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从《三角形的认识》谈以学定教】三角形的认识学情分析
 

【从《三角形的认识》谈以学定教】三角形的认识学情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13 16:26:57 影响了:

   [关键词]:“以学定教” 个性差异 学生   近年来,关于“以学定教”研究和实践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热门话题。我认为,以学定教就是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的关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下面,就以我参加的以学定教优质课评比时,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为例,谈一下体会。
  一、概念内涵的拓展与延伸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在理解“围成”的含义时,我原来预想学生能够理解“围成”的含义是:头对头,尾对尾,首尾相连,没有间隔。而学生却把围成理解为组成!我当时处理是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围成和组成一样吗?”学生坚持认为一样。我接着这样应对:我就拿出三根铅笔来代表三条线段,用实物投影做示范,任意摆,如图,,并问:“你看这是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生答是,我又追问:“那这是三角形吗?”生答不是,立刻认识到组成和围成不一样,并进一步理解“围成”是:头对头,尾对尾,首尾相连,没有间隔,并能根据三角形的意义,对三角形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感觉较好的应对了意外生成,及时做出了正确引导,实现了以学定教,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性质判定的实践与推理
  学习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认为能围成,有的认为不能围成,出现不一致的认识。当时,我是这样应对的:让学生亲自来摆摆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请那些认为能围成的同学到前面做示范。当时的情况是的确能围成。结果,学生充满了疑问,这一点我没想到,我临场的应对是:我就把较短的两根小棒对起来,和第三根小棒进行比较,发现比第三根要长。我立刻就给学生说了:“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不能围成三角形。”在这个环节上我处理的不恰当,课后我又进行了反思,找出了应急方案,当学生出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能摆成时,我应该引导学生亲自来量一量,然后再比一比,发现自己剪的两短边之和比第三边要大,即剪的小棒不是两短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而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然后再让学生用规范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小棒再摆,再体验,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真正原因,我还专门进行了再次试教,效果很好!
  三、团队意识的培养与锻炼
  学生的个性不同,必然带来数学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再发展,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正是数学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我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智能水平与学习态度的差异,将学生隐性分层,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分组,让不同的学生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做到因材施教。在前节的基础上问,“确实是‘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不能围成三角形’”吗?让各小组分组讨论,之后,进行组际交流。根据小组讨论情况,合理确定回答顺序,先由讨论结果有偏差的回答,后由讨论效果较好的系统阐述。交流时,每组可以推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意见,并可以由其他组员提出补充意见,充分体验小组合作的结果,给所有组员以同样的机会,强化小组意识。各组之间互相补充,通过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量加大,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不能围成三角形”,甚至能得出“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的结论,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经过以上锻炼,继续问“那你是怎样理解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同时,出示能围成的情况:9厘米,7厘米,5厘米。由于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然而然的会想到:9+7>5、9+5>7、7+5>9,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再多举几例,采用不完全归纳,归结到教学任务上,加深学生的理解。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与粗浅的认识,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动态生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认真分析。根据课堂情景,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选择合理妥善有效的处理方法,自觉做到“以学定教”,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