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口号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发布时间:2019-07-29 04:34:31 影响了: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_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记叙文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 (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 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 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 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 明等 。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 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如何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 来龙去脉。

? 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 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 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 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 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 人物的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 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 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 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 代、反语。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 象。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 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 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 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6.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 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 的强烈共鸣 7.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 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 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 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 表肯定。

1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2.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 代替整体。

13.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 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 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 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 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 的一种文体。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 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 的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 个别)两类。

3.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 确立起正确观点)。

4.结构 : (1)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 尾部分,解决问题)。

(2) 论证结构: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 ; 对照式(论 述中把两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 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 5.方法 :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说明文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 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 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

1.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时间顺序: 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 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 部来加以介绍, 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 (如 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 分类别、列数字? 考题剖析 (一)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 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 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 如“……” 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 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 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 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二)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 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表达方式谈 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 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 满感情。(三)语段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种: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 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 说明……(作用)。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 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 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型 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 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 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 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又称画图表。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 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 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 的例子,说明…….....的…….....的特点。)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 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 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 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 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 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 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词好在哪里?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 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格式】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 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

(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 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 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 性。★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 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 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 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 其中的一部分。(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 简明平实。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 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 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 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 [类型 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 背影到面容等,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 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 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一)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2.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尾声)。

3.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 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 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 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5)深化作品主题 ·在不同位置的作用: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 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 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 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 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 意。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 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 和特点。散文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 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 联想和补充。

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 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 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 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诗歌一、基本分类 (一)现代诗歌 (二)古代诗歌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①楚辞体②乐府 (2)近体诗:、分为①“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律 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 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1、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 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 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步骤三)。

3、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 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 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 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 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06 年全国卷 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 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 (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心情。(步骤三) 7、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 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 没有直接提 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 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 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 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 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 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 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 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 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 上说人情”。

8、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 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 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 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 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 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补充:(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 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 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 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 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 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 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 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 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 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 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 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_最全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很全,一定要 收藏 自高考政策出台后,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语文学科的分量都不断的加重,地位 也不断提高, 语文的学习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下面就为大家整理出初中语文 要熟记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务必要熟记于心!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 年 5 月在《新青 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 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 1926 年 2 月间的散文集,共 10 篇。《故乡》选自小 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 自《野草》(《鲁讯全集》第 2 卷);《阿 Q 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 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 《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剧 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 神》、 《星空》、 《蔡文姬》等。《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 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 《灭亡》 和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 爱情三部曲 《雾》 、 《雨》 、 《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 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 600 多篇 诗文作品, 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为唐代七律名篇, 绝句 《江雪》 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 眉山市)人。

父苏洵、 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 世称三苏。

名作有 《念奴娇》 、 《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7.史成汉, 1923 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 蒙古族, 七月派诗人, 1941 年发表诗作, 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爱与歌》等。

8.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理著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 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 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迷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 二十四小时》、《三作家》等。《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

9.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及教育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 《走出黑暗》、《老师》等。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下来的 305 篇诗歌,大约产生于公 元前 11 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 7 世纪(春秋中期)的五六百年之间。

它们原先全 是乐歌,按照乐曲的不同来编排,分为风、雅、颂三类。在章法上具有重 章叠句、摊牌咏叹的特点,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11.《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燕、 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 460--前 220)。此书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著者名字不可考,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

12.《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秋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 年体史书。

13.《邹忌讽齐五纳谏》先自《战国策》,这里的讽是讽刺的意思,纳谏则 用暗示的方法规劝是接受的意思。

14.《愚公移山》从文学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汤问》文中有一个与 愚公相对比的人物,叫智叟,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

15.《关睢》选自《诗经. 周南》是《诗经》第一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它与《关睢》一样,同属《诗经》中国风一类,这一类中主要是各地歌谣,思想 意义和艺术成就最高,此外还《雅》、《颂》两类。

16.《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史。《史记》和《汉书. 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用,清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诸侯国史料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 终于鲁衰公十四年(前 454 年)。

