从在家里三楼开设了茶道教室后,每周的几天逸美都会在茶室边的“汤室”里不急不徐地忙上一阵,仔细地烧水、洗炭、把茶叶碾得精细,把当季的茶具擦得净亮,然后到放了八叠榻榻米的“茶室”房间专注地插花、烧炭,摆好一早亲手做的当季“句点心”,等着学生的到来。
  汤朝晖在泰康路田子坊开设了“器meshi”石庠门日本料理,还有一家“器j-world”陶艺生活空间。名义上虽是个商人,多同富贾们在席间谈着“圈地运动”,和明星们聊着外景地的“豪华农家乐”掘金计划,但他更在意每天进的牛肉新不新 鲜,陶器摆得好不好看。
  在日本共同的生活经历,使得两人的习性与品位都甚为接近。2006年8月,他们搬入现在的家,当时首先看上的是老式弄堂房的三楼空间非常宽敞,适合做茶道沙龙,为了这个可遇不可求的理想场地,他们放弃了在浦东买房的计划,放弃了在高档地段租房的习惯,租下老房子的二、三层楼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场所,“选择这里进行改造,从头开始,本身就显示出了一种勇气,搬家的时候,光是原来家里的东西,就用10吨卡车来回运送了4次。”
  选择现在的老洋房作为自己的家,也是机缘巧合。当时他们想寻找适合开设茶道教室的清净租户,所以才发现了这里,没想到,经过两个人的悉心装潢,现在两个人的家和茶道教室一样著名。慕名而来的采访者,没有打扰主人的清修,反倒为这座小楼增加了热闹的气氛。
  三楼的阳台之上,就是逸美的茶道教室,取名“ZENCHA 123”,这“123”在日语中1发音为“一”(1),外来语的two为“辞”(tsu),而三发音为“弥”(mi),恰是Itsumi。也因为这样的巧合,家里有着各种“123”图案的用具。Itsumi原只有平假名,发音却可对应“逸美”两个汉字――生活的滋味,原本就像茶道里的那味蔡,花了心思和智慧来打理,就被调理得飘逸隽美,捂在手中,暖在心里。
  
  茶里茶外,盛满爱的时光
  在茶道教室的旁边,还有一间用于准备上课的房间,即使刚下课,里面的东西也丝毫不乱,各种琐碎的物品有序地摆放。日本茶道与武士的修行,是非常重视规则和程序的,如果有心,哪怕一节课,也是终身修行。而关于“和敬清寂”的茶道修行,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必须要自己体会,才能悟道。正如两个人的生活一样,只有用心,才能经营得不一样。
  在逸美的家里,四季分明,似乎每一天都是一个庆典春天软装主打粉色系,餐后甜点是樱花糕,空气里洒上玫瑰水,夏天“换颜”成素蓝,甜点是羊羹,泡杯新茶来取香,秋天是雅致的米色天下,第一串柿子上市的时候,餐桌上就添了一份“柿子奶香塔”,冬天临近圣涎,墙上挂着的牛角定会插满圣诞花,在平・克劳斯贝的陪伴下,主妇便开始换枕套、贴窗花、蒸馒头、毛笔手写一张张贺卡,寄给亲朋好友。
  客厅摆设集合了来自世界各地各个风格的美物――江户时代日本婚礼仪式上的奉酒器、上世纪20年代的法国领事馆古董床、外婆年轻时穿的和服、英国的Vintage桌布、五四时期的台灯、旧上海的靠背理发椅……经她的“点拨”,酒器用来插花,和服作了墙饰,床铺上软垫成了客座,一切都赏心悦目。
  夫妇俩都喜欢有历史、有故事的老东西,相熟的店家常常会打来电话:“又有了你们用才好的东西。”夫妇俩知道自己的秉性,也总能一眼挑中“秉性”与自己相符的物件,有情义的店家也乐得半卖半送。
  两人不爱一切声色场所,所有的“声色”都已经在家里。逸美每天6点起床,7点出门练瑜伽,9点丈夫起来时,已经准备好了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早餐是夫妇俩的“交心时间”,“我们会告诉对方自己今天要做什么,目标是什么。”在快速发展、浮躁喧嚣的都市生活中,夫妻两个始终在注意着提醒自我放慢节奏、沉淀内心,不给自己和另一半压力,相互鼓励、支持,“慢生活、精致生活不等同于懒散,而是代表着对生活的珍惜和留恋。这也像茶道一样,前面的准备过程漫长又辛苦,但最后呈现到你眼前的一定是最美的东西。”
  周末时候,清朗的午后,老洋房区的宽阔阳台上缓缓地漂浮着茶香。汤朝晖默默地注视着妻子逸美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个动作、细节,直至结束。他们养的5只猫在身旁的椅子上伸了个暾腰,缓缓地趴下。
  
