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打黑除恶 > [中国西北地区] 西北女人的长相特点
 

[中国西北地区] 西北女人的长相特点

发布时间:2019-07-17 15:12:46 影响了: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 73 ºE-123 ºE, 32 ºN-50 ºN

(2)地形上: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3)邻国:有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

2.范围:

(1)地形上:主要地形区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2)政区上: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1.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吐鲁番盆地——天山山间断层陷落而成,盆地中的艾丁湖是

我国陆地上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

(1)内蒙古高原地貌特点:

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

上。高原上开阔坦荡,起伏和缓,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荒漠,巴丹吉林沙

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是较大的沙漠。

(2)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分别位于天山南北两侧,属于南疆和北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四周高山环绕,

塔克拉玛干沙漠居于盆地内部,是我国最大沙漠。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是一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

(1)水分条件自西向东递减-经度地带性明显

我国西北地区由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以此为基础,自东向西植被、农业生产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年平均降水量从东部400 mm左右向西减少到 200 mm、50 mm以下。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地表植被因降水不同而发生变化,自东向西由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再到荒漠。沙漠广布,(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距海洋远近,降水减少——经度地带性

(2)气候成因:

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特别是青藏高原),加上地形闭塞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与同纬度比较:为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水文-河湖:

(1)特点:

河湖稀少,绝大多数是内流河、内流湖。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本区的塔里木河。 (2)主要湖泊:

博斯腾湖、艾丁湖、(罗布泊)。

(1)降水分布及成因:

本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输送到这里,年平均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小的态势,东部在400mm左右,往西减少到200 mm、50 mm以下。新疆的东部和南部塔里木盆地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mm,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受西风影响,大西洋、北冰洋水汽可以进入盆地内部,降水略多一点。如上图:

(2)植被分布成因:

降水的不同表现在植被的变化上,本区植被自东向西大体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依据于湿程度随距海远近而出现变化,将西北地区划分为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基本上以贺兰山为界。

①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基本上是一个海拔在1000~1200 m的高原,高原面上宽广坦荡,少有绵延的山脉。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150~450mm,其中夏季降水占60%以上,冬季长而寒冷,可达5~7个月,气温年较差达35~40℃。除了黄河、西辽河等河流流经本地区注入海洋外,广大高原皆属内流区。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气候条件对牧草的生长很有利,草场广布。

②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荒漠地区,地面主要为石质戈壁或沙丘,只生长极少数的胡

杨、芨芨草、骆驼刺等耐旱植物。牲畜以耐渴的骆驼为主。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造品,不仅供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地表结构具有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的特征,由于位居大陆的腹地,形成了干旱的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00mm以下。由于云量少,光照资源丰富,发育的河流流程短,水量少。本地区自然景观以荒漠草原及荒漠为主,同时在一些山地,自然景观呈现率直变化。为山麓平区和常地的边缘,发育有绿洲。

(2)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100字左右,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任选三项回答。)

农业: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工矿业: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能、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

交通: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变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挤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

旅游: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推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1.面积和人口:

全区面积约占全国30%,人口只占全国4%,属于地广人稀之区。

2.民族:

以汉族为主,占到2/3,内蒙古、宁夏、新疆分别是蒙古

族、回族、维吾尔族的聚居区,新疆北部有哈萨克族居住。

3.农业-重要牧业区和灌溉农业区

(1)农业生产条件:

Ⅰ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运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Ⅱ不利条件: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灌溉,灌溉水源不足。③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2)农业活动特点:

重要的牧业区。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突出(新疆为绿洲农业)。一年一熟,南疆(暖温带)两年三熟。

(3)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防止沙漠化扩大和草场退化,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是本区的主要任务。

①主要畜产品:

三河马、伊犁马、三河牛、骆驼、内蒙古细毛羊、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宁夏滩羊。西北地区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加工产品,不仅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国内其他地区或出口到国外。 ②内蒙古的牧区:

(4)灌溉农业

①灌溉水源: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

②主要分布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本区天然降水少,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但由于夏季气温高,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有“千里黄河富宁夏”之说。

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以东,这里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草场质量较好,优良的畜种有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等。贺兰山以西气候渐趋干旱,草原产草量减少,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③新疆山地牧场:

