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不忘初心 > 【农民工创业相关书籍】有没有创业的书籍
 

【农民工创业相关书籍】有没有创业的书籍

发布时间:2019-07-18 09:41:30 影响了:

[1]张秋锦,等,农本论一当代中国农民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杨群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南都

[4]邓明忠,刘沛明,邓学实,重视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J],新重庆,2008,(10)。

[1] 张茉楠 . 就业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变局 [N]. 经济观察报 ,2008-12.

[2] 宋清华 .6.7 万中小企业倒闭 [N]. 经济观察报 ,2008-8.

… …

【1】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解放军报,2002-11-8(1).

【2】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1).

【3】 陆岷峰. 实施本土化培养战略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J].中国金融,2008(8),80~81.

【4】 崔传义. 要因势利导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农村工作通讯[J].2008(12),36~38.

【5】 阳立高, 廖进中, 张文婧, 李伟舵.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4),85~88

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5-1

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的成果,系统介绍了课题组2007年组织完成的覆盖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99个县、301个村、3026名农民工回乡创业大型调查的主要发现,并首次披露了2009年初组织完成的对全国105个村庄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回流大型调查的最新发现,可为各方面进一步研究农民工问题、制定农民工政策提供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韩俊,1963年生于山东省高青县,1989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九届、第十届全国青联常委。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参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工作,参加2004年以来6个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工作,两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农民工问题综合研究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回顾与基本经验

一、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新特点

三、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道路的主要经验

第二章 农民工的中长期发展趋势

一、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刘易斯转折点”阶段

二、中国经济增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长期趋势

第三章 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

二、农民工无法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三、农民工住房未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五、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门槛高

六、农民工民主权利缺失

七、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问题突出

第四章 新形势下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指导方针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二、基本原则与战略思路

第五章 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农民工培训教育力度,全面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49

二、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促进农民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

三、让农民工共享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等公共服务

四、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

五、加快完善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六、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问题

七、保障农民工享有更多民主管理权利,健全维权机制

八、有效保护农民工的土地权益

九、促进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

十、做好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工作

十一、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

第二篇 农民工问题专题研究

第六章 农业部门劳动力需求与农民工中长期供给的变动趋势

一、认识农业部门劳动力需求与农民工中长期供给变动趋势的意义

二、农业部门劳动力需求估计

三、农村劳动力配置状况

四、农民工中长期供给趋势

五、与农业部门劳动力需求和农民工中长期供给相关的若干问题

六、总结和政策建议

第七章 农民工工资的变动趋势

一、农民工工资现状

二、工资的变动趋势

三、影响农民工工资变动的因素分析

四、农民工工资变动趋势判断

五、对策建议

第八章 新一代农民工发展状况

一、新一代农民工发展的客观现状

二、新一代农民工对社会的主观认知

三、新一代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国外政府管理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五、促进新一代农民工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 中国农民工供求变动趋势

一、农村劳动力供给及转移情况

二、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三、不同情景下劳动力迁移及经济发展情景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附录 中长期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因素在本书CGE 模型中的设定

第十章 农民工城镇化现状与前景

一、背景

二、农民工家庭城镇化的最低限度经济条件

三、估算目前具备城镇化经济能力的农民工数量

四、农民工城镇化趋势

五、政策建议

附录 2006年农村人口的完全生命表

第三篇 农民工回乡创业研究

第十一章 农民工回乡创业百县调查分析

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状与特点

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作用和意义

三、农民工回乡创业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四、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五、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典型地区调查

一、江西省信丰、南康、于都三县市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

二、河南省固始县鼓励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调查

三、河南省林州市农民工回乡创业情况调查

第十三章 农民工回乡创业村级调查数据专题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

三、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就业情况

四、农业开发、劳动力就业、土地流转与回乡创业

五、本村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与回乡创业

六、农民工回乡办企业的困难

七、村干部对于农民工流动和回乡创业的建议

第十四章 农民工回乡创业个体调查数据专题分析

一、回乡创业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二、农民工外出打工时的基本情况

三、外出打工或自我经营经历

四、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基本情况

五、农民工回乡创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六、影响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因素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篇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

第十五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就业和流动新动向

一、金融危机已对农民工就业造成较大影响

二、春节后农民工外出务工意向非常强烈,进城农民工就业压力将增大

三、农民工就业渠道比较单一,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市生活服务业、女性、青年农民工的就业形势相对乐观

