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关于新闻采访报道基本要求的探讨|采访基本要求
 

关于新闻采访报道基本要求的探讨|采访基本要求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7:15 影响了:

  摘要:要干好社会上三百六十行中的任何一行,都必须遵循该行的基本要求,包括新闻采访在内的新闻工作也概莫能外。本文先从新闻工作的性质与实践需要出发,分析研究了新闻采访报道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并对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采访;新闻报道;新闻思想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129-02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这首先指出了新闻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其次,指出了这个“事实”必须是“新近发生的”,表明了新闻内容的时新性,最后它提出了“报道”这一行为。记者报道某个事实,总是有其动机,包含着他对事实的判断与理解。
  一、关于真实性
  真实性也叫准确性,即指新闻报道要真实反映事物的原来面貌。从根本上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有了事实,才有新闻。新闻一定要准确真实,要反映事物的真实的本来的面目,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所系,是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也是新闻学的基本常识。每个人都有获取新闻的需要,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与人的生存及生活环境的改善,与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新闻报道若不是真实的信息,则就会偏离人的新闻需要,虚假信息甚至于可能会贻害社会和人类。因此,新闻传播从一开始就以传播真实的事实信息为特征。不清楚这些道理,就不能当记者。
  (一)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实际工作中,若是掌握了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并能用它们对事实的真伪程度严格进行把关,那么,新闻失实现象便可大幅度地得以减少。这些具体要求有: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必须真实;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新闻报道要讲究分寸,留有余地多侧面、多层次,保重点,讲全面的考察事物。
  (二)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新闻报道失实既有客观上的原因,更有主观上的原因,具体有:初步接触,不明要求;作风浮夸,粗枝大叶;知识不足,真假难辨;道听途说,不经核实;追求生动,合理想像;急功好利,“混淆事实”;移花接木,牵强附会;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新闻失实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大敌。大敌不除,报纸、广播、电视无信誉,新闻界无宁日。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对此应当警钟长鸣,同新闻失实现象作坚持不懈的斗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虽然对新闻失实现象制定了一系列防范和处置措施,如一经发现失实,或登报批评,或收回稿费及取消半年乃至一年用稿权等等。但是,这总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至现在,“妙笔生花是记者的诀窍”、“无假不成文”、“坚持真实性是课堂语言”等论调还颇有市场,这是很值得深思的。若要杜绝新闻失实,下述两点是根本大计:一是加强每个新闻工作者对党的新闻事业性质的认识和新闻失实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迅速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提高同新闻失实现象作斗争的自觉性;二是尽快制订一部新闻法,对真实性原则用法律形式给予保证,从而在法律的威慑下,在较大的力度上堵塞新闻失实的缺口。
  二、关于思想性
  思想性,即指新闻报道的思想观点或政治倾向。在中国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即指政党的新闻事业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新闻报道不能单纯就事论事、言不及义,有的报道需要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党的方针政策,来回答实际工作生活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以此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究竟怎样使新闻报道较好地体现思想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坚持思想性问题的关键。这是因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而流通的”(马克思语)。即报纸是办给人看的,读者是办报人和报纸的“买主”,报纸只有当读者买了、看了才能发挥作用。
  (一)传播信息是思想性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
  新闻工作者应当努力找到思想性与受众心理需要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找到了,思想性或指导性实现的客观条件就具备了,道路也就畅通了。
  现代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是重要的资源,而报纸等传播媒介则是传送这一资源的重要渠道。处于信息时代的广大受众,渴望及时得到这些信息资源,并渴望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信息所蕴含的意义。因此,新闻工作者只要注重传播信息,思想性、指导性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就具备了;也只有注重传播信息,吸引受众看报、听广播和看电视,思想性、指导性的实现才有可能。
  (二)抓准问题是思想性强的关键
