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的教育价值取向 第一本蒙学教材是三字经吗
 

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的教育价值取向 第一本蒙学教材是三字经吗

发布时间:2019-06-26 04:06:10 影响了:

  摘 要:《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的典范,充分体现了蒙学的教育价值取向,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二是强调道德教育的地位,三是重视学习对成才的作用,四是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五是重视知识的全面传授。
  关键词:蒙学教材;《三字经》;教育价值取向
  “蒙”有幼稚、暗昧之意,《易经》中《序卦》曰“蒙者,蒙止,物之稚也”。幼童于事多暗昧,因此称之童蒙。启迪童稚,消除暗昧称之启蒙,或称之发蒙。《辞海》对于蒙学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曾被列为蒙馆教学的课本,是古代蒙学教材的典范之作。历史学家周谷城曾评价“《三字经》对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历史观,确实要比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三字经》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三字经》对于古代蒙学教育价值取向有着鲜明的体现,即通过采取教育的方式,培养儿童的伦理道德,激励儿童努力学习,采取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知识传授。
  一、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
  《三字经》重视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开篇就引用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即重在“习”上,并主张“教之道,贵以专”。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首先,列举了孟母三迁的例子,以此说明社会环境会对人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接着,借助孟母断机杼,窦燕山教子有方的例子论证“养不教,父之过”的观点。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大学问家,与孟母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之所以能够被世人称颂,也是与窦燕山的正确教育不可分的。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例子并不少,这均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可能真正成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在孩子的一生中有着任何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明确提出“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把子女送进学校,身为教师千万不能有怠惰之过,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因此,在儿童的教育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使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对儿童教育的合力,以更好地引导儿童发展。
  二、强调道德教育的地位
  《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首要的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多观天下之事,多闻古今之理,来增长见识。全文用了大量的篇幅,训导儿童要从小学习“三纲”、“五常”、“十义”等伦理规范。提出“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要求在少年时,应亲近明师,交结贤友,学习礼节仪文。列举了年纪尚小的东汉人黄香和汉代人孔融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孝与礼的重要性。“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子。为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以尽为人子之道。“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就是说长幼有序,儿童应从小就懂得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由此可以看出《三字经》带有浓烈的“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
  三、重视学习对于成才的作用
  《三字经》充分体现了重视学习的教育思想。“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有什么用呢?这里可以看出,《三字经》不仅仅是重视学习,而且强调学习应该是从小抓起,否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如果不经过打磨雕琢,就和石头没什么两样,不可能成为精美的器具,同样人不经过学习,也是不可能明白礼义的,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不可能成才了。在文中,列举了学识渊博仍好学不止的孔子、官至中令仍不忘苦读的赵普,家庭贫穷仍自勉勤苦的路温舒、公孙弘、车胤、孙康、朱买臣、李密等一大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人物事例,宣扬刻苦攻读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刻苦攻读儒家经典,才能得到出仕的机会,才能成为“上致君,下泽民”的人,也才能“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四、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
  蒙学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对于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三字经》强调作为引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讲究教学方法,“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儿童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指出做学问,读书求学,必须打好求学初期的基础。只有在学好了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事亲敬长之义的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即只有通晓《孝经》,熟知《四书》之后,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由此可见,《三字经》要求儿童的学习按照从儒家经典到诸子百家再到史的顺序进行。
  另一方面,从《三字经》的编写形式也可以看出古代蒙学教育对教学方法的重视。《三字经》注意从儿童所熟知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入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三字经》采用三言韵语的形式,句子短小,语言简洁,优美精炼,整齐押韵,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明白,通俗易懂,极富口语化,吟诵起来生动活泼,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富有乐感,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切合儿童多记性、少悟性的年龄特点。张志公先生在具体分析后高度赞扬到:“用简短(三四个字)而整齐的韵语,好处在于便于记忆,但是往往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写得艰深难读或者牵强硬凑,一是容易写得呆板。《三字经》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这两个缺点。拿文言的标准看,《三字经》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无论如何,比《千字文》通俗很多。除了个别句子之外,没有勉勉强强硬凑字数,硬押韵的毛病。从句法上看,可以说得上是灵活丰富,包罗了文言里各种基本的句式,既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1](P23)
  五、重视知识的全面传授
  蒙学教育重视知识的全面传授,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自然、社会知识,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内容丰富多彩。
  《三字经》历来为人们所极力推崇,被历代学者誉为“千古一奇书”、“袖里通鉴纲目”。[2](P197)历史学家吴晗曾说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三字经》可以作为初学者阅读中国古籍的线索。”《三字经》全书虽仅仅1000余字,但有条不紊地涉及了教育、伦理、天文、地理、历史、儒家经典等方面的知识。不仅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三才、才光、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等基本名物,而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从伏羲、神农开始,直到清末,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帝王兴废的历史。
  当然,不可否认,在封建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蒙学教材必定被打上封建时代的烙印,带有其时代发展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难免在全书中带有封建主义的痕迹,如渗透着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但是,《三字经》所宣扬的重教重学、尊敬老师、友爱兄弟、孝敬父母等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的。另一方面,《三字经》采取适合儿童身心的教学方法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也是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所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张公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陈汉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蔡若莲.古代识字教材之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
  [4]钱加清.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J].语文学刊,2001(4)
  [5]史秀娟.《三字经》对儒家教育思想的体现[J].邢台学院学报,2003(4)
  [6]李良品.试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型、特点及教育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4(3)
  [7]蔡明英.对《三字经》教育思想的研究[J].语文学刊,2006(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