五、农民工薪资期望有明显下降,但与企业期望仍有较大差距

六、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强烈希望政府加强权益保护和就业服务

七、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

第十六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回流百村调查

一、超过四成农民外出就业,务工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接近50%

二、金融危机已对农民工造成较大影响

三、绝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准备继续外出就业

四、农民工返乡回流导致的土地承包纠纷不严重

五、农民工返乡回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暂时的

六、以加强就业服务为重点,帮助农民工渡过暂时的难关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篇 农民工问题综合研究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回顾与基本经验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主要是指户籍身份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力。农民工虽然进入了城市,但没有融入城市;离开了农村,但仍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工现象无疑是中国的特色。广义的农民工包括在县域内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①本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狭义的农民工,但相关政策建议也适合于广义的农民工。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就业农民工达13181万人,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大约9 665万农村劳动力,则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2 846万人,已超过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总量的40%。农民工已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

一、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劳动力,有了强大的拉力;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比较收益下降,农民要增加收入,进城就业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1

“农民工”发展到“民工潮”,再到“新产业工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农民工”问题本上是农民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热门话题。

“农民工”的产生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

因此,探讨分析“农民工”的社会功能,对于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加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农民工”发展到“民工潮”,再到“新产业工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农民工”问题本上是农民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热门话题。

“农民工”的产生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他们的社会与政治地位、他们的历史与归宿、他们的现在与未来,是贯穿本课题研究的主线。

因此,探讨分析“农民工”的社会功能,对于正确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加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书中所阐述的农民工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从农民工整体这个角度来展开的,谈农民工的正面功能较多,至于农民工的负面影响涉及的较少,主要考虑到农民工的社会作用,社会贡献是主要的,处于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其负面功能是次要的,处于被主导的、被支配的地位。此书仅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与大家交流,学习、深入研讨。

作者简介

谢建社,笔名谢树芳,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高校骨干教师,上海大学2002级社会学博士生。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六项,参加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八项。主持撰写的专著九部,参编著作六部,公开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述共计二百余万字。主要论文有《社会变迁下的中国农民工》、《社会变迁中的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社会变迁下农村宗族的路径依赖》,主要著作有《社会冲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中国“农民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中国“农民工”诠释

(一) “农民工”新论

(二) “农民工”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

二 中国“农民工”的历史发展

(一) 关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概述

(二) 近代“农民工”的产生

(三) 现代“农民工”的流动

三 中国“民工潮”产生的动力因素

(一) “民工潮”产生的推拉动力因素

(二) “民工潮”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

第二章 “差序格局”:“农民工”为之赋予新的内涵

一 新形势下乡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一) “差序格局”的路径依赖

(二) “差序格局”对“农民工”的影响

二 “农民工”为“差序格局”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 姻缘关系与拟似血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二) 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三) 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

(四) “团体格局”渗入“差序格局”

第三章 社会功能:“农民工”的巨大贡献

一 “农民工”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 加速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 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四) 推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五) 减少了农村社会的冲突

二 “农民工”对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 “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 “农民工”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 “农民工”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一)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 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 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四) 转移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

四 “农民工”对乡村宗族的解构

(一) “农民工”加速了农村宗族的社会变迁

(二) “农民工”改变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结构

(三) “农民工”缓解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矛盾

第四章 土地流转:“农民工”带来新机制

一 劳务输出与土地流转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一) 劳务输出是决定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二) 土地流转是农村劳务输出的结果

二 土地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

(一)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三 建构土地流转机制

(一) 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

(二) 构建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

四 “民工荒”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一) “民工荒”引起“争地风”

(二) “争地风”给人以深刻启迪

第五章 回流“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

一 “农民工”回流原因分析

(一) 路径依赖:“农民工”回流现象的自我强化过程

(二) 创业动机:家乡投资是最理智的选择

二 回流“农民工”的特征

(一) “农民工”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 “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

(三) “农民工”的人生理念焕然一新

三 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

(一) 人力资本决定“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

(二) 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回乡建设的重要资本

四 回流“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

(一) 号召回流“农民工”参与村“两委” 工作

(二) 扶持回流“农民工”开办私营企业

(三) 鼓励回流“农民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四) 倡导回流“农民工”投资创建农民小城镇

(五) 带领回流“农民工”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的新型模式

第六章 “民工荒”: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预警

一 众说纷纭的“民工荒”问题

(一) “民工荒”不是真的荒

(二) “民工荒”是可喜信息

(三) “民工荒”折射中国经济四大变化

(四) “民工荒”不应发生

(五) “民工荒”折射出地方政府职能缺位

二 “民工荒”现象的原因论

(一) “民工荒”产生的社会因素

(二) “民工荒”的根源是“权利荒”