新疆主要形成山地牧场,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在山麓地带。优良畜种有伊犁马、新疆细毛羊等。

河西走廊:利用祁连山雪水灌溉,是西北重要的粮、棉、瓜果之乡。新疆有大小数千个绿洲,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里夏季高温,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在水源丰富的地区,人们发展种植业,修建灌渠、坎儿井等水利设施。

新疆绿洲地区:

基于特有的光照条件,长绒棉、甜菜和多种瓜果是新疆的特色农产品。绿洲地区,人们集聚形成了城镇,绿洲不仅是交通的支撑点,同时交通也促进了绿洲的发展和繁荣。

③主要农产品:小麦、甜菜、瓜果、棉花、胡麻(内蒙古)。

最著名农产: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

④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⑤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

4.工矿业

(1)工业发展条件:

①农业基础:

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新疆的绿洲地区通过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是我国重要的甜菜产区,新疆是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地。

②交通运输:

陆地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兰新-北疆铁路、南疆铁路。

③资源配置-矿产资源丰富

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天然气储量丰富为代表的能源资源和以稀土和镍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极其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很大,内陆湖泊盛产多种盐类。

著名的矿产地:油田:克拉玛依、玉门、南疆。稀土:白云鄂博。有色金属:镍(金昌)。在东天山又发现了超大型铜矿。新疆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塔中和塔北的石油)气(轮南天然气)资源,是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气源。

水能资源丰富,仅次于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居第三位——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不足。

(3)主要工业中心:

包头——钢铁工业 玉门----石油工业 克拉玛依----石油工业

5.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交通:古代丝绸之路,现代的公路和兰新、包兰铁路干线,南疆铁路。

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来非常落后,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善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大力建设了西北地区的交通通信、水利电力设施,根本改变了该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为该区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金昌——有色金属工业

目前,本区的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发展迅速(下图);通信、广播、电视网络初具规模;蒙中西和新疆火电网初步形成。但总体来说,西北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还远未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计划建设一大批交通通信、水利电力工程,并通过实施“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加快西部资源的开发。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脆弱:

最主要是缺水-沙漠化与风蚀。

保护:

三北防护林,退耕还草,沙漠化,流域内调水。

1)荒漠化成因与表现:

西北大部分地区于旱缺水,植被覆盖率低,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目前,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经营管理粗放,超载放牧和盲目开垦,导致内蒙古草原已严重退化,沙化和沙漠面积不断扩大。从东到西,产草量下降了40%~60%,载畜量随之下降,昔日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已不多见。新疆草场的退化面积和虫、鼠害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6%,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49%,沙漠面积逐年扩大(见下图)。 据统计,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了荒漠化的加剧(见下图)。

①过度樵采。

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的沙蒿作为烧柴。在内蒙古东部库伦旗北部的额勒顺乡,1000多户居民每年需要的薪柴相当于破坏近100平方千米的灌木林。

②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过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③过度开垦。

草原是干旱、半干旱水热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20世纪60、70年代,牧区草原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农垦活动,出现了“垦草一亩,沙化三亩”的现象。

(2)荒漠化危害:

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进而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甚至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就是典型例证。因此,重建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成为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3)荒漠化治理措施:

目前,西北地区的人民正在通过

①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③扎设方格状的沙障。

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消减风力;另一方面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

水量,草方格腐烂后成为有机质增加肥力,这样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沙障固沙成本高、费用大,但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

(4)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技术与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7.9%,并且以每年3436平方千米的速度递增,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我国荒漠化治理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几十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技术模式,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②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和技术,重建西部的生态环境。西北地区的人民在长期与荒漠化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沙、治沙经验。如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滔滔黄河在这里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如图)。为了防御流沙侵袭包兰铁路,科研人员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铁路沿线.