  非“茶”勿扰
  石磊
  
  孙黎慵懒地坐在沙发上,阳光从窗户斜斜地洒落到身上。她悠悠地说:“电影《非诚勿扰》里有间四姐妹居酒屋,拥有着四位搞笑老太太与她们的老年粉丝团,而屋外贴着四位老太太年轻美丽时的照片。那便是雅叶集的将来……”
  
  “我们的故事”
  陈瑛与孙黎的故事,让人想起赵咏华的那首老歌《我们的故事》。“我的朋友,都是我的爱人,曾陪我走过苦涩的青春。”她们是大学同学,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各自走过一段迥异的道路,若干年后重聚,姐妹一起开店,一起将学业变成事业。
  身材高挑的孙黎,曾经是小有名气的模特,但那时的她发现这与自己想要的人生渐行渐远。“后来又做过模特学校的培训老师,但自从有了雅叶集,就再没有涉足过这一行业。”现在的她,曼妙的身姿、优雅的步伐,个性的衣着还隐约能想见当年风光。
  “喝茶,像茶一样淡泊。经历过太多,在泡茶,喝茶的过程中,重新找回到平和,这是最重要的。”返璞归真后的她,说起话来偶尔会有孩子样的腼腆。个性很安静,话不多,慢慢熟悉起来,才打开心扉。
  和孙黎不同,陈瑛一直在茶行业里浸泡着,并师从著名的茶学专家、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童启庆教授,学茶侍茶近20年。“从1997年开始开茶吧,后来也在上海城隍庙开了间茶馆,兼做餐饮。再往后餐饮反倒比茶更受欢迎,生意虽好,但与意愿相差太远。侍茶多年,不喜欢沾染油烟的感觉。便也放弃了。一直到自己开了雅叶集,才算是安定下来。”陈瑛个性开朗,爱说爱笑。拉上孙黎一起开店是她的主意,老同学、好姐妹,有了这间店,就把自己喜欢的事业和生活方式完满结合起来。两个女人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温和平静,满足感与安全感都写在眼里。
  
  学院派的茶生活
  她们是真正的学院派,用了大学四年的时间去熟悉和了解茶,细致到一棵茶树的成长,嫁接。但真正对于茶的认识、感悟,只有经历过人生磨砺,才懂得平淡和安静的可贵。
  店里除了杭州人接触得最多的绿茶,还有六安瓜片、凤凰单枞、正山小种等一些相对小众的茶品。
  陈瑛的最爱便是凤凰单枞,而这单枞一道,也有着不同的香气。“喜欢铁观音的香气,特别是传统工艺制作的铁观音,那种香气是浓厚的,慢慢渗入到心间。”
  孙黎喜欢本地的龙井茶。“韩国人喜欢说生土不二,像是当季应该吃应季的食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很有道理的,当地的气候与物产有着特别的关系,所以本地水泡本地茶是很好的选择。”孙黎的茶泡得很浓烈,像她所喜欢的意式浓缩咖啡,苦中透着醇厚的香气。“或许是多年在茶汤里的浸泡,已经有了抗体,不用怕喝得太浓的茶或者咖啡睡不着觉。除了茶,我也喜欢咖啡。其实两者也有共性,都需要适口的温度。茶水的温度最好是维持在80℃,而咖啡则是需要75℃。当然也有不同,像是喝茶就应该发出声音,这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是对泡茶者的赞美,其实是让茶水在嘴里翻滚,通过与舌尖不同部分味蕾的接触,体会出茶水里丰富的层次。”
  两个人都不太喜欢旅行,是真正的宅女。于是除开店,就是家,店里也是家。没有人的下午,阳光缓缓地照到窗边的沙发上,两个人会憧憬起电影《非诚勿扰》里四姐妹居酒屋的情景。现在的红颜,将来的银 发老太,也是这样暖暖的午后,与差不多年纪的老客人们,优雅地缓缓品茶,那便是雅叶集的将来……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陈瑛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所以取名为茶学堂,便是想把所知道的茶文化,与爱茶的人一起分享。分享的是茶,但在中国文化里,茶代表的是心性,所以其实更多的是在分享一种人生智慧。
  雅叶集里很独特的还有它的原木吧台。客人可以围坐,看女掌柜泡茶,独自而来的,排排坐着,久了就是朋友。这些朋友每次旅行或者公干回来,都会有礼物相赠,店里很多有意思的小玩意,都是这样而来。还有客人自己手写的茶水单,一来是亲切,二来特别有成就感,两位美女掌门人都认为这样才有家的感觉,有兄弟姐妹的情谊。就连店里换新风的空气净化器,也是熟客相赠。
  “茶可以让人淡定,因为淡定而平静。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真心。”或许这才是茶人们最简单的快乐。一来二去大家成了朋友,也会玩笑。谁谁谁,看谁来啦;谁谁谁,又是谁的粉丝团。对于陈瑛和孙黎来说,有彼此就很快乐,有了这个雅叶集茶学堂就已经很满足了。
  没有客人的时候,两人便自己泡起茶来,慢慢品味。一边泡一边聊着,那种淡定从容的神色,就像是家里某个亲人,很温暖。
  
