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漫谈戏剧观_漫谈复调戏剧
 

漫谈戏剧观_漫谈复调戏剧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5:53 影响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沉寂多年的话剧界被高行健的三个戏――《绝对信号》、《车站》、《野人》掀起了波澜。这些戏剧,打破了自然时序与时速的规律,淡去了中国话剧与生俱来的鲜明政治色彩与功利性十足的主题,摈弃了中国话剧固有的主题强迫性接受模式,开始了观众根据自身的学识、经历去思考、搜寻对位主题的欣赏历程,回归了话剧艺术的多元审美。
  观众的能力、素养、资质不均衡,而欣赏这类戏剧,凭借的恰恰是自身情感、学识的经验,因此,面对同一个戏,思索、理解时产生巨大差异也是在所难免的。仅以《车站》为例,对于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认为是对个人奋斗的赞美;有认为是揭露不正之风;有认为是对飘忽不定、盲从的国民性的批判;有认为是宣扬信仰危机;也有认为是对十年浩劫的反思。观众根据自身的综合条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里寻求所谓的正确主题。一切被观众从艺术范畴里认定出来的主题,都是合理的,无所谓是非对错。观众可以摈弃作者的原主题,也可以扩充原主题,甚至背离原主题,因人而异。一出戏就会被分析、理解出多个主题,即所谓戏剧主题的多义性。这种戏剧主题的多义性,被其首创者高行健命名为――复调。
  关于戏剧的复调艺术,高行健解释说:“几条不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复调”,“比较完全的复调戏剧,就是说一个剧中有两个以上的主题。”林荫宇补充说,“两组互无关联,各具独立意义和独立价值的戏同时进行,这种同步、重叠形成了复调。”
  看一个戏是不是复调戏剧,只要看它是否包含两个以上主题,有多个主题,主题具有多义性,就是复调戏剧。“复调”一词,是从音乐学借用来的,可能有些读者不太熟悉,但对于主题多义性的艺术,我们并不陌生。比如抽象画,主题也不明确,一条曲线可以理解为水纹;可以理解为山脊轮廓;可以理解为人生道路的曲折……可谓是随心所欲。
  还有一种艺术形式,与复调戏剧更为接近,同样凭借的是文本,那就是稍先于复调戏剧在“xx”中诞生的朦胧诗。如果从文本意义上来说,朦胧诗主题多义的审美趣味,是最先震撼中国读者的。这种震撼力来源于新的审美形式对传统审美发出了挑战,在于读者对主题多义作品的陌生,产生好奇。
  朦胧诗的多义性主题在“xx”后延伸,而此时,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西方的文艺思潮大量涌进,与朦胧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具有多义性主题的抽象画,也在大陆文艺界落地。两个具有相同特性的艺术门类,作为新鲜事物在包容性极强的特定时间存在,颠覆了该门类艺术传统的审美习惯,必然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它艺术门类的创作和审美方式。因此,紧接着波及到戏剧界,主题多义性的戏剧――即复调戏剧的应时而生,也就不难理解。
  复调戏剧的首创者高行健,除剧作家外还有别的艺术身份存在,如诗人和画家等。其诗歌、绘画,笔者无缘目睹,但关于其绘画风格有所耳闻,即抽象。另外,作为诗人,身处朦胧诗大潮之中,即便不是朦胧诗的写作者,多少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作为三种身份的兼容体,从朦胧诗和抽象画里借鉴主题多义性来改进戏剧,也就合理存在了。作为诗人与画家(抽象画或类抽象画),对于艺术主题的多义性,高行健并不陌生,为什么在戏剧主题多义性上,却要选择一个戏剧里陌生的词汇来命名?复调戏剧不同于朦胧诗、抽象画的主题多义性,这就牵涉到复调戏剧的作用及存在的意义。
  “重复前人同重复自己同样乏味”。高行健选择朦胧诗、抽象画中出现的主题多义性来改进戏剧时,有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朦胧诗、抽象画不见得构成复调。尽管它们从中能分析出多个主题,但创作主体进行创作时,只是将主题模糊化,隐秘化,并非客观存在多主题,只是读者(观众)欣赏时的主观理解与猜测,而不像复调戏剧的作者在创作时已有几个清晰的主题交织,甚至在表象上已呈现“互无关联,各具独立意义和独立价值的戏”。关键在于创作主体创作的出发点,是否是有意给予作品更多的承载力,扩充作品的内涵,传达更多感受。
  复调戏剧,其价值正在于它的多主题,主题的不明确性,以及多视角带来的多元审美,同时也加大了一出戏剧的承载能力。主题的不明确性,摈弃了原有戏剧浅层的唯一主题,迫使观众欣赏戏剧时,回归到脑力劳动的层面上,改被动接受为主动思索、寻探,即回归艺术审美特性。多主题的存在,无形中加大了作品的内涵及张力,一出戏剧的承载量随之增加,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关心、爱好、学识等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观众进剧场,不是去接受教育,剧作家的思想水平,也不见得高于观众,戏剧创作者与戏剧欣赏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戏剧演出的目的不在传道、布施,而是观、演双方间的交流,单主题的戏剧有时难以满足全场观众因人而异的审美。
  戏剧大都还是由事件(戏剧情节)构成,而事件是立体的,可多元审视的,我们通过事件去表现人物观察人物时,不是看见什么一句句地记录下来,而是以动态的眼光通过可视的去关心非可视的,通过表象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外部行动与内心活动,原本是二元对立而存在的,但长期以来的戏剧忽略了内心世界的存在。外部行动与内心活动间不一定和谐统一,通常的错位、异化都源自两种不同的选择取向,同一人物内外部的两种不同取向和立体状存在,这决定着创作主体需要多元的审美视角。
  责任编辑:易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