Ⅰ有效遏制沙漠的五项技术

①植物固沙: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经济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为沙区人畜提供燃料和饲料,同时,又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流沙对绿洲、交通线、城镇居民点的侵袭;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的沙漠化危害。 ②工程治沙:治理流沙时,采用柴草、粘土、卵石、网板等材料设置障碍物或铺压遮蔽,借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设置屏障,改变大风方向,输导流沙定向吹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机械地进行干扰控制,以固定阻挡、输导搬运流沙,定向塑造风沙地貌,改变沙地条件,转害为利。

③化学固沙:在流动沙地上通过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壳,隔开气流对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风蚀性能,达到固定流沙的目的。

④旱地节水:水资源匾乏,是制约荒漠化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与开发的主要难题,因此,引进和开发节水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等技术。

⑤退化地开发:

我国在防止荒漠化的同时,适度进行了开发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农牧业开发技术。在农业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绿洲农田改造、沙地衬膜水稻栽培、盐碱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温室栽培与养殖、地膜覆盖栽培和无土栽培等技术;在牧业上,主要有合理轮牧、以草定畜、草场改良和温室养殖技术;农牧综合技术主要有“小生物经济圈”建设,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Ⅱ我国四种治沙推广模式

①赤峰模式(半湿润区模式):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荒漠化土地达7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77%,251万公顷草场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个旗(县)的148个乡镇受沙漠化危害。后采用固沙造林育草技术、沙地衬膜水稻栽培技术和“小生物经济圈”整治技术进行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区域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赤峰模式适用于半湿润区的荒漠地区推广。

②榆林模式(半干旱地区模式):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2.44万平方千米,有6座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已吞没农田、牧场14万公顷。人们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

③临泽模式(干旱地区模式):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两岸,由于过度樵采、

放牧,植被破坏,沙化严重,原来的绿洲向南退缩了近500米。后来,采用以绿洲为中心、自边缘到外围的“阻、固、封”相结合的防护体系,使流沙面积从54.6%减少到9.4%。临泽模式适用于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危害的绿洲地区推广。

④和国模式(极端干旱区模式):和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以绿洲为中心建立防护体系,兴修水利,节水灌溉,并采取固定流动沙丘的办法,治沙效果明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和田模式适用于极端干旱区的荒漠化防治。

建立了以“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沙体系,使年沙尘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70多天减少到现在的20多天,呈现出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景象。榆林模式适用于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

7.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最常见食品

广袤的大西北地区居住着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由于本区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肉、乳制品是人们主要的食品,蒙古民族的手把肉、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手抓面别具特色。

(2)住:向定居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过去牧民一般居住在易于拆卸的毡房、蒙古包中。如今,牧民们在水草条件好的地方建立起定居的牧民新村,建设人工草场,培育优良牧草分区轮流放牧。西北各少数民族人们粗旷豪放,十分好客,能歌善舞。

(3) “定居轮牧”的优点有:

一是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由于有了定居地,可在附近建设许多现代化设施,比如实现打草、挤奶、剪羊毛的机械化,在定居地周围建立畜产品加工厂、商店、学校、医疗站等,蒙古包里有了电灯、电视机,改变了以前落后的生活方式;

二是扭转了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通过建设人工草场,减轻了对天然草场的压力,提高了单位面积草场能放牧牲畜的头数。

(3)简要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主要环境问题有土壤盐碱化和风沙危害。因为该区地处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不合理的灌溉致使土壤盐碱化严重;该区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周围多沙漠,植被覆盖较差,风沙危害严重。

(4)简要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水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注入乌梁素海;大量使用化肥后的灌溉用水注入乌梁素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缺氧,鱼类死亡

5.西部地区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动能资源、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以及农牧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劣势: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风沙大,盐碱重,水土资源分配不均衡;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技术落后,信息较闭塞;生态环境脆弱。

(3)时间: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发展相对落后。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西部。西部大开发于2000年开始启动,国家投巨资建设西部,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西北内陆大陆性特征显著:

①气温: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

②深居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2.新疆的黑白战略:

“黑”—石油

“白”—棉花:光热条件好,绿洲灌溉水源条件好,较适合棉花生长,棉花质量高。 3.国土整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保护水源;防止沙漠化(保护草场,植树种草)

4.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

水源。根本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牧,退耕还林。

6.西部大开发

目的: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基本解决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遏制西部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差距扩大的趋势。

范围: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区(陕、甘、宁、新、青、川、滇、黔、渝、藏、桂、内蒙古上),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71.4%,人口3.67亿。