17.庄子(公元前 369 年--公元前 286 年),名周,宋之蒙人。他继承了老子的思 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 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18.孟子(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 人。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后世常 孔孟并称。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其作品《孟子》 是儒家经典之一,分七篇 261 章,约 3.5 万字。

19.《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杰出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出著名社会讽刺喜剧, 它也是一出名幕剧。

剧中安东民奥与鲍西亚是夫妻关系,鲍西亚与尼莉莎是主仆 关系, 尼莉莎与葛莱西安诺是夫妻关系,安东民奥与夏洛克是借债者与被借债者 的关系。

20.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 国近代戊戌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维新变法其著作为《饮冰 室合集》。

21.雨果(1802--1885)是 19 世纪前期积极浪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_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完全归纳(人教版)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 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 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 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 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 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 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 (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 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 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 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 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 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一、注拼音 唾( )手 陨( )落 讪( )笑 差( )使 狞狼藉( ) ( )笑 轻蔑( ) ( )帖 琐屑( ) 喋( ) 彬彬 ( ) ( )辱 叱( 嘘( )骂 )簌簌()迂()腐颓()唐交卸()妥奔丧()懵()懂淹没()骚()乱喋鄙 () 视荆棘() ()忸怩() ()凌隘()口蹲踞()荒莽()蝉翼()轻鼾( )息 ( )救窒()息厮()守遮蔽()心弦()拯 嬉( 揖( 暴躁( 条)戏 ) )火钵()悉()索山巅()愤慨()作忌惮()嗫嚅() ()喃喃()萧()纨绔( ) ( ( ) 糟蹋( ) ( )变)爵()位造谣()官衔()钦差()煎熬()枷()锁兑()现呱呱() 蜕赎( )罪 心急如焚( 知所措( ) 磐( )石 匿( 悚( )然 神恶煞( ) 蛊( )迹 )惑)彷徨()()赋予()不惊骇( 蹂躏() 义愤填膺( ) 一隅( ) ) ( ) 褴褛( ) ( ) 凶寻觅( ) 惨绝人寰( ) 诚挚( ) 黯( )然 ( )然 疲惫( ) 色( )子 黑魆魆( ) 动 瘫( )软 目眩( 二、 寄人( 目伤怀 ) 忐忑( )( ) 仓皇( )( )耗( 岿()尽 倏 )然不怯懦()()填词语 )下 有( )无恐 数以千( ) ( )往直前 ( )不能自( ( )乡 ( ()()拾皆是()手可得 立()之地 ()井)若木鸡 )守己 )乐 )文质()()()固不化 无所()() 安寻欢( 腔北(()无忌() 造()生() 鸡犬不() 南( )手旁观 之若( ) 摇摇欲( ( )然不知所()()人听闻义()填() 安) 心急如() ()()坠地 幸()乐() 毛骨 令人发( 然而生 千古( 然不动 优柔( ( 三、) 凶神()()()然不同 高山()止())唱 疲惫不() ()命()从 孤注一()())断 ( ()篇巨制 (0 人心弦()雀无声震耳欲())目相待)鸡起舞 ()风相应文学常识 2、 《永久的悔》的作者是_______. 4、《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1、 《背影》 的作者是_____。

3、《铁骑兵》的作者是________ 是_________5、《日出》选自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 6、《钦差大臣》选自_________作 者是______国的________ 7、《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 朝__________ 8、《细柳营》选自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 9、 《孙权劝学》 、 《祖逖北伐》 选自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史 作者是______ 朝的_______字_______ 家______家________ 10、《公输》选自_____________ 11、《清平乐·村居》选自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____ 12、《朝天子·咏喇叭》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 13、《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14、《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____ 15、《醉翁亭记》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16、《湖心亭看雪》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1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18、《山居秋暝》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 19、《长相思》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 四、熟记注释下的词语解释和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作特点 五、修辞方法辨析 指出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 ) 2、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 3、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 ) 4、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 千只田鼠。( )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 ) 6、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 ) 7、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 8、小草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 ) 9、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简直可以拿来做小孩的摇篮。

