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网络文学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一心理健康论文2000
 

网络文学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一心理健康论文2000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2:57 影响了:

  摘要: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差,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逐年增多。网络文学在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上具有优越性,较之其他治疗方法,更具有效性,便捷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学这一新方向,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文学治疗原理
  文学治疗是指被疗者主动参与文学创作或文学欣赏等审美实践活动,缓解或消除自身心理压力或偏差,解决心理困扰,从而有效恢复内在精神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1]文学治疗之所以能产生效能,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去理解。春山茂雄开创了文学治疗生理层面的新理念。他 的《脑内革命》一书中指出,“与打针吃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西医相对而言,冥想才是东方医学的中心思想。根据这一理论,针灸也好,气功也好,这些 东方医疗的手段和冥想一样,都能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叫‘脑内**’的荷尔蒙。、”[2]春山茂雄所言的“冥想”,即文学想象,在文学创作或文学欣赏中,作者或读者主动而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领悟和解读作品的内蕴和真谛,融入到文本构建的情感氛围和艺术世界里,获得审美愉悦,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况。
  从心理层面讲,文学活动(创作或阅读等)之所以产生心理治疗的效能,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类的某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叶舒宪认为文学活动能满足人类的五种需要:一是符号(语言)游戏的需要;二是幻想补偿的需要;三是排解释放压抑的需要;四是自我确定的需要;五是自我陶醉的需要。[3]任何个体都具有以上五方面的内在精神需要,如果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人的精神生态系统就会陷入失衡的状态,其外化表征就是某种精神疾患或精神障碍。
  二、网络文学治疗的可能性及实现形式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狱: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指出:印刷媒介易形成社会场景之间的隔离,从而促成知识的垄断和权威的得势;电子媒介则倾向于打破隔离,融合社会场景,从而模糊角色,消解权威。[4]这个论断指出新旧两种媒介形态的差异:印刷媒介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而电子媒介具有自由性、平等性等新特性。首先,网络文学具有宣泄性。传统文学创作自由有一定的限度,深受审查、编辑、出版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而网络文学创作自由度被空前放大,由于网络写作的身份具有隐匿性,网络写手可以摆脱现实顾虑,畅所欲言,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摆脱现实压力,实现心理宣泄。其次,网络文学具有颠覆性。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可以大胆地颠覆现存社会的一切,如结构权威,粉碎专制,打破垄断,消解崇高,嘲笑经典等,并在此基础上重构自己理想的虚拟图景,对现实规范颠覆,达到心理宣泄。再次,网络文学具有大众性。网络文学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自由、平等、民主的话语立场召唤者大学生的参与。
  网络文学治疗有三种实现形式:网络文学阅读治疗、网络文学评论治疗、网络文学创作治疗。
  1.网络文学阅读治疗
  传统文学文本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等特点,读者在阅读时处于被动的地位。传统印刷文学发布渠道不畅,读者只能单向度地聆听人们布道式的独白,无法发出自己的话语声音,自由、平等对话精神严重缺失,读者在压抑氛围中被动的接受文本,以崇高严肃的心态阅读“经典”作品,并以主流意识形态审美标准欣赏和诠释作品,不敢越雷池一步,读者的想象力不能充分发挥,情感不能有效释放,压抑不能有效缓解,文学治疗的效果不佳。
  与之相反,网络文学活动呈现出另一种新景观。网络文学文本常处于未完成或开放状态,强烈召唤者读者的参与。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狂欢化本质,权威被颠覆,精英被驱逐,主流意识被稀释,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众声喧哗”与“杂语共生”。网络这种以强烈共鸣形态呈现的读者与文本或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对话,以相互的身份和美学认同为对话基准和沟通介质,使读者能真正融入文本的审美世界和情感之中,并借着想象力的翅膀在其中自由的翱翔,迷醉于文本营构的理想王国中,使读者在非理想的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愿望得到满足,郁积的负面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宣泄,紧张和压抑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和减轻,从而有效的实现文学治疗。
  2.网络文学评论治疗
  在文本接受和审美过程中,读者往往产生喜怒哀乐等复杂感情,或臧或否的评价,这些情愫和评价在读者内心积聚到一定程度,读者便会产生表达的冲动和欲望。网络平台为读者的审美评判与价值判断书写、感情宣泄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网络文学评论与传统文学评论相差甚远。一方面,网络文学评论打破了传统写作范式,不拘一格,作者可以尽情挥洒,率性而为,不限字数,不限篇幅,不拘文本格式,不忌粗浅直白,不追求完整。另一方面,网络身份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评论者在进行文学评论时可以放言无忌,直抒胸臆,不必如传统文学评论中因为种种社会和文化禁忌而有所保留有所压抑的、曲折隐晦的表情达意。
  3.网络文学创作治疗
  网络文学创作的“零门槛”性质,使大学生有机会参与文学创作。网络的自由、民主、公平和无等级性原则,以及文学创作的“投稿、编辑、、征订、出版等环节上的一系列关卡、阻碍在网络上统统土崩瓦解”而且,具有后现代色彩的网络改变了传统文学追求永恒、崇高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审美观,不在刻意追求思想深度和审美高度。审美价值标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倾斜:“文学不在追求神圣、超越、超高之类的价值满足,而沉浸在世俗的价值欢乐之中” 大众不在需要灵魂的震动和真理,相反,娱乐性、游戏化、平面化的文学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因此,网络文学调动了大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可以尽情释放被压抑的创作欲望。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网络文学创作,是传统文学治疗的一种拓宽。
  三、网络文学治疗的优越性
  网络文学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有如下优势:首先,网络文学治疗具有大众性,其适用于大规模的、群体性的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网络文学能契合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饿审美心理,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大学生的心理要求,因而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参与。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易产生共鸣,网络文学的“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等特性,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文学情有独钟。
  其次是网络文学治疗具有便利性。大学生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适合自己治疗的手段和方式(或欣赏或创作或评论网络文学作品),最终达到缓解或治疗心理疾患的目的。只要学生懂得心理治疗的益处,了解网络文学心理治疗的方法,大学生便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自行治疗。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对网络文学治疗这一新事物要予以高度重视与关注,进一步优化网络文学治疗的环境,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整理尽可能多的优秀文学网站,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为温馨和谐的网络文学治疗平台。
  参考文献:
  [1] 曾洪伟.文学治疗的新阶段与新景观[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9.
  [2] 叶舒宪.文学治疗的原理及实践[J].文艺研究,1998(6):84.
  [3] 春山茂雄.《脑内革命》第一卷,郑民钦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版:113-114.
  [4] 梅罗维茨.消失的地狱: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