  恢复珠光青瓷的荣光
  高子英 陈亦非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早在《茶经》中,陆羽便能粗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在茶界,茶器有以“瓷器为上,黄金次之”一说。
  
  洪树德的一天,从早晨七点开始,起床带狗上厕所,接着揉泥、拉坯、配釉、写釉式、修坯……没有电影镜头里的浪漫,泥与火在幻化之前,一步步的构想、塑造过程,繁杂琐碎,累月经年,朴素到可简略成一部由动作串联起的默片,无需语言。
  洪树德的春夏秋冬,几乎是在“上九坊”陶艺作坊里度过的。工作室外有几棵大树,清晨的阳光静静晃荡叶子上的露水,下午总有几只鸟陪着树玩,“日子一天一天来,我一天一天去面对,那树那鸟天天守着我,而我守着我爱做的事。”
  让洪树德为之倾情的事,就是恢复同安汀溪窑“珠光青瓷”。
  500年前,日本有一位被誉为“茶汤之祖”的高僧珠光,十分酷爱中国文化,尤对中国茶文化情有独钟,在他的主持改造下,日本茶道得以发扬光大。他最喜欢使用的茶具是一种中国茶盅。这是一种枇杷黄色、釉润、深腹、敛口、小露足的小碗,碗口以下弧状内收,器内壁刻划有简笔花草,间配“之”字形篦纹,器外通体刻划折扇纹。这种极富特色的中国瓷,被后人誉为“珠光青瓷”。
  可元代之后,由于连年战乱、港口变迁及产品品种交替诸多原因,珠光青瓷销声匿迹。直到1956年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赴汀溪水库古窑址实地考证,终于揭开了日本考古学家苦苦寻找的珠光青瓷产地之谜,确定了福建同安汀溪窑就是宋元时期大量外销日本的珠光青瓷的原产地。
  身为厦门本土的陶瓷大家,洪树德潜心研习家传秘籍,遍访闽南古窑口,特别是汀溪窑址,以家传古法结合专业经验,烧制出了珠光青瓷碗、盘、碟等器型。器物刻纹活泼流畅,釉色与古青瓷残片极其接近。大半生苦心研究,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得偿所愿,在元朝末期没落的珠光青瓷终于重见天日。
  走进“上九坊”陶艺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处散落的陶土,还有许多半成品瓷器,里间的陈列室却仿佛另外一个世界,满眼是赏心悦目的青色――精美瓷器上压印的鹿纹,形象简洁,活泼生动:釉片开裂自然,釉面黄中泛吉,颜色温润如玉,线条流畅自然。这就是著名的珠光青瓷,遥想数百年前,远在日本的高僧用它们饮茶的情景,洪树德常常有时空交错之感。
  如今,女儿洪冰晖和他一起守着陶艺作坊,洪树德心里有一种得以传承的欣慰。从条件优越的进出口公司辞职后,洪冰晖心无旁骛地扎进陶瓷艺术的浩瀚海洋里,设计专业毕业的她潜心研习传统陶瓷技艺并开拓新的设计领域,在父亲的指导下,进步神速。她创作的“珠光青瓷茶具”,多次获得全国陶瓷艺术大奖。她还不断开拓,走陶与茶结合之路,设计了许多陶茶用具――茶盏、茶壶、茶盘、香炉等,并注册了“上九坊”和“龙江明珠”两个品牌。产品一经推出,好评如潮,供不应求。茶的香醇、陶的古朴,完美诠释了茶道“始祖”珠光大师尊崇自然,集茶禅一味的意境。
  阳光斜照在桌上美轮美奂的珠光青瓷器物上,釉面晶莹透亮、幻变着迷人的光彩。在静谧的下午,端起一杯香茗,把玩着手中的茶盏、细细品味茶的甘醇。
  岁月静好。
  