( 10、董存瑞像钢铁巨人一般挺立着。

( ) 11、有个蜘蛛慢慢爬起来,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

( 12、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 ) 13、遵守交通法规,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 ) 14、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耸入蓝天。

( 15、月亮不好意思似的躲进云朵里。

( ) 16、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 ) ) ))17、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一片 金 光。

( ) 18、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不住地往下落。( 19、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20、太阳还没有起床,天空一片昏暗。

( 21、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

( ) 22、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23、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 ) ) ) )24、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2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6、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2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 ) 28、太阳一出来,地上像下了火。( ) 29、旌旗十万斩阎罗。( ) 30、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地向外走。( 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知识要点])三、叹号。

1、感叹句的句末。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吧! 2、情感强烈的祈使句也用叹号。如:同志们,跟我来!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也用叹号。如:我哪比得上他呀! 四、破折号、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语音的延长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 折 4.表示插说 5.电脑应用 6.加强重点 7.分行举例 8. 用在副标题前 9.标明作者 10.补充说明 11.表示总结上文 12.表示语言的延 续 八、引号: 1、表示引用。

独立引用——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了标点放在引号内。

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非独立引用——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的话的一部分,因为末尾不用标点。如在句 末,标点放在引号外。

如: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所评价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计”。

2、表示强调着重论述的对象。如:“小”和“大”比较起来,“小”总是被人 轻视的。

3、表示含义特殊。如: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表示特定称谓如:为实现“四化”大干苦干。