重点: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开发的根本任务(分析:西部地区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森林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②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分析: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③依托交通、能源、技术等综合条件较好的重点地带和重点城市,发展有资源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分析:如优势矿产-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民族风情与雅丹地貌,等等)。

二.西北重点区域:新疆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1.地貌特征:三山夹两盆

-高山、荒漠和绿洲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睡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这里是一个以维吾尔、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新疆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雄伟的天山山脉横亘在新疆中部,南北两侧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通常把天山北面称北疆,天山南面称南疆。

新疆由于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所以新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盆地内部因蒸发强烈,地表水难以保存,大部分地区成为植被稀少的荒漠,人迹罕至。

2.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新疆有大小数千个绿洲,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里夏季高温,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在水源丰富的绿洲地区,人们修建引水渠、灌渠、坎儿井等水利设施,发展了特色鲜明的灌溉农业。小麦、玉米、高粱等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基于特有的光热条件,棉花、甜菜和多种瓜果成为新疆绿洲的特色农产品。它们以产量丰富、品质优良而闻名全国。发挥这些名优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是新疆绿洲发展特色农业的希望所在。

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烈,有利于瓜果着色。新疆的红色系列——西红柿、石榴、枸杞等(红色农业)特别有名。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所以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和稳定的灌溉水源,使新疆成为我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 坎儿井由直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几部分组成。直井又叫工作井,在开掘和修理时用来出土和通风。暗渠为输水道,使地下水由地下流出地面。暗渠同明渠接头处的蓄水池,为蓄水

用,又可减缓暗渠水流的冲力。

3.新疆的水资源问题与对策

(1)问题:

目前,在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量猛增。现有的引水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对水的需求。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当地普遍关注的问题。

(2)对策:

①应该维护和修建更多的坎儿井灌溉工程;②大力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如跨流域调水、水库等;③运用先进的打井技术,大力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④积极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⑤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增加用水少、经济价值高、产量高的作物的比重;⑥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4.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发展

长期以来,粮食作物是吐鲁番地区主要的农作物。这些作物尽管能够解决人们的温饱,却不能使农民的收入迅速增长。近年来,政府鼓励农民在农作物的种类上做出调整。除了保留一些优势品种外将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大为缩减。而葡萄、蔬菜、瓜果等作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作物,种植总面积已经大大超过粮食作物。针对本地区水资源匮乏等状况,该地区还大力推行了间作套种、立体农业、节水农业等先进农业技术,既合理利用了水土资源,又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然而,新疆的葡萄等水果,要及时销到其他地方去,长途运输是个大问题。

5.潜力巨大的能源开发

新疆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近年的勘探结果表明,新疆预测石油、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陆地总储量的1/3。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主力油、气田的开采已经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很大。随着国家“稳定东部,大力发展西部”的能源战略决策(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的逐步实施,新疆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基地。

7.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工程

(1)西气东输工程及线路:

我国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五大气区,其中四大盆地气区分布在陆地,具体包括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陕甘宁盆地和柴达木盆地。这四大盆地的气区全部分布在我国中西部,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占全国天然气最丰富的地区,累计探明储量达4190亿立方米。 主干线沿途经过的主要城市:新疆轮南、哈密,甘肃玉门与武威、宁夏干塘与中宁、陕西靖边、山西长治、河南郑州、安徽淮南、江苏南京等,最终到达上海市区。

西气东输工程建起点轮南(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的天然气田),通过管道输往能源短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终点上海。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横跨9个省市区。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③有利于改善西部的环境质量。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

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Ⅱ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④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

(2)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作用):

I.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能够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有利于加快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⑤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天然气是比较清洁能源,能够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⑥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天然气的大量输入,能够进一步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能够大大促进东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Ⅲ对国家的综合效益

⑦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然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比东部地区低。将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来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因此,西气东输将会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⑧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战略的实施(实现经生态、经济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

西气东输工程能够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为避免在西气东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破坏沿线生态环境;工程严格规定28米宽的施工区域。工程施工决不允许超出范围,施工中尽量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并在施工结束后恢复自然面貌。工程完成以后,可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