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高职学生胜任能力挖掘与培养初探]高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高职学生胜任能力挖掘与培养初探]高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发布时间:2019-05-02 03:49:51 影响了:

  【摘 要】本文从胜任力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并结合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构建的高职院校学生胜任力模型,提出了高职学生胜任力挖掘与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胜任能力;挖掘;培养
  胜任力是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何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的重任所在。
  一、胜任力的基本内涵
  国外“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David.McClelland教授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人的一种深层次的特征,它能够将在工作过程中的具有卓越成效的工作者与一般工作者之间区分开来。胜任力是一个很广泛的内容,在个体上所体现出来的动机、自我形象、特质、价值观以及在某一领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等,它是能够被测量并且能明显的区别优秀与一般绩效个体的个体特征。在此之后,世界上的学者纷纷提出了对自己对胜任力的理解,罗恩.泽姆克胜任力的术语很难给予精确的定义,其难度来自于哲学和基本程序的不一样;莱尔.M.斯潘塞认为胜任力是与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潜在的个体特征,包括知识和技能、动机和特质以及自我概念几个方面;Mirablie认为胜任能力就是与高绩效水平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Spencer McClelland在总结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胜任能力特征的具体定义。胜任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动机、特质、社会角色、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个体特征。这些特征具有可量化性和鲜明的比较性,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测量把优秀者和普通者区分开来,在这些特征当中,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教育和培训较容易的得到提高,这叫基准胜任力。个体的特质、社会角色、价值观等特征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它又是高绩效者必备的条件,这些特征就称之为鉴别性的胜任力。
  我国对胜任力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学王重鸣、时勘教授,王重鸣教授认为胜任力就是能够导致高管理绩效的能力、知识和技能以及动机、价值观、个性等特征。时勘教授认为胜任力就是能把某个职位中的表现一般者与表现优秀者区分开来的持久的、潜在的行为特征。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胜任能力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其内涵基本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对胜任力的挖掘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
  (2)胜任力强调员工在工作中的态度、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特征,与工作存在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3)胜任力能把绩效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技能等特征都可称之为胜任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胜任力及其模型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缺乏的不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而是如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的胜任力本质上就是就业胜任力,即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备企业胜任力的员工,使学生找到符合个人职业生涯路径的就业岗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根据史宾赛的胜任力冰山模型,显露在冰山上面的是显性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容易被人们所感知,而冰山下面的一般称之为潜能,从上到下随着深度的加深其被感知和挖掘的难度就加大。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增强显性的专业和技能培养力度上还要强化冰山下隐形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进军职场、步入社会的胜任力。高职学生胜任力模型构成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本世纪的前十年得到了发展壮大,目前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创新了很多新的办学模式,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达成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的导向”的共识,高职院校在办学思路上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以服务当地经济为己任,提高了办学活力,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形成了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育模式,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归结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上来。
  (2)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水平得到提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设置上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推行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教师进企业进行培训,课程内容与教材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的提高了办学质量,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首次就业率提高到了百分之七十。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某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重专业教育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为专科,学生的学制基本上是三年,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的环节,这样大大压缩了理论课的授课实践,很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不断压缩甚至是取消部分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片面重视技术、技能的教育,忽视了基础性教育和人文教育,只强调“做事”教育,忽视了“做人”教育。这些做法弱化了人的基本能力和人文素质教育,而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轻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团队精神,职业素养不高,缺乏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重则出现了社会上常说的畸型人、单面人等,这样的学生难以适应新时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况且,人文素质和基础能力是高职学生各项素质的基础,尤其是专业素质的基础,没有宽泛的人文素质和基础能力作基础,专业素质也不会发展到理想的境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