5、表示讽刺和否定。如:他企图在共产主义事业中把自己装扮成“伟大人物” 和“英雄” 6、引号里面还要有引号时,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如: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 思?” 九、省略号: 1、表示引文的省略。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 2、表示列举的省略。如:色和么都有:稻鸡、角鸡、鹧鸪、蓝背?? 3、表示话未说完。如:“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如:“我??对不起??大家, 我??”一:字音字形 痴(chī) 想 隐(yǐn) 秘(mì) 凝(níng) 成(ch?ng) 诱(y?u) 惑(hu?) 喧(xuān) 腾 (t?ng) 瞬(shùn) 间(jiān) 训(xùn) 诫(ji?) 迂(yū) 回(huí) 凝(níng) 视(shì) 啜 (chu?) 泣(qì) 纳(nà) 罕(han) 瘦(sh?u)骨(gǔ)嶙(lín)峋(xún) 头(t?u)晕(yūn)目(mù) 眩(xuàn) 小(xiǎo)心(xīn)翼(yì)翼(yì) 零(líng) 落(lu?) 断(duàn) 续(xù) 收(shōu) 敛(liǎn) 宽(kuān) 恕(shù) 卑(bēi) 微(wēi) 一丝不苟(gǒu) 迸(beng) 溅(jiàn) 繁 (fán) 密(mì) 伫(zhù) 立(lì) 伶(líng) 仃(dīng) 忍(rěn)俊(jùn)不(bù)禁(jīn) 饥(jī) 寒(hán) 缀(zhuì)连(lián) 倔(ju?)强(jiàng) 洗(xǐ)濯(zhu?) 玷(diàn)污(wū) 扒(pá) 窃(qi?) 诅(zǔ)咒(zh?u) 碌(lù) 碌(lù)终(zhōng)生(shēng) 绝(ju?) 处(chǔ) 逢(f?ng) 生(shēng) 贪(tān) 婪(lán) 堕(du?) 落(lu?) 点(diǎn)缀(zhuì) 冉(rǎn)冉(rǎn) 苦(kǔ) 熬(áo) 雏(chú) 形(xíng) 丰(fēng) 硕(shu?) 累(l?i)累(l?i) 沉(ch?n)甸(diàn)甸 (diàn) 繁(fán)弦(xián)急(jí)管(guǎn) 玲(líng)珑(l?ng)剔(tī)透(t?u) 多(duō)姿(zī) 多(duō)彩(cǎi) 不(bù)可(kě)磨(m?) 灭(mi?) 回味无穷(qi?ng) 金(jīn) 窖(jiào) 泯 (mǐn) 灭(mi?) 慧(huì) 心(xīn) 嬉(xī)戏(xì) 风(fēng)韵(yùn) 闲(xián) 适(shì) 禀 (bǐng) 告(gào) 厄(?) 运(yùn) 行(xing) 乞(qǐ) 落(lu?) 难(nán) 无忧无虑(wúyōuwúlǜ) 心旷神怡(xīnkuàngsh?nyí) 阴晴圆缺(yīnqíngyuánquē) 心痛如割(xīnt?ngrúgē) 险象迭 生(xiǎnxiàngdi?shēng) 得失之患(d?shīzhīhuàn) 多愁善感(duōch?ushàngǎn) 天灾人祸 (tiānzāir?nhu?) 突如其来(tūrúqílái) 异国他乡(yìgu?tāxiāng) 执(zhí) 著(zhù) 鞭 (biān) 策(c?) 盛(sh?ng) 名(míng) 报(bào) 酬(ch?u) 奢(shē) 望(wàng) 蹂(r?u)躏 (lìn) 呵(hē)责(z?) 懊(ào) 恼(nǎo) 沉(ch?n) 醉(zuì) 迷(mí) 醉(zuì) 猝然长逝 (cùránchángshì) 问心无愧(w?nxīnwúkuì) 朗(lǎng) 润(rùn) 酝(yùn) 酿(niáng) 卖(mài) 弄(n?ng) 宛(wǎn) 转(zhuǎn) 嘹(liáo) 亮(liàng) 黄(huáng) 晕(yùn) 烘(hōng)托(tuō) 繁花嫩叶(fánhuān?ny?) 呼朋引伴(hūp?ngyǐnbàn) 抖擞精神(dǒusǒujīngsh?n) 花枝招展 (huāzhīzhāozhǎn) 镶(xiāng)嵌(qiàn) 响(xiǎng) 晴(qíng) 肌(jī) 肤(fū) 绿(lǜ) 萍 (píng) 水(shuǐ)澡(zǎo) 贮(zhù) 蓄(xù) 澄(ch?ng) 清(qīng) 空(kōng)灵(líng) 黛 (dài) 色(s?) 贮(zhù) 满(mǎn) 匍(pú) 匐(fú) 磅(pàng) 礴(b?) 澹(dàn) 澹(dàn) 芊芊 细草(qiānqiānxìcǎo) 轻飞曼舞(qīngfēimànwǔ) 春华秋实(chūnhuáqiūshí) 闲情逸致 (xiánqíngyìzhì) 挑(tiāo) 着(zhe) 挑(tiāo) 斗(d?u) 丁(zheng) 丁(zheng) 幽(yōu) 谷(gǔ) 肥(f?i) 硕(shu?) 栖(qī) 息(xī) 归(guī) 泊(b?) 寥(liáo) 阔(ku?) 枯(kū) 涸 (h?) 清(qīng) 洌(li?) 梦(m?ng) 寐(m?i) 竦(sǒng) 峙(zhì) 骸(hái) 骨(gǔ) 潜(qián) 行(háng) 裹(guǒ) 藏(cáng) 葱(cōng) 茏(l?ng) 幽(yōu) 雅(yǎ) 海枯石烂(hǎikūshílàn) 日转星移(rìzhuǎnxīngyí) 峰(fēng) 峦(luán) 预(yù) 兆(zhào) 轻(qīng) 盈(yíng) 匀 (yún) 称(chēn) 崩(bēng) 塌(tā) 弥(mí) 漫(màn) 征(zhēng) 兆(zhào) 一霎间 (yíshàjiān) 姿态万千(zītàiwànqiān) 顷(qǐng) 刻(k?) 喑(yīn) 哑(yǎ) 静(jìng) 谧 (mì) 莴(wō) 苣(jù) 嗉(sù) 襄(xiāng) 红(h?ng) 喙(huì) 观(guān) 测(c?) 海(hǎi) 域 (yù) 畅(chàng) 谈(tán) 昂首挺立(ángshǒutǐnglì) 一叶孤舟(yīy?gūzhōu) 遥遥在望 (yáoyáozàiwàng) 丫(yā) 杈(chā) 寂(jì) 寞(m?) 憔(qiáo) 悴(cuì) 肃(sù) 杀(shā) 诀 (ju?) 别(bi?) 荡(dàng) 漾(yàng) 嫌(xián)恶(wù) 可(kě) 鄙(bǐ) 惊(jīng) 惶(huáng) 瑟(s?) 缩(suō) 虐(nu?) 杀(shā) 恍然大悟(huǎngrándàwù) 苦心孤诣(kǔxīngūyì) 怦 (pēng) 怦(pēng) 拆(chāi) 散(sàn) 水波粼粼(shuǐbōlínlín) 匿(nì) 笑(xiào) 菡(hàn) 萏(dàn) 敧(qī) 斜(xi?) 祷(dǎo) 告(gào) 并(bìng) 蒂(dì) 花(huā) 瑞(ruì) 慈(cí) 怜(lián) 荫(yīn) 蔽(bì) 滑(huá) 稽(jī) 御(yù) 骋(chěng) 赏(shǎng) 赐(cì) 爵(ju?) 士(shì) 炫(xuàn) 耀(yào) 妥(tuǒ) 当(dāng) 呈(ch?ng)报(bào) 陛(bì) 下(xià) 精 (jīng) 致(zhì) 头(t?u) 衔(xián) 骇(hài) 人(r?n)听(tīng)闻(w?n) 随(suí) 声(shēng) 附(fù) 和(h?) 缥(piāo) 缈(miǎo) 笼(l?ng)罩(zhào) 女(nǚ) 娲(wā) 莽(mǎng)莽(mǎng) 榛(zhēn)榛(zhēn) 澄(ch?ng) 澈(ch?) 绵(mián)延(yán) 神(sh?n)通(tōng)广(guǎng)大 (dà) 哞(mōu) 哞(mōu) 潺(chán) 潺(chán) 眨(zhǎ) 巴(bā) 孪(luán) 生(shēng) 痒 (yǎng)酥(sū)酥(sū)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五:文言文重点字词。

