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如何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如何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7:10 影响了:

   [摘要]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交际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显得日趋重要。听是进行交际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英语所必须掌握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中首要的技能,只有听懂对方的意思,才能进行正确的交际。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在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高职英语 学生 听力理解能力 影响因素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交际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显得日趋重要。根据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的特点,人们交际的过程就是听说的过程。这就表明首先我们要能听懂对方的意思,才能进行正确的交际,否则就会造成交际障碍。听力是学生学习英语所必须掌握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中首要的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听音获取语言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听清或听明白老师的话时,可以直接通过一句Pardon让老师重复;但我们在听录音材料或英语新闻或参加听力考试的情况下,一旦语音信号消失后就不可能重复。如果平时练习不够或考试时精力不集中、精神过于紧张,都会影响听力理解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是高职学生最感棘手和头痛的问题。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因素,在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影响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因素
  1.实践练习较少
  在中学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听力测试也在考试中占了一定比例,但和语法试题相比较,教学的重点仍在于语法讲解和应试技巧上。到高年级段的课文学习中,有的老师就省略了听力这环节。学生也只是在英语课上接触英语,生活中能自觉听英语的不多。考试时,听力部分总的分值不大,题目稍难,学生答不出就直接放弃。虽然在考试前会集中进行听力的练习,但是学生在这样短暂的一两个月根本就不会培养出听力理解的能力。导致进入大学以后,学生面临课堂上教师用英语组织的教学无所适从,听不懂,说不出。
  2.学生的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大学的扩招,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的词汇和句型积累的较少,因此,对于稍微难一点的复合句学生理解起来就感觉有些困难。同时,学生的阅读面较小,积累的素材不多,缺乏相应的一些知识。如在我们的听力材料中有一个关于急救(first aid)的内容,如果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3.语音语调能力较弱
  由于在中学阶段,学生听的少,读的少,说的少,对语音语调知识几乎一片空白。自己的语音语调不正确,辨音能力弱,不习惯英、美语调,不熟悉连读、弱读和同化等现象。这就导致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听力障碍。如在听力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求填空,“I want to be a(n) editor.”如果an editor不用连读的方式,学生能轻易听出来。但是在听完后我让学生告诉我答案,竟然好多同学回答“Sorry”。当我告诉他们这是一种连读方式,辅音结尾、元音开头的句子常常需要连读时,他们恍然大悟。
  4.听力练习中的方法使用不当
  有的同学在听力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但却收效甚微。除了有底子薄的原因外,还有方法的问题。心理原因是一个方面。在听力过程中由于惧怕听不懂而产生心理紧张,一听到不懂的词、句就心里发慌,就会让自己发挥不好。还有不注意听力技巧的使用,如精听与泛听的结合等,这些都会影响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途径
  1.多练习,多积累
  在平时,学生应该坚持每天练习半小时以上的听力。No pains, no gains. Practice makes perfect. 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贵在坚持,要有恒心和毅力。现在,学生几乎都有Mp3或其他的下载工具。下载的材料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些文学作品的精彩音频选段、新闻、歌曲,等等。这样在坐车,走路或睡觉前都可以听,而且还不受外界的干扰。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发觉自己听不大明白。但是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学习就是要逐渐去熟悉他的音符所代表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会发现自己慢慢的熟悉了其中的语速、语调等,也会懂得其意了。进行练习时,学生还要注意当中的连读、弱读、同化等,以免造成听力障碍。听完一篇材料后,最好自己可以口头归纳一下所听材料的大意,而且还可以一句句的跟着录音重复,模仿其发音。长期坚持下来,不仅会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而且发现自己的语音等方面也有较大的进步。
  同时,在课余时间加强英语课外阅读,积累关于各方面的素材,也会积累更多的句型和单词,为听力做好知识储备。还可以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来练习听力。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歌曲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等,通过参与去聆听别人说英语,体会到语言应用的乐趣和能进行听说交际的乐趣由此激励学生积极进行听说练习,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2.注意精听和泛听的结合
