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重拾 魏微:于庸常中重拾开启生活的情绪
 

重拾 魏微:于庸常中重拾开启生活的情绪

发布时间:2019-06-30 03:59:08 影响了:

  主持人:  张丽军,一九七二年生,山东莒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访谈对象:  魏微,生于一九七○年。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等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意、波兰、希腊等多种文字。著有《姐姐和弟弟》、《流年》等书籍十余本。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家协会。
  一、创作经历与审美倾向
  
  张丽军:您谈过中学时期校园生活的文学启蒙、“内心的狂野”,以及您参加工作最初情况,能谈谈您的大学生活吗?
  魏 微:我没认真念过大学,高考考砸了,胡乱念了个学校。后来考上南京大学作家班,但是我在简历里从来不提,因为我不是正经的科班出身,等于庶出吧。南大是个好学校,但我不想沾这个光。
  张丽军:您曾经说您的写作准备不是充足的,下决心开始进行创作的起因是受到年轻时的女伴结婚的刺激。那么在此之前,没有过要从事写作的想法吗?这件事为何刺激您去写小说呢,为什么不是选择散文?请您谈谈您的第一部作品《小城故事》的创作过程。
  魏 微:她们结婚,我有什么受刺激的?我只是感慨,觉得她们的小姑娘时光太短暂了。《小城故事》跟她们有关系,为什么不用散文的方式写?因为散文太受约束,不自由。
  张丽军:您曾经说从不认为写作是特殊的,大于日常生活,您不认为它是理想,对于您来说它是职业,是生存手段。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作家、写作崇高感的一种消解。您认为这种创作崇高感的消解对于您的创作意味着什么呢,它的优劣点是什么呢?这样的观念对于您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魏 微:我有理想,但我不愿表现出有理想的样子,我不想太强调姿态,所以才说了这句话。我最怕看到作家摆姿态,很多人都在那儿摆,我看着难受。
  张丽军:在今天这个时代,我都不敢跟人说理想,这会被别人耻笑为幼稚或很傻,今天听到您谈到理想,我觉得您是同道,认为这是一个优秀作家所不可或缺的东西。所以很想请您谈您的理想是什么?
  魏 微:怎么谈啊?没法谈呀,我们又不能像小朋友写作文一样,把理想具体化,做个医生、老师什么的……我们也不能说要当个“好作家”诸如此类,什么是好作家?标准在哪儿?青史留名?进文学史?获文学奖?著作等身?当著名作家?在我看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想,成年人的“理想”应该指向一个空的地方,没法具体谈,不是实指。可能真正的理想,是我们一辈子也不能实现的,你也不想实现它,就是在漫长的一生里,之于写作而言,你读过一些好作品,好作品之外更有好作品……这些都像灯塔一样照着我们,光影之下,我们暗淡而谦卑,但是写作的意义也许正在这里,我们一步步地往灯塔的方向驶,希望离它近一点,再近一点;常常我们走一步,退三步,但是没关系,我以为这个过程很重要,就是身心里的某一块正在接近那光亮,我想写作最终极的意义是在这里,好作品只是附带出来的,而且不可求。我是很看重写作的过程的。
  张丽军:您曾经说您没有系统读过书,您的阅读习惯是偏食的。您“偏食”过哪些作品?您认为,这样的偏食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帮助与阻碍呢,与您的温暖、细腻的写作风格有什么关系呢?
  魏 微:这话是我十几年前说的,我偏食的作品:卡夫卡的、博尔赫斯的、卡尔维诺的、马尔克斯的……差不多在写作圈里得到追捧的现代派作家我都喜欢。国内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现代文学里喜欢张爱玲、钱钟书、萧红,我认为他们仨是天才。后来加了一个鲁迅,我认为鲁迅是大于天才的,他是大师。所以我想,读鲁迅得由年龄作支撑,我很难想象我二十多岁的时候会喜欢鲁迅,被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弄坏了胃口……搞不清楚他们对我的写作是否有帮助或阻碍,可能阻碍更多一点吧,我那么喜欢现代派,但我的小说里很少有现代派的影子,究其原因是我不想“抄袭”,我想化好,化成中国的东西,但至今也没找到路子。
  张丽军:您说得很好。请您谈谈您阅读鲁迅的“渐进过程”和感受心得。您对现代派的理解非常有意思,我认为您是触及了现代派内核的东西。您是如何实现现代派“中国化”的,为什么说“至今也没找到路子”?
  魏 微:我年轻的时候拒绝鲁迅,完全没道理的,可能是逆反心理,觉得他太主流了,被捧成“神”一样的人物。记得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我们就在那儿摇头晃脑地背,其实小孩子能读懂什么鲁迅?这种教育方式蠢得很,除了让人逃离,大概很难有什么好结果。到了青春年代,当然是喜欢那种才华横溢的文字,所谓华章丽藻,一打眼就很惊艳的,像钱钟书、张爱玲都呈现了这样的特性,而鲁迅是必得洗净铅华之后才能读的。就是人到了一定年岁,你的眼里不仅仅只看见漂亮文字了,你还想看见漂亮文字之外的很多东西,鲁迅呈现给我们的正是这样的东西。鲁迅的文字也好,但它不属于青春激扬文字,这个人一出生就老了,他用那种老咔咔的腔调说话,也平静,也愤怒,也偏激,也公允,这中间有无穷的张力,于是文字的魅力就出来了。我是从读鲁迅开始,意识到文字的魅力不仅表现为修辞,甚至不仅是为了“达意”,而是“达意”完成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我的意思是,鲁迅有描述事物复杂性的能力,也有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简单清楚的能力。这个能力,百年文学中大概仅他一人了。至于现代派,我以前用过“嫁接”这一词,我说现代派和本土的结合,不是剪个外国的花花草草插进我们的土壤里,不是这么简单,我们得化,化成我们自己的血肉、筋骨。最简单的例子,我说《百年孤独》里的那块地毯只能在拉丁美洲飞,在中国它飞不起来,这是我们这片土地的气质决定的。现代派和本土的结合,我想应该从我们的古典文学里找头绪,从《离骚》开始,从我们的诗词歌赋、神魔小说里应该能理出一条线索的。当然,这些都是泛泛而谈,当真做起来还是难。
  张丽军:您是否想过为今后做一个长期的阅读计划,有意识地去吸收某些艺术经验,从而去充实、丰富自己的创作呢?您认为有这个必要吗?
  魏 微:我正在做这个事情,已经做了七八年了,但我不列读书计划,就是由着性子读。但这样说也不对,因为有几年,我刻意地不读文学书,尤其是小说,我随便读什么都比小说有意思,这是因为,我在小说里浸的时间太长了,晕了。于是我就索性放下小说,去读别的,以期将来蓦然回首,能找到一种初相识的惊艳。所以前几年,我就去读人文社科方面的书,可能历史偏多一点。总之好书越读越多,就发现时间不够用了,就很懊恼,前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其实我读书,现在没一点功利性,没想过要去借鉴什么艺术手法。就小说而言,形式探索也就这样了,从前走得太远,导致后来者要花很多时间来纠正。当然还是要探索的,要不内容出不来,出来了也是陈词滥调,所以小说写到今天,就会觉得越来越难。要找到一些新鲜的表达,而新鲜的表达不单是新鲜的词语,新鲜的视角……可能还有一个总体上的体察。这个慢慢来吧。但是我读书主要不是责任感,不是问题意识,而是乐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