1、之: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2、以:徐喷以烟:介词,"用"。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夏蚊"。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用在主谓结构间,取消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以数万计:介词,"用"。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 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

其邻人之父亦云:结构助词,"的"。

仁以为己任:介词,"把"。

3、而: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可不译。

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

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译作"然后"。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译作"却"。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译作"并且"。

4、然:忽有庞然大物: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果然鹤也:副词词尾,不译。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连词,表转折。

5、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作"被" 6、其:蹲其身:代词,译作"自己的" 知之为知之:译作"是"。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译作"它的"。

项为之强:译作"因为"。

其恕乎:副词,译作"大概,也许"。

以丛草为林:译作"当作"。

其子曰:代词,他的 为人谋而不忠乎:译作"替" 大亡其财:助词,不译。 此何遽不为福乎?:译作"是" 而折其髀:代词,他的,指"好骑"的儿子 7、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 8、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故又名"鬼市"云。:所以 此独以跛之故:原因、缘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 指"在这几个同行的人中间"。

10、时:故时有物外之趣:常常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时而习之:时常。

11、富:宋有富人:形容词,富裕 家富良马:动词,有很多,富有 12、亡:暮而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13、引:下车引之:拉 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拉开。

14、数:见宫殿数十所: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层层指数:点数,计算。

15、词性活用: 鞭:鞭数十,驱之别院。名词作动词,译作"鞭打,用鞭子打"。

故: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 新: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知识 " 仁:仁以为己任:名词作动词,实现"仁"的理想。

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形容词作动词,"降低"。

雨: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 下雨 近:近塞之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富:家富良马: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 富有。