  在听力练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材料需要回答很详细的内容,而有时,一篇较长的短文,就只要求回答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其实,这种练习的编排,就是为了训练学生的精听和泛听的能力。学生在平时自己练习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两种听力方式的使用。泛听是注重听力练习的“量”的一种训练。在这个环节中,不需要了解文章内容的细节。听完后能明确主题,也就是文章的大意,同时能判断出这篇文章的逻辑顺序等就行。平时练习过程中,一般采用泛听的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利用多种机会接触多种材料,开阔视野,培养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泛听解决的是宏观问题,是对精听的一种必要补充。同时泛听还可以让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语音语调语汇句型有基本的感观认识。
  在精听的时候,就要注意文章所涉及的人物、事情、地点、时间、原因、方式等,即我们通常说的wh-和how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方面来做好记录。听写(Dictation)是精听的一个重要的练习方法。选择听写的材料不要太长,可以选择时间长度在两分钟以内的。并且在听的过程中要将语音和某一个符号(即单词)很快联系起来。听写练习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听不记;第二步,边听边记;第三步,边听边检查并补充。第一步,尽量去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不急于下笔。第二步时,就要记录下所听到的内容。但要注意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不要逐词逐句的记,要养成以句子和意群为单位,记录下大意就可以。有的同学感觉自己很差劲,因为对一个较长的句子,才只能写出三五个单词。这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练的不是把听到的内容完全写下来的能力,而是锻炼记忆和总结能力。其中的关键是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尽力写出所听到的内容,能写多少算多少。开始能写少量的词,坚持练习,就会写出更多的内容。第三步,检查所写的内容并补充完成所缺的重要信息。对于这最后一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对于语速比较快的材料,常常我们听完两遍后会漏掉一些内容。只有将这些材料集中精力听完,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3.注意听力技巧的训练
  听力技巧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听材料之前,首先要看题的要求是什么,是选择、回答问题、还是判断正误?听的过程中作好记录。在做笔记时要有重点,使用一些技巧,如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代替,地点、人名用首字母或代号,长词用自己能看懂的省略词,长句抓住主要成份等;还要注意给出的选项中内容之间的差异,这些都给我们提示我们在听的过程中会着重哪些内容。另外,说话者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意思,也会给我们带来启示。如这样一个听力对话:
  W: This lake is so wide that you can’t see the other side.
  M: I wouldn’t want to try to swim across it.
  Q: What does the man mean?
  再来看其选项:
  A. He doesn’t wants to swim.
  B. He thinks the lake is very wide,too.
  C. He wants to swim across the lake.
  D. He doesn’t think she can see well either.
  根据录音脚本,第一个说话者谈及湖很宽,第二个说话者谈到不会试图游过去,表明其认同第一个说话者的观点。因此他隐含的意思就是要选的答案B。这样的例子在听力中还有很多。因此,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要根据说话人的语气和上下文的意思,找出其真正的含义。同时,在平时练习过程中,要注意阅读和口语的技巧,这样才会在听力中去体会说话者的语音技巧,提高听力理解力。
  4.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媒介,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产生各自独具特色的语言背景。听力所涉及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英语听力材料中有很多是关于西方文化风俗的。如果学生知识面较窄或者跨文化交际知识缺乏,不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以及交际过程中众多因素(如性别、社会、心理、风格、情感)对语言选择和使用的影响,就会感觉听得懂单词却听不懂意思。因此,语言的学习也应该是文化的学习,平时要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增强对英语国家的了解,从而便于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和其他的技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单靠每天练习听力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学生在大量吸纳英语素材后,通过积极主动的大量的听说训练,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可以使其应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作为教学管理者和设计者的教师,要教给学生各种听力训练的方法,提高其听力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健壮.致用英语听力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爱琳.跨文化交际.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