(三) “民工荒”的主因是“劳技荒”

(四) “民工荒”实则“教育荒”

(五) 导致“民工荒”的二因说

(六) 国家发布“民工荒”四原因报告

(七) 蔡防关于“民工荒”的五因说

(八) “民工荒”是“区域经济多元”发展的结果

(九) “民工荒”是“劳动成本”影响的结果

(十) “民工荒”产生于民工回流现象

三 “民工荒”呼唤用工体制改革

(一) 构建以权利为基础的保障制度

(二)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

(三) 健全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制度

(四) 建立供求信息

(五) 规范劳动力市场

(六) 调整用工标准

(七)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八)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

第七章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

一 “农民工”的非市民待遇

(一) “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报酬少

(二) “农民工”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 “农民工”受各种歧视,社会地位低

二 关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

(一) “农民工”的生活状况

(二) 给予“农民工”以“国民待遇”

(三) 循序渐进地改革户籍制度

(四) 建构“农民工”期盼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 实现“农民工”国民待遇的“路线图”

第八章 流动党委:“农民工”中党的建设新探索

一 “农民工”党建中面临的新课题

(一) 部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二) 党建工作的落后性与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不协调

(三) 党员教育管理处于松散局面

(四) 部分农村党群关系紧张

(五) “农民工”就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困难重重

二 “农民工”离土离乡不离党

(一) “农民工”有了“信息库”和“党员培养链”

(二) 农民务工到哪里,党的组织建到哪里

(三) 流动支部和党委发挥重大作用

三 “农民工”精英成为党组织的后备力量

(一) “农民工”精英的优势

(二) “农民工”精英在村支部中的作用

第九章 新型工会:直面一亿“农民工”群体

一 新型工会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 “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法律依据已经明确

(二) “农民工”有着十分迫切的组织需求

(三) 建立“农民工工会”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二 新型工会应运而生

(一) “变形”的工会:厂长兼做工会主席

(二) 新型工会:应运而生

三 新型工会向传统组织模式的挑战

(一) 工会自身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 工会之外的维权力量不断壮大

(三) 新型工会应对策略

四 新型工会的作用逐步显现

(一)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 加强调整“农民工”劳动关系机制的建设

(三) 指导“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

(四) 开展“农民工”健康的文化活动

五 新型工会:未来与发展

(一) 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论断影响深远

(二) 新型工会:前程似锦但任重道远

第十章 历史归宿:新产业工人阶层在崛起

一 关于“新产业工人阶层”的论断

(一) 党和国家对“农民工”身份理论的新突破

(二) 专家学者对“农民工”身份理论的新贡献

(三) “农民工”身份新理论的现实意义

二 “农民工”:新产业工人阶层在崛起

(一)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与农民阶级的职业分化

(二) 由农民阶层到新型产业工人阶层

(三) 新型产业工人的基本特征

三 “农民工”的历史归宿:一个未尽的话题

(一) “农民工”与中国社会的新整合

(二) “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实现条件

后记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温铁军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该书的作者长期关注和研究“三农”问题,去年7月,还在河北翟城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养农民的“乡村建设学院”,免费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等培训,让农民来建设本乡本土,自己解决剩余劳动力,寻求发展。这种试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作乡村建设运动的复兴。因此,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3年度经济人物。

这本书是他的一项课题进行多年研究的总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首先综述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问题,指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随人口倍增而更加严峻,资源紧约束使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不可能再有条件趋向私有制,于是大包干以后在土地占有关系上出现了比解放前的两权分离更进一步的产权两级构造,农户私有财产和其它经济成分财产比例上升,使农村财产关系复杂化。他在十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改造传统组织制度资源形成农业基本经济制度,由于能够在资源约束不变的压力下有效地扩大农业内、外部规模,弱化市场风险,而可能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尽管他的一些观点受到有些学者的批评,但是,他的这一报告仍有着独特的价值,值得一读。

陈桂棣、春桃著,《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这是一部透视当下中国农民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反思警世之作。作者耗时三年,遍访安徽乡村,深入调查,访问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于农村改革的有识之士、专家教授和党政要员。收集的材料和废弃的手稿,几近等身。作品依据大量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当前农民的生存状态,披露了曾惊动中央的几起重大涉农案件,揭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种种原因,展现了农村费税改革的艰难曲折过程。文本叙述客观真实。听作者锥心泣血哭述农民的命运,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眼泪。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该书系统阐发了作者“三农”研究的学术思想,收入了一些重要而有影响的文章,例如:我国农业要警惕再走扭秧歌的老路;治理通货膨胀必须调控粮食市场;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新思路等,为读者认识“三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何秀荣,《中国农村政策要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1

