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透过存折看中国|中国邮政个人网银登录
 

透过存折看中国|中国邮政个人网银登录

发布时间:2019-04-05 04:48:43 影响了:

  当今的中国,许多的家庭都有一个小小的存折。人们通常从这个存折中看家庭积累,盘算家计。如果我们眼光放开一点,我们从存折上还可以看到天下大事,可以盘算一下国计民生。  当今的居民储蓄相当于国家六年半的财政收入
  到1996年6月底,全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35458亿元。
  这个数字有多大?它相当于1995年国家财政收入的6.4倍;相当于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2.6倍;相当于1995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2倍!
  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改革开始的1979年,全国居民存款余额不到300亿元。10年以后的1989年,就增长到5000亿元。当时人们觉得数字大得惊人,有人说它是“虎”(关在笼子里的),有人说它是洪水(关在水库里的)。谁也没有想到,在4年以后的1992年,就突破了1万亿元。接着,仅过两年,到1994年底,又突破了两万亿元。又过了一年,1995年年底,竟然接近3万亿元大关!
  我国居民第一个1万亿元用了40多年;第二个1万亿元用了两年;第三个1万亿元用了一年,可见加速度之高。这样的加速度,连一些资深经济学家也目瞪口呆!
  我们的经济数字中常有水分,居民储蓄也不例外。严格意义上的居民储蓄是居民的净收入扣除他的实际消费以后的结余。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储蓄并非居民的消费结余。其中,一部分是公款私存;一部分是私营企业或国有企业承包人的经营性资金;一部分是商业承包后小商小贩的贷款。这几部分资金在整个储蓄中占多大比重呢?我曾请教过一位这方面的专家,他的回答是:约占20%。
  就是扣除了这20%的水分,我国居民的储蓄也是巨大的。
  庞大的数量、超高的速度,包含着多少社会奥秘?通过对它多角度的剖析,可以看到我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国民收入分配:天平向个人倾斜
  居民储蓄快速增长,说明老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了。老百姓的钱从哪里来?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果。改革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的天平不断向个人倾斜。
  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1978年居民个人所得为162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8%;1995年,居民个人所得为338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7%。与1978年相比,1995年居民个人所得增长了19.9倍。国民收入再分配后,1978年居民个人所得为17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6%;到1995年,分别变为37930亿元和65.7%,与1978年比,居民所得增长了20.1倍。
  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居民口袋里的钱比过去多了,这是储蓄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原因。
  改革前实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居民收入的比重太小了,把老百姓搞得太穷。改革初期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是合理的,带有补偿性质。改革进展了十几年之后,还大幅度地向个人倾斜,说明资金这个闸门还没有把好。现在,哪一个单位不千方百计地多发一点?国家只能控制工资,控制不了各种名目的发放。现在,工资只占收入的50%左右,有的比重更小。
  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利与弊,学术有着不同看法。不过,有一点是可以一致的,即国民收入倾斜以后,居民并没有把这笔钱消费掉,其中的大部分还是通过银行这个中介,增加了国家的积累。
  家家都是万元户
  如果用全国人口数除以全国储蓄余额,会有这样一个结果:1996年6月底,全国人均储蓄2900多元。4口之家的储蓄就超过了1万元,家家都是万元户。如
  果你对这个数字信以为真,那就大错特错了。多数家庭存款不到1万元,还有相当多的家庭没有存款。
  这是因为,这35000多亿元存款分配很不平均。1996年第6期《求是》杂志公布了一个数字,占全国2%的高收入者的储蓄占储蓄总额的30%。
  近年来,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调查,1985年,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差距是2.9倍,1993年扩大到3.8倍,平均每年以34%的速度扩大。《求是》杂志还公布了一个数字:全国拥有100万元以上资产的人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另一极是,全国有7000万人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城镇有2000万人月收入不足200元。由于灰色收入的存在,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受比上述数字还要大。
  储蓄的城乡分布也是很不均衡的。城镇人均储蓄存款相当于农户人均存款的10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均储蓄存款的差别也很大。从居民储蓄的分布,可以看到贫富差别、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还在拉大。
  收入差距拉大以后,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长超过了消费能力的增长,即使他们中间有些人畸形消费,钱也花不完;中等收入者对高档次商品消费能力不足,对低档次商品的需求已经饱和,出现了消费断层。这两种人都增加储蓄。低收入者考虑到将来子女上学、住房改革、养老保险都要花大笔的钱,他们也要节衣缩食,尽可能多存一点钱。
  居民储蓄超高速增加,当然说明居民对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但是,不能排除在相当程度上还有被迫储蓄的性质。
  这里说的被迫储蓄并不是有什么人对居民进行强制,有钱非存银行不可,而是指居民在处理收入节余时,不得不做出把钱存入银行的选择。
  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的利率,存款利息就是负值。在负值情况下,存款当然是不合算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一出现负利率,储蓄就要下降。
  但是,最近两年出现了反常情况,连续两年的负利率,却连续两年储蓄超常增长。1994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1.7%,储蓄却增长了42.8%;1995年,通货膨胀率14.8%,储蓄又增长了38%。这一情况不仅有悖于常情,也有悖于过去的实践。1988年,通货膨胀率高到18.5%的时候,当年的储蓄比上年就下降了13.6个百分点。
  你问周围的朋友,利率比通货膨胀率低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存钱?你的朋友一般会这么回答:“不存有什么办法。”这就是被迫储蓄。
  谁都希望自己手中的钱能够增值,要增值就得投资。前几年股票火热了一阵,有人发了财。但是,后来想发股票财的人,大多数吃了亏。现在城市居民手中谁没有几千元的“烂股”?最近几年,股市持续低迷,靠买卖股票增值的想法更是没有了。据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市股民投入股市的资金有13.5亿元,只占北京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1.6%。北京市每百人中,参与股票投资的不到两人。直接融资(如靠发股票融资)是居民承担投资风险,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则由银行承担了投资风险。在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把钱存进银行,也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