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材料工程类本科生教育改革思考:中国教育改革
 

材料工程类本科生教育改革思考:中国教育改革

发布时间:2019-04-20 04:07:19 影响了:

  [摘要] 材料工程类本科生教育如何将课程学习与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是目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及就业的重要问题。应当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该专业学生的教育改革:改长时间集中授课为“分阶段集中授课”,课程设置“小型多样化”,增强实践环节;改集中实习为多点、多部门或多工种实习;让大三学生提前参与研究课题等。这样才能培育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 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学习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72?03
  工科类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高素质工程技术、研究人才的必备本领。在以往的教育中,材料工科类学生的实习与生产实习是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学生实习遇到了经费和场地等诸多困难。一方面企业没有接纳学生实习的指令性任务,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压力下无暇顾及大学生的实习,对待实习生的态度显得冷淡。一些勉强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为了技术保密也只许参观不给实践环节,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看不清、摸不着,只是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形成了学生实习的困难局面[1]。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企业逐渐得到应用,产品升级和工艺创新的需要十分迫切,对材料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类本科生到工矿企业工作时,直接面临着工艺操作、现场管理和新产品研发的重任,这又对材料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上述矛盾,我们的大学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下功夫。这些能力的取得建立在学生大量的实践和学习基础之上。教育改革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笔者对该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实习现状作一分析,并提出改革的设想。
  一、现状分析
  (一)课程学习
  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四年的学习,基本上可分为基础课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这样三个环节,而相应各个环节所对应的阶段是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与大学三年级、大学第四年一般上个学期为选修课的学习阶段,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宽松,下学期为进入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阶段。每一学年又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共有二十或二十一周的学习授课时间。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学习时间安排,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每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过长。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的学习很茫然,学得非常盲目,既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而言,学习时间相当长。在欧洲,一般每年都有三个或四个学期,他们的假期相对较长,特别是暑假,长达三个月之久,他们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专业课程学习所需基础知识还未开设,就开设了专业课的学习,如部分学院讲《功能材料》放在《材料学基础》之前讲授,这使得专业课老师不知该如何授课。加上学生很少接触专业实践,这就导致老师无法深入讲解、学生陷入“人云亦云”的尴尬局面。如果老师将所涉相关知识讲完,那么课程安排的课时就不够用,有的专业课老师只好跳过部分章节继续往下授课。
  另外,选修课的安排更是难尽人意,有的选修课,两门课的名称不同,但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有的课程本科生教学有,研究生教学也有,内容重复。
  (二)认识与生产实习
  材料类学生在大二与大三结束时分别安排有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根据实习时间安排,也就是说无论是认识实习还是生产实习,都是在每年七月份进行,认识实习一般是安排两周的时间,基本上安排在市内进行参观。生产实习一般是安排三周时间,去全国大型铜、铝材加工基地。这种集中实习的最大优点是便于管理,节省开支,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但另一方面,它强调的是共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能按其未来从事的职业或爱好选择实习工种,目前这样的实习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费紧张,教学时间短。近年来物价涨幅很大,但学校教学实习经费增幅不大,为了节省开支,认识实习只好尽量安排不出去,大多数时间就在校办工厂参观学习,而且参观的时间也非常有限,一个单位最多只有半天参观时间;对大三学生进行的生产实习是材料类学生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帮助学生了解工厂设备布局、工艺设计、现场热处理工艺等诸多课本上无法讲解的知识。但现实状况是:学生路途往返时间长,真正的实习时间也就是两周,主要是跟随一个产品的具体工序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
  二是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去工厂车间参观,大家几十个人围着一个技术员(或者工人师傅),加上工厂一般噪音都比较大,爱学习的学生还会挤到前面听到一点东西,有的学生就干脆站在一旁观看什么都没听到,整个实习结束,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讲解的人觉得没多少人听,讲的兴趣也就下降,因此,工厂基层技术人员缺乏积极性,也不太愿意接受实习的学生。
  三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按教学大纲规定,每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从事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否则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性。但由于当今学生的择业由以前的专业对口演变为现在的多元化[2],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既然对今后的工作没什么指导意义,也就没有必要去学习,加上一般工科实习都在工厂进行,实习环境较差,实习时间又大度安排在盛夏,天气炎热,对于那些从未吃过苦的独生子女来说根本无法适应,因此,这样一来就有部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改革设想
  大学阶段是人生思维最活跃、最具创新性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怎样才能将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呢?笔者就这些问题提出如下设想。
  (一)课程设置不拘一格
  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重要阶段。我们的教育应以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首先,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学好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我们可以将过去的长时间集中授课改为“分阶段集中授课”,将每个学期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留有半个月或一个月时间,对于不同时期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安排。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