《中国农村政策要览》简约地勾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政策的基本演变过程,宽视野地展示了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任务和宏观环境,清晰阐述了我国农村政策的基本取向。在上述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本书系统介绍了当前我国的“三农”政策体系和主要政策内容。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农村政策体系和主要政策内容。

本书可供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使用。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农村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中国农村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特征

第二节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环境

第三节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二章 中国农村政策体系

第一节 农村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当前农村政策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当前农村政策体系框架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三章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第一节 当前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当前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四章 农地制度与政策

第一节 我国农地制度的基本演变

第二节 农地流转政策

第三节 农地征用政策

第四节 农地整理政策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五章 农产品供给保障政策

第一节 农产品供给保障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农产品供给保障政策的内容

第三节 农产品供给保障政策的实施现状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六章 粮食政策

第一节 国家粮食安全

第二节 粮食直补政策

第三节 粮食风险基金

第四节 针对重点地区实施的粮食政策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七章 农产品风险控制政策

第一节 农产品风险控制政策的背景

第二节 农产品风险控制基金

第三节 最低收购价政策

第四节 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八章 农业技术应用补贴与培训政策

第一节 农业技术应用补贴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良种补贴

第三节 农机补贴

第四节 测土配方施肥补贴

第五节 农民科技培训I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九章 农民收入政策

第一节 农民收入政策背景

第二节 农民增收政策

第三节 农业补贴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十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

第一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背景

第二节 农民转业培训

第三节 城市吸纳与管理农民工政策

第四节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第五节 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十一章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政策

第一节 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十二章 农村人口政策

第一节 农村人口政策背景

第二节 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第三节 农村人口质量政策

第四节 其他农村人口政策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十三章 农村扶贫政策

第一节 农村扶贫政策背景

第二节 农村扶贫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农村扶贫政策的执行成效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十四章 农村金融政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政策背景

第二节 1979—2006年的农村金融政策

第三节 2006年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新政

第四节 其他农村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十五章 农村教育政策

第一节 农村教育政策背景

第二节 免费义务教育

第三节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十六章 农村医疗政策

第一节 农村医疗政策背景.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三节 农村医疗机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十七章 农村交通政策

第一节 农村公路政策

第二节 农村客运政策

第三节 农村货运政策

第四节 农村交通工具政策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十八章 农村水利政策

第一节 农村水利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小型农田水利政策

第三节 农业水资源价格政策

第四节 农村饮水安全政策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十九章 农村电力政策

第一节 农村电力政策体系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扩大农电覆盖范围政策

第三节 农村用电价格政策

第四节 地方电力项目政策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二十章 农村文化事业政策

第一节 农村文化事业政策背景

第二节 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政策

第三节 农村信息化工程

第四节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第五节 乡镇综合文化站

第六节 “农家书屋”与村镇图书室

第七节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二十一章 农村新能源政策

第一节 农村新能源政策背景

第二节 农村生物质能源政策

第三节 农村太阳能政策

第四节 农村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第二十二章 农村民政政策

第一节 农村民政政策的背景

第二节 烈军属政策

第三节 农村五保制度

第四节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节 农村养老制度

第六节 殡葬政策

参考文献

拓展读物

附录:我国农村政策部分文件索引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农村发展》,农业出版社,2009-10-1

内容简介

编者们从论坛提交的论文中精选出20篇,连同论坛的有关文献资料一起结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这些论文多是第一次发表,代表了作者对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最新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目录

前言

致辞·讲话

在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新形势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对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

强化农业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振兴农业科教发展现代农业

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题的有效途径

科学分析和把握金融危机对“三农”的深层次影响

综述·访谈

2009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当前农村经济走势和2010年对策选择

一、主要农产品生产、贸易与产业发展

“人世”后的农产品贸易和粮食安全

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几点思考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引领行业抵御金融海啸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转轨时期的劳动力流动

关于返乡农民工与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对策

千方百计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这件关系民生

关系全局的大事

三、农村消费与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与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研究

关于启动农村市场和扩大农民消费的若干思考

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与农村改革

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几个问题

农地承包权流转与市场发展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模式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问题和政策思路

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五、统筹城乡发展与改善农村民生

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农村教育形势和政策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与后义务教育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支撑条件研究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其制度障碍