  一般说来,广大编辑和受众衡量一篇新闻的质量高低,往往不是先看其写作技巧如何,而是先“掂分量”,即看新闻是否提出和解答了当前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问题。记者精心选择某个事实,提出某个切中时弊的问题,受众感到正中下怀,毫无疑问,这篇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必然强。因此,如何抓准问题,或如有些老记者所讲的“点子”出得好、敲得准,是思想性、指导性强的关键。那么,在具体采访中,记者应该抓些什么问题呢?具体有:抓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增强可读性是思想性强的业务手段
  新闻媒介在反映领导机关、业务部门的指示等时,毫无例外地应当按照新闻工作的规律办事,通过新闻这个特有的手段给受众以思想上的指导。
  为了不使受众产生反感,消除排斥力,业务手段处理上的核心问题是使思想性与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有机统一。可读性与思想性不是冤家对头,而恰恰是相辅相成的“兄弟”。可以讲,思想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是新闻报道的规律和业务手段,也是宣传的一个艺术。记者要尊重受众,相信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让受众自己去想,自己去得出结论;他自己下了结论或悟出道理,自然就会心悦诚服。思想性、指导性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新闻报道,用新的信息和知识,去满足受众的求新欲和求知欲,进而矫正原来的错误认识或是畸形歪曲的言行。同时要增强趣味,寓教于乐。将思想性、指导性寓在趣味性之中,新闻报道则会备受欢迎,思想性、指导性也一定会较好地得以体现。
  三、关于时间性
  时间性,即指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力求迅速及时地把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报道出去,最大程度地缩减新闻事实发生与报道出去这两者之间的时间距离,这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是新闻存活及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新闻姓“新”,是“易碎品”,是高度易腐的商品,报道慢了,就贬值,就成了雨后送伞。新闻的时间性有时也会涉及、影响政治工作与对敌斗争的主动。因此,从我们的角度看,时间性决不仅仅是时间上快点、慢点的问题,有时还应从政治角度严肃看待。
  西方新闻学一般认为,决定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是新闻时效。在他们看来,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最早刊出最后消息是任何报馆所奉行不悖的原则,“昨日”两字更是视为死敌。为了抢到新闻,抢到独家新闻,他们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与同行大打出手。这种做法固然不足取,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这种争分夺秒抢新闻的观念与作风。无论怎么说,西方记者从过去注重“抢今日”到如今的“争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无可非议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记者时间观念较差,许多新闻不新,用“最近”、“不久前”、“前些日子”、“日前”等弹性很大的字眼作新闻时间根据的新闻,可谓比比皆是,报道十天半月前的事情不算旧闻,半年一年前的事情换上“最近”等字眼予以报道也不足为怪。本来我们的报纸对于中国的消息以及中国周围的消息,尽可能采用新华社的稿件。但是,我们编辑工作的原则是等消息而不是等通讯社。你们的消息来迟了,我们只好采用西方通讯社的消息了。
  认真分析一下新闻报道迟缓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有关记者编辑的观念陈旧,作风素质较差,“大锅饭”吃惯了,以致凡事笃悠悠、慢三拍;二是新闻机构的管理体制不太合理,审稿制度繁琐;三是通讯、交通设备更新慢,不少记者的装备尚不完善,与时代发展脱节,大城市以外的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不少新闻单位的印刷设备还较落后;四是发行渠道的单一,长期以来“邮发合一”的发行制度,发行层次多,辗转费时。
  当然,我们也可以欣喜地看到,近些年来,在各行各业争速度、抢时间进行经济建设的影响下,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时间观念也在急剧发生变化,他们已强烈地意识时效性是现今社会人们愈来愈重视的问题,并纷纷起来同新闻报道的迟缓现象作斗争。
  坚持新闻报道的时间性是一个带综合性指标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物质基础尚比较薄弱,要克服新闻的迟缓现象,保证新闻的时效再上一个新台阶应当抓紧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强化。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就是富民政策的桥梁,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新时期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新闻事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其次,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作为记者,要尽快改变过去那种习惯在“低速公路”上行走的工作精神状态,必须闻风而动、争分夺秒地采写新闻稿件;作为编辑,要“热件热处理”,不能慢条斯理;作为新闻单位的各方面管理人员,要采取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将有价值的最新事实传播、发送到受众那里,尽可能使报道成为“冒热气的新闻”。第三,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新闻单位的人员设置、分工和工作范围、程序等现状,应当迅速改变。原则是应适应新闻工作的规律和根据新闻报道的需要,适当的分工是可以的,也是需要的,但过细、过死,人为的画地为牢、囿于一隅,无疑是一种作茧自缚。第四,先简后详地搞连续报道。对于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可以先发简讯在做深入报道。第五,要简化审稿制度。第六,尽可能更新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第七,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行制度也应该有所改变。
  总之,只要各有关方面一起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相信我国的新闻时效会不断地跨上新台阶。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物质基础的日益雄厚,赶上甚至超出西方的新闻时效,也是指日可待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