  让喝茶变得更有趣
  Cai Wen
  
  德国作家黑塞说,“在夏天衰逝之前,且让我们再次照顾园圃。为花木浇水,它们皆已疲惫。即将凋谢,也许就在明天。而于世界再度疯狂,被枪炮声淹没之前,且让我们为一些美好的事物高兴,为之欣然歌唱。”
  这些美好的事物包括:养鱼,学琴,调香,和爱人一起吃早餐,喝上一杯好茶。
  为了使喝茶这件事变得更有趣,设计师和品牌公司试图将茶文化渗入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当中,越来越多以茶为主题的原创设计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
  
  Spin旋:写意的茶具
  Spin旋以新鲜的创意与严谨的制瓷工艺为主打,旗下多位本土设计师,比如王国屏、李岚生、赵梅漫,他们推出从花器到茶具的各种陶瓷器皿,或诙谐或雅致,让人爱不释手。其中几款看似七歪八倒,但细看形态有如行云流水的茶壶,很适合不愿循规蹈矩却仍然坚持传统东方茶道之人。
  
  《鹅卵石茶壶》
  李荣生设计。灵感来自于河床里的鹅卵石,用青白瓷的材质来表现鹅卵石细腻而优雅的气质。模具结合手工制作。
  
  《紫砂洋梨茶叶罐》
  王国屏设计。灵感来自于梨。与《柿柿如意》为同一系列作品,都是取自于大自然,体现有机和生命的作品。全手工制作。
  
  《柿柿如意紫砂茶叶罐》
  王国屏设计,灵感来自于柿子。几乎以假乱真的造型,夸张的柿梗,赋予茶叶罐生命的意义,全手工制作。
  
  陈幼坚:茶缘
  设计师陈幼坚为意大利品牌Alessi设计的“茶缘”系列茶器。包含滤茶器及茶叶罐,设计背景源自中国贵族提鸟笼、作茗憩的传统。
  “茶缘”滤茶器由多件产品组成,彼此之间能够交流互通。当滤茶网从鸟笼取出时,如同鸟儿展翅飞翔,并伴有清脆悦耳的小鸟声。滤茶器亦可配衬“茶缘”茶叶罐,其中一款茶叶罐的装饰设计,灵感来自清代的中国芥子园石刻板画;另一款茶叶罐设计,则以中国书法字体,刻上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茶礼为题的回文诗“可以清心也”。如此巧思,既有发思古之幽情及玩乐的境界,也不失为一个精致的家居摆设!’
  
  双头茶壶
  设计师Jack Craig根据人们之间拱手,作揖。点头等动作设计的,目的是说:你给我倒茶,我也给你倒茶,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
  
  留一个缺口
  George Lee设计的这款简约的白瓷茶杯,只因杯沿上的两个小缺口,解决了茶包线一不小心就滑落到杯里的实际问题。使用这个杯子时,只要把茶包丢进杯中的热水里,然后将茶包线绑在缺口上,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就是坐下来好好享受一口清香的热茶。
  
  恒福:与名家联手
  恒福东道汝窑是在原汝窑基础之上,经过技术改良,保留元汝窑茶具的工艺,以其大气、典雅、宁静的气质,和不带任何华丽装饰的自然、纯净的韵味,再现汝窑之美。恒福茶业公司联手著名艺术家,精心打造的系列产品,广受好评。
  
  《玄》
  著名收藏冢、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主笔设计,全球限量1199套。“玄”取意老子《道德经》;“玄”,代表随着事物的发展,从无到有的转变过程,从而影终找到面对不同的事物,解决任何问题的窍门。
  
  《五羊太极》
  恒福茶来董事人徐结根先生与爱茶创意团队共同设计,全球限量900套。作品是为纪念广州亚运会而设计,传递出“激情”、“和谐”的亚运会主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