吕滨,《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0-1

内容简介

《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是一本提供给返乡农民工阅读的创业指导手册。返乡农民工通过这个指南可以快速了解创业时所需要的创业知识、创业技巧、创业行业、创业法规、创业政策等,最终帮助返乡农民工更

顺利地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指南》力求贴近返乡农民工朋友的心理和创业实际,让他们读起来感觉轻松、亲切,有所收益,使之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尤其是农民就业困难加剧、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会对农民就业增收带来不利影响。为了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我们感到,亟需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成功事例和创业指导,并对国家出台的鼓励返乡农民工的优惠政策进行解释和具体操作指导,给予有见识、有技术、有资金的返乡农民工以启迪、引领作用。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创业知识——你知道什么是创业吗

第一节 创业的范畴

一、创业就是创办企业或进行规模化的非企业形式的生产经营

二、创业是企业周期的初始阶段

第二节 创业的要素

一、创业者

二、其他它创业要素

第三节 创业的实践

一、从打工到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者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须做好准备

第二章 创业的技巧——你会创业吗

第一节 创业谋划的技巧

一、创业要考虑的十大问题

二、将创业谋划变成计划书

第二节 创业起步的技巧

一、钱从哪里来

二、创业从哪里起步

第三节 创业管理的技巧

一、对内——如何招聘员工

二、对外——如何赢得客户

第三章 创业行业——你选择什么创业

第一节 产业是行业之母

一、三次产业的划分

二、产业的创业特征

第二节 创业的行业选择

一、你适合什么行业创业

二、熟悉将要创业的行业

第三节 确定创业行业的一个项目

一、选择国家政策鼓励的项目

二、选择自己能力所及的项目

第四章 创业法律——你创业中要适应和学会约束

第一节 创业中必走的法规程序

一、行政登记程序

二、行政许可程序

第二节 创业中要尽的法律和道德义务

一、依法纳税

二、讲究信用

第三节 创业中学会法律保护

一、保险

二、保护

第五章 创业政策——你可以借助的创业助推器

第一节 扶持政策可以降低你创业的门槛

一、创业扶持政策的主要依据

二、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

第二节 服务政策可助你进入创业绿色通道

一、政府部门的创业服务项目

二、市场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项目

第三节 创业政策的利用

一、创业阶段对政策的利用

二、正确认识创业政策利用

后记

邓鸿勋,陆百甫 著,《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5-1

内容简介

收入本书的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2004年以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特点,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国走出二元结构这个关系经济社会结构、体制、发展战略全局和基本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结合实践的进展,抓住在工业化发展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个关键,进行了《走出二元结构: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和《走出二元结构: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城镇化》两项重要课题研究。对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特征作出最新透视,指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扩大的问题,城乡发展中制度框架内的农村和农民权利缺失,一些地区在对待外来民工问题上,产生了新“二元结构”现象。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势做出判断,明确今后的战略目标、制度创新思路和推进农民进城就业权益保障与市民化的政策。分析二元结构转换中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总体发展战略、分类指导的内涵,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目标、重点、服务体系和相关政策。二是坚持战略研究与政策、制度性研究结合,有很强的实践性。国家和地方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农村工作或宏观经济研究的领导与实际工作者携手,在进行重大课题研究的同时,调查研究了粮食安全、农业合作立法、职业教育与培训、乡镇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等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对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连续深入实地调查,或是结合在一个地区长时间挂职的实践,既发现问题,多有创见,又有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不少报告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对领导决策和政策制定起了有益的作用。

目录

前言

在第六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在第六届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建设新农村

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创业

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工作

把农民工培养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劳动大军

着力抓好农村劳务开发

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哪里去

农民工: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农民工培训是发展劳务经济的战略举措

努力开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局面

促进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为民工潮呼吁破三题

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

关于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若干政策问题的建议

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经济增长与农村发展

建设进城农民工和原有市民和谐发展的城市

农民工是走出二元结构的开拓力量

就业与再就业:面向新世纪的新挑战

促进农民增收要抓“钱进人出”

2 破除二元体制:推进农民进城就业权益保障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会、能力、权利与制度环境

农民进城就业及市民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判断、战略目标和制度创新思路

农民进城务工及市民化的十项制度创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中的农民工深层次问题

农民工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农民工社会管理制度改革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问题

关于公平对待农民工需要解决的十个政策问题

中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化

构建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

完善法治,使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化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打工子弟学校的社会际遇