善:有善术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好的地方。

智: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6、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裁如星点:"裁"通"才",只有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

17、重点字词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心里。拟作:比作。于:在。

徐喷以烟:慢慢地。

盖一癞虾蟆:原来。

方出神:正好。

使与台齐:让。

定神细视:集中。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学而为思则罔:迷惑。

学而不思则殆:有害。

是知也:此,这。

择其善者而从之:跟从。

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危楼:高楼。

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

或凭或立:有的人。靠着。

不一状:形状不一。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撒在。

大致,差不多。相似。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丢下。

非人哉:真不是人啊!。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丢下我走了。)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智子疑邻:以??为聪明。

人皆吊之:都。对其不幸表示安 慰。

居数月:经过。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六:诗歌赏析 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 的景物和感受。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 "平""阔""正""悬"四字准确生动,"阔"是"平"的 结果,只有江水涌涨,江面才变得宽阔,"正"即包含"和风"又包含"顺水"的意思,使诗句生 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水波浩荡、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虽已是残冬,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 命的光辉。"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 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 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想到新年即将来临,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 淡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 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 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涨与 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 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作者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 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 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前两句写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诗人到家里做客。通过写朋友的热情款待,表现了他 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四句描写了小村庄的秀丽景色,绿树、青山环绕,小村庄显得格外优美,表达了诗 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

五、六句描写打开窗户所见到的景物及端起酒杯所谈论的话题,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最后两句交代下次再来的时间及目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和小村庄的依恋之情。

全诗语言简洁、叙述简练而意味无穷,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

4、《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的 隐逸情怀。

全诗以由寺外到寺内的顺序为线索,前四句写入古寺,见高林,踏曲径,进禅房。五六 句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最后两句写聆听古刹的钟磬声。

诗中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之音,实写心灵震撼。借虚写实,深邃绵 远,意境高深,寓意深长。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赠言诗,融情 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关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首句以景兴起,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凄凉的晚春图。从"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 谷鸟啼声凄婉"之中隐含着作者对朋友被贬僻壤之地的同情和悲伤,接着转入叙事,用跋涉 五溪说明路途的遥远和艰难,暗含着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希望借助 明月,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担忧之情随轻风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

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感情真挚。

6、《泊秦淮》: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体裁的政治讽刺诗。全诗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 所闻, 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陈朝的灭亡, 反映了诗人对晚唐达官显贵只顾个 人享乐、不顾国家存亡这一再现状的不满与愤恨。

前两句描写夜晚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虑之情。

后两句写现实 中达官显贵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全诗语言凝练、含蓄。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两个"笼"字表现出写景生动形象,情感 深沉。

7、《夜雨寄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君问归期"是写亲人思念诗人,"未有期" 是诗人的回答。第二句交待"未有期"的原因:因为诗人当时身居遥远而荒凉的巴山,又遇一 场连绵不断的秋雨。

一问一答中, 把亲人思念自己与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真挚地表达了出来。

后两句是诗人的希望,预想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今夜的情景向亲人诉说,表达了诗人浓浓 的思亲之情与盼望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全诗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含蓄深沉,倾诉了骨肉亲情之间分离的痛苦与想象亲人团聚 时的欢乐情景。全诗以"相思"为主题。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内容丰富,包含了艰难攀登的 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艰难的种种感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 寻味。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补充,"赚"字幽默风趣,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 艰难形成鲜明对比。

三四句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 本来上山过程要攀登多少道山岭, 下岭过程中也相应地会遇到多少重山岭。

"一放一拦"把山写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同时 也将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透露出来。其间包含着朴实的人生 哲理:做任何事情都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困难才能顺利解决。

9、《观书有感》: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写的是诗人忽然把难懂的书看懂了时产生 的联想及感受。前两句用比喻修辞方法写出方塘的清澈,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用景物作比 喻。

三四句写方塘清澈的原因, 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 暗喻人要心灵澄明, 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后人将句子凝缩为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 源头和动力。

全诗语言简洁、质朴,比喻贴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