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阻滞因素分析】 数据有效性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阻滞因素分析】 数据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4-02 05:29:20 影响了:

  [摘 要]旨在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其有效性亟待提高。政策的“穹顶效应”的坠落、个人和组织的偏好、制度伦理的缺乏、制度崇拜的心理情结、平等参与的多重博弈的缺位、大学精神的空心化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僵化等八个方面成为影响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主要阻滞因素。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阻滞因素;制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57 — 03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作为保障和提高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跟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紧密相关。在现阶段,存在着诸多因素阻滞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提高。这意味着,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政策的“穹顶效应”的坠落
  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出台都需要制造出“穹顶效应”以便更好地吸引广大公众的注意力,形成视觉的聚焦,让大家关注这项政策,重视这项政策,并认真学习和领悟这项政策。制造“穹顶效应”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更好地集中各种资源来为这些教育质量政策执行做好铺垫和准备。这种自上而下的层层推动,层级传递,使新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从政策文本慢慢向实践行动进行渗透,是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由文本走向实践行动的重要环节。然后,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保持永恒的“穹顶效应”,就连保持比较长期的“穹顶效应”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无论哪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出台都不可避免面临着“穹顶效应”的坠落问题。
  政策穹顶效应的一旦坠落,就意味着“太阳已经落下,月亮还没有升起”,政策执行的落寞时期就已经来临。其他事件的“穹顶效应”取代了先前轰轰烈烈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地位,摆出后来居上,唯吾独尊的架势。后来接二连三的其他事件的“穹顶效应”,总是在吸纳我们的资源和赚取我们的注意力,要长期保持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热度与激情,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很容易导致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执行与贯彻的懈怠,进而导致政策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二、从问题偏好到行动偏好
  “如此之多的教育问题只有成为教育决策部门所考虑的问题时,才能称为教育政策问题。”〔1〕然而,教育决策部门的问题偏好,让本来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政策问题的教育问题远离了教育决策者的视线,进入了高等教育质量政策问题认定的“视觉盲区”。而已经纳入高等教育质量政策问题认定范畴的非关键性教育问题的决策行动却无助于根本性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解决。由于教育决策部门的问题偏好,导致作为教育政策过程的第一环节——教育政策问题认定就开始偏离了解决高等教育质量根本性问题的基本宗旨。
  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执行者根据自身的行动偏好,对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选择性地进行执行。这种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对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就比较积极比较认真地执行,对自身利益相关非常小或者没有相关性的领域就比较消极地执行,甚至选择搁置。又如,对执行成本比较大的或执行起来阻力比较大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往往也会被政策的执行者所回避,进而选择消极执行或束之高阁。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失真现象,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政策表面化、政策缺损、政策替换难以避免,因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
  从问题偏好到行动偏好,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难以摆脱这些偏好的影响。这些偏好的形成既有认知上的局限,也有主观上的选择。尤其在外部约束比较微弱以及自身内部约束也很微弱的时候,偏好的主观选择就显得更加明显。因为,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决策主体和实施主体会从这些偏好中获得了一些不错的“收益”。反过来,不错的“收益”又构成了对决策主体和实施主体的正向刺激,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问题偏好和行动偏好。这种偏好与“收益”之间的“双向互动”,也构成了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的内在耗损机制。
  三、政策本身缺乏制度伦理
  “制度伦理是对制度的伦理分析,其核心是揭示制度的伦理属性及其伦理功能,其主旨是指向“什么是善的制度”、“一个善的制度应当是怎样的”、“何以可能”、“有何伦理价值”等问题。它是中国语境下的“制度正义”问题”〔2〕。由于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从教育政策问题认定到教育政策评价整个过程,缺乏制度伦理建设的有效介入。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体系中,势必存在一些的质量政策缺乏制度伦理的情况。现阶段一些缺乏制度伦理的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在高等教育质量的调控领域就会表现出制度缺失、制度僵化、制度异化和制度失灵等现象。
  制度缺失使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无法对各种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规约,从而导致很多利益主体为了自身利益不作为或滥作为的现象发生。”〔3〕 “有时虽然有法,但缺乏强有力的具体的配套立法或政策措施,导致制度的完整性无法实现。”〔4〕这充分说明了因制度伦理的缺乏所导致的制度缺失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有效性,使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完整性难以实现。
  具体到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来说,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也存在的制度僵化的问题。其表现为现行的某项制度或某些制度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相悖,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相悖,从而导致制度与高等教育发展相脱节,进而阻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一种现象。比如,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中的“一刀切”现象,就充分反映了这个问题。有的时候是从政策制定者的个人意志出发,用一把尺子要求所有的政策对象,抹杀了具有具有多样性的不同政策对象的“个性差异”。这种现象就必然阻滞政策对象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反而导致政策对象发展的“千人一面”和趋同性。这跟当今高等教育鼓励“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制度异化是指制度的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将制度的目的与手段颠倒过来,割裂制度的本意,扭曲制度的本质,最后制度成为限制人和社会发展的桎梏。”〔5〕制度异化也会导致现行的一些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偏离本身的政策目标,甚至会走向其反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