解决农民工居住与城中村改造问题的途径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造农民工可转化为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

新型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就近转移的现状、经验与趋势

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上海市进城农民工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调研报告

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现状、问题与思考

巴西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 走出二元结构: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城镇化

我国走出二元经济社会之路总报告

一、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的最新透视

二、二元结构转换中,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三、走出二元结构,我国新农村建设总体发展战略

四、城乡统筹,分类指导,制度创新,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走出二元结构,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六、走出二元结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七、走出二元结构,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八、 二元结构转换中,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11大亮点

九、 走出二元结构,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体系

十、 走出二元结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专题报告之一:关于我国建立粮食安全体系问题研究

专题报告之二:关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立法问题

专题报告之三:建立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服务型政府体系

专题报告之四:关于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体系问题

专题报告之五:我国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

乡镇改革:检讨与展望

乡镇改革:攻坚之难

乡村关系:在控制中脱节

4 开发就业、创业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减少农民、增加市民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响水、灌南、盱眙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

沭阳县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做法与经验

农村发展的重点在于发展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和新对策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市民化进程

视农民工为“新昆山人”,新老市民共建美好家园

激励农民自主创业的引导性政策和措施

苏皖边界丰、沛、肖、砀四县抓农村劳力转移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促进贵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研究

发展打工经济,构建城乡统筹的和谐社会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针,全方位转移农村劳动力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好务

不辱时代使命,为边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殚精竭虑

催生小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下大力量发展甘肃劳务经济

统筹城乡就业,发展劳务经济

张善柱,《变农民工返乡潮为创业潮——金融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研

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

金融危机在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 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最为紧缺的青壮年劳动力, 使长期陷入" 空壳化" 的农村重新焕发活力. 但是, 如果返乡农民工继续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 那么必然会重返贫困. 因此, 必须转变思路, 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乡镇企业.

.cn/Periodical_gcllysj201001013.aspx

刘芳,《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10

2009年初, 备受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三农”再次成为关键词。2月2日,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透露,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目前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1]如何安顿这些返乡后的农民工, 如何实现农民工返乡后的积极创业? 这都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

杨群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南都学坛,2008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务工地商务成本的提高和农民工归属感的增强, 许多农民工开始走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成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但是, 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政策、资金、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 各级政府应该为他们返乡创业提供积极的政策、服务环境等支持, 最大限度地调动返乡创业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因素, 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农业部课题组,《农业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3-1

内容简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是加快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长期任务。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正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夯实农业基础。农业基础不牢,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就会失去支撑,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

就难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同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目录

在统筹城乡中夯实农业基础(代序)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问题研究

西北地区粮食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

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对策研究

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联动机制研究

推进农民工创业研究

扩大内需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研究

农垦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区域化管理策略研究

后记

罗剑朝 等 著,《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5-1

内容简介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巨大。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深远。《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在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及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定位。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需求与趋势,重点研究并介绍了返乡农民工的特点、优势、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机会以及国家对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的政策支持,详细介绍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具体程序及工商手续、中小企业创建与经营管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风险规避与权益保障。

目录

第一章 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与分析

第一节 全国就业形势分析

第二节 新形势下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新特点

第三节 当前农民工就业的形势分析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及前景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原则与对策

第四节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需求与趋势

第一节 人才与农村人才的概念、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供给机制及创新

第四章 返乡农民工的特征、优势与就业需求

第一节 返乡农民工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返乡农民工的优势

第三节 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求

第四节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状况调查分析

第五章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机会分析

第一节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成功案例

第六章 国家对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政策支持——农民工就业与创业政策解读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解读

第二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2号)解读

第三节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解读

第四节 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建住房[2007]276号)解读

第五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2号)解读

第六节 《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解读

第七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

[2009]1号)解读

第八节 《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办发[2008]111号)解读

第九节 《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发[2009]4号)解读

第十节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中央财政拟投资420亿,五大举措促就业

第七章 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具体程序和工商手续

第一节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准备

第二节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设计和决策过程

第三节 创业的组织管理和工商手续

第八章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风险规避和权益保护

第一节 创业风险的概念、类型与成因

第二节 就业与创业风险的防范、控制与化解

第三节 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创业的权益保障

附件A 《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附件B 《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

附件C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附件D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附件E 《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附件F 《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附件G 《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

附件H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与分析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乡及乡以内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就业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

分别为37.6%、32.7%和29.7%。按输入地区分,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1%,中部占13.2%,西部占15.4%。在本地就业的8510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到农民工的转变对经济增长贡献为21.4%,如果再加上作为劳动投入的贡献,2001—2005年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了21.81%、21.85%、21.89%、21.91%和21.94%,基本接近22.0%。

第一节 全国就业形势分析

2008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08年1—10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10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5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9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129%。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就业局势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其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有一部分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造成部分人员失业。所以目前的就业形势还是严峻的,而且这种影响还在进一步发展。

一、2009年全国就业情况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2009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较难有根本性的转变;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处于放长假等隐性失业状态的职工,有可能会有一部分转为公开失业,2009年失业率会有所增长;回流的农民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2009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如下:

从供给来看,新增非农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二是失业人员。2009年各级、各类学校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人数近1800万,其中绝大多数人需要进入非农领域就业;按目前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830万。按照目前5.3%的调查失业率推算,则失业人数将达1600多万。新增非农就业需求总量合计2600万-3400万人。即使假定约700万农村劳动力不向城镇转移就业,也有2000万~2700万城镇劳动力供给。

从需求看,按目前GDP 每增加1个百分点,社会新增就业0.107个百分点(或85万人左右)估算,假设2009年GDP 增长7%~9%,则带动新增就业800万~1000万人。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200万-1900万人。失业率将可能攀升到6.3%。

二、当前就业形势的特点

我国目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供给量的迅猛增长,正成为当前就业工作中的最大“心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增扩之后,近期我国新成长劳动力的供给将升至峰值,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预计2009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2400万人。

与迅猛增长的供给量相比,就业岗位的增加却显得“步履沉重”。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5年中,由于经济的增长,平均每年增加1370万个工作岗位,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权威人士估计,按2009年经济增长保持7%计算,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

供求的巨大缺口远不是唯一的挑战。专家指出,从劳动力结构上看,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却人才短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规模庞大的农民就业“大军”更对就业工作构成了考验。数字显示,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

1.5亿人,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城市“进军”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让人不能乐观的还有失业率。2009年一季度和2008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尽管

这一数字尚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解读这一数字可以发现,一方面它相对于以往3%左右的数字已经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它尚未包括与原单位“藕断丝连”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及数目庞大的农民工,实际的失业数字应高于现有的统计。

三、对2009年就业趋势的预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估计,2010年我国GDP 的增长速度可能达到8%左右,低于2008年的水平。另外,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口下降。一般来说,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预计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有560万人左右,估计到2010年底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对于2010年的失业率,《社会蓝皮书》称,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10年的调查失业率有可能超过9.4%,将是官方维系的登记失业率的两倍。

趋势一:公务员走热,求稳成首选。2009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不少大学生顾不得职业兴趣,以稳定为首要的择业原则。

趋势二:生育高峰带动教师职业走俏。另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白领选择充电培训,也使教育行业迎来发展高峰。

趋势三:随着国务院4万亿元经济计划的出台,很多国有重点企业在今后几年对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趋势四:快速消费品及零售行业需求看涨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趋势五:研发人才依然“吃香”。特别是对高级IT 研发和医药生物类研发人才,企业需求依然强烈。

趋势六:高职生就业率较为稳定。由于高职生就业观比较实际,且对于汽车、电子和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经过短期适应就可以上手,实际操作能力强。

四、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 婴儿潮“80后”

婴儿潮伴随着学科结构和大学教育扩招的问题使得近些年来大学生失业率在几年内居高不下,将持续到2012年,其从2002年开始的叠加效应将直接导致大学生求职困难。

1980~1990年是婴儿潮的第二代“独生子女”降生时期,波峰出现在1986年,1990年后基本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而且“80后”一代上大学的时期正好赶上教育改革,扩招人数每年以超越GDP 5个百分点的水平递增,直接导致“80后”供大于求;此外,由于大学教育在1996年以后从中央计划下放到各大学本身,也将大学的基调从“精英教育”转变为“普及教育”,扩招比例年年超过GDP 增长率和就业岗位增长率,而大学不考虑就业情况,为了吸收优秀生源,也蜂拥加大开办“热门专业”,导致毕业生专业结构和就业需要的专业结构差异很大。

2.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带来了大量就业问题,失地农民直接和城镇原有劳动力进行竞争。当然城乡一体化带给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主要是针对较低文化层次(大专以下)的劳动力,但是由于现在大学生的工作难找,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和他们学历不相称的就业领域。宏观上农民进城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整个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3.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的政策从“劳动密集型”转为“知识创新型”,劳动工具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直接使一部分低效率的劳动岗位消失,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力供求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后,产业结构就业数据显示不同行业的供求关系差异非常大,机械制造类岗位严重缺失,文、史、哲类岗位严重饱和。

五、中国政府已采取的政策和举措

针对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中国政府已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和举措。中国政府除了在财政、货币等方面加大投入、扩大内需外,在就业方面出台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措施,调整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通过保企业来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1. 稳定就业岗位的措施

稳定就业岗位的措施主要是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灵活性和劳动关系调整的灵活性,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减少裁员。

(1)在2009年之内,可以阶段性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费率,减轻困难企业缴费负担和参保人员费用负担。

„„

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3-1

内容简介

当前中国的农民工问题是个大问题。现代化过程最基本最主要的人口变动矢量就是农民进城变成工人。农民工则是这一变动的中间形态或过渡形态。他们进到城里从事非农的工作却还未改变农民的身份,未被城市所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是矛盾的复合体,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数以千万计的大规模的农民工现象无疑是中国特色。长期以来我们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政策,把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城市有了用工需求,一旦阻碍劳动力流动的行政壁垒被突破,劳动力大转移也就势如潮涌。而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多数农民外出时仍能保留自己的农业生产资料和住宅,不必举家外迁,背井离乡。另一方面,城市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乃至政治整合制度仍未能适应调整,不能将他们及时吸纳为城市居民。农民虽已进城务工,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于是出现了大批农民工。

以农民工这种形态作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人口转移的过渡方式对我们来说有某种必然性。它可能会产生两个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直接回馈乡村。农民工每年带回家的资金成百上千亿,同时他们还带回外部的文化信息和社会关系网络。其对贫困农村的发展促进作用是财政转移支付所不能替代的。二是有利于分散快速城市化所产生的压力。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就业岗位会随产业更替和市场周期而频繁流动、频繁涨落,例如建筑业和一些劳动密集的加工业。另有一些就业岗位本身就是非固定、非正规的,例如某些服务业。农民工适应了这些特点,为城市提供更具弹性的劳动力供给:需求大时可以迅速增加供给,需求急剧下降时又可返乡而不至全部滞留城市成为庞大的城市失业人群。

但是必须看到,大量农民工长期不被城市吸纳整合乃至受到歧视忽略,定会积累很多的矛盾,处理不好也可能造成重大不稳定因素。

刘怀廉同志的这本书是系统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有益尝试。作者广泛收集资料和各方面研究成果,通过历史的、国内外的、跨科学的比较,为农民工问题研究搭起一个较为全面的平台,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去把握探索这一问题。考虑到作者还在中部地区担任地方领导职务就更难能可贵。因为农民工问题决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切入点。这个问题驾驭得好,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可以比较顺利。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心农民工问题。

作者简介

刘怀廉1951年生,河南虞城人,经济学、法学研究生。历任共青团安阳市委书记,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其间曾兼任中共周口市委副书记;驻马店地委委员、组织部长,驻马店地区行政公署常务副专员,信阳市政府市长,现任中共信阳市委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在《求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调研报告110余篇。著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等7部著作。

目录

第一章 农民工问题的由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

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类型及其比较

第二章 党和国家关于农民非农化就业政策的演变和制度创新

一、我国农民工政策及其演变的五个阶段

二、党和国家关于农民非农化就业及农民工政策要点

三、农民工就业的政策障碍和制度创新

第三章 农民工:农民化化的结果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的分化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析

三、农民分化是一场深刻的主会变革

第四章 农民工带来了什么: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一、农民工与城市化

二、农民工与工业化

三、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

第五章 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一、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称谓

二、农民工的类型及其二次分化

三、农民工的特征

第六章 农民工行为分析及“民工荒”现象

一、农民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二、农民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三、农民工行为过程中的运行规律

四、农民进城务工动力不足的原因

五、“民工荒”现象透视

第七章 农民工现象的多角度审视

一、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及其城市化的困境

二、“社群隔离”及其对农民工的心理影响

三、农民工的社会流动

第八章 农民工制度的形成:一个历史的误会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工

二、户籍制度:现行农民工制度的支撑点

三、农民工制度的背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的排斥

四、二元劳动力市场与传统的城市就业和用工制度

五、“单位人”的社会管理体系固化了农民工的农民身份

六、现行农民工制度及其弊端

第九章 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第十章 农民工问题的实质:农民工社会属性的再认识

第十一章 标本兼治: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社会变革的过程 第十二章 他山之石:国外劳动力转移中的农民工问题 结束语 中国农民工的终结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代后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