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隔靴搔痒_半价票隔靴搔痒等
 

隔靴搔痒_半价票隔靴搔痒等

发布时间:2018-12-26 04:35:35 影响了:

  本以为电影票实行半价,影院就会像今年三伏的天一样大火特火了。实则,一个多月下来,影院上座率还是让人心凉。事情原本很简单,实行周二电影票半价是隔靴搔痒,不解决根本问题。
  电影票实行半价原本是为了把观众拉回影院,但是这件事一开始就没有替观众考虑。之所以选在周二实行半价,是因为这个日子被影院戏称“黑色星期二”,意思是周二是一个观众盲点。明知观众不愿意周二上影院,还选择在周二实行半价,就有做秀的嫌疑了。有个网友说的好,“周二大家都在上班,哪有时间去?”
  就是从影院角度考虑,在周二实行电影票半价也没有改变“黑色星期二”的尴尬状况,反而拉了平时票价。道理很简单,没时间看电影的人,你周二实行半价与他们无关。铁杆的影迷会实惠一些,他们会改到周二去影院。比如原来有100个人要在周末看电影。周二半价日出现后,其中70人改了主意,他们选择周二看半价电影。这是个左手倒右手的问题,平均票价自然也就给拉了下来。
  除了降价日子选的不对头之外,更要命的是中国电影票价基数太高,就是全面实行半价也是隔靴搔痒,不解决实质问题。现在的电影票价一般都在20元以上,国外大片则在50元以上。而德国人在黄金时段看电影,只需花费7欧元至9欧元;在美国,有大量镍币电影院,大批低收入者花一两个美元就能看场电影,豪华影院也就5美元一张票。测算下来,国外的电影票价一般是其月收入的千分之一左右,而国内的电影票价却变成了月收入的五十几分之一左右。面对这个价格,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掂量一下腰包,有其心无其力。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高票价让观众在电影院门口望而却步。观众群固定在一个小范围里,几乎所有的影院经理都认为:只能用高票价捆绑那些忠实的影迷,否则根本无法赢利。于是乎,影院的门槛越来越高,徘徊在外的观众永远不会踏进来,而走进来的人忍痛挨宰,满肚子的怨言。于是乎,观众越来越少。学影视专业的,三年都进不了一次影院。对于普通人来说,五年十载不光顾影院也正常,在家里看看免费电视就知足了。实在不过瘾,买5元一张的盗版大片也很方便。
  看来,把电影票价降到一般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位才是关键。记得前几年,成都影院为了激活电影市场、让观众重新回归影院,把中外影片的票价一律降价为5元。一时间,成都大大小小的影院场场爆满,以致人们见面道一句“看电影了吗”几乎代替了几十年的传统问候“您吃了吗”。后来,“5元风波”也刮到了新疆、湖北等地。我当时还狂喜,中国电影又该红火了。可是好景不长,就在各地方院线也纷纷效仿的时候,一些电影制作公司、影片发行公司联名对此事发起了抵制,使得存活时间不长的“5元革命”早早的夭折了。
  “5元风波”至少说明咱大众还是深爱着电影的,电影票价既然开始跳价了,干脆狠心降到观众满意的价位。今年又是中国电影诞生百年的好日子,借着东风给咱老百姓再次打造一场视觉盛宴,该有多好。
  binzhen2005@yahoo.com.cn
  
  明星,谁动了你的奶酪?  赵文哲
  
  娱乐产业甚嚣尘上的今天,明星经济已经成为一块庞大而诱人的奶酪。明星,虽然是这块奶酪的直接生产者,却不是惟一享用者。它的间接生产者经纪公司,决不许他人轻易拿走属于自己的那块奶酪。“星女郎”黄圣衣与周星驰星辉公司的“星战”,不过是明星与经纪公司“斗争史”上的一页罢了。关于奶酪的争夺战,这不是第一例,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例。言承旭曾声泪俱下地怒斥经纪人是吸血鬼,蔡依林曾哭诉经纪公司瞒报唱片销量、重复扣佣金,而有媒体曝料说天娱公司逼超级女声签下的简直就是“卖身契”,如果违约要付巨额违约金。
  明星和经纪人,本是唇齿相依、互惠互利的联合体。他们的关系应该像蜜糖夫妻一样。经纪公司替明星接洽、谋划演艺前程,明星将自己挣来的钱按合约比例交给公司。至于合约规定交多少,那是双方私下讨价还价的结果。表面上看,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这种因利益而结成的同盟埋藏着很多隐患。当明星还是新人的时候,签约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经纪公司的手中。就像是小业主和房产开发商签购房合同,四处圈套,暗涌丛生,摆明了就是霸王条款。不签,进不了圈成不了星;签,就像是“卖身契”一样没有自由。但是新人往往抵挡不住成为明星的诱惑,不顾一切和经纪人签了约。“儿大不由娘,羽丰自然飞”,新人大红大紫成为明星后,回首“卖身契”一样的合约,顿觉不平等起来,一番奶酪之争在所难免。
  有人比喻明星和经纪公司是猫和老虎的关系。经纪公司是猫,可以出招炒作明星,帮助明星接洽工作,争取利益而明星,则是慢慢长大的老虎,长大后便对经纪公司的工作安排、利益分成有意见。但是老虎比起自己的师傅猫来,始终缺一招:那就是老虎不会爬树。而经纪公司也有绝招――白纸黑字的合约。要想不被合约束缚,那就付巨额违约金吧。可是面对本来就不平等不诚信的合约,又何以给明星套上违约者不诚信的紧箍咒呢? 但是,合约之下,官司之上,明星往往低头。
  于是,为了避免纷争,肥水不流外人田,明星启用亲人做经纪人。赵薇用嫂子理财兼管家,那英有亲姐姐打理歌唱事业,李亚鹏有亲哥哥当发言人,范晓萱、李玟、范冰冰干脆让老爸老妈亲自上阵。更有甚者,日久生情两手牵,组成婚姻共同体。钟镇涛和范姜,张延和张锦程,郑钧和妻子这些夫妻档,将爱情、事业、金钱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谁动谁的奶酪?大部分只属于家庭私事了。
  但是家庭作坊式的“裙带经纪”,并不适应娱乐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经纪公司永远是经纪行业的主力军。奶酪如何分配,仍然是明星和经纪人恩怨情仇、矛盾不断的导火索。当然互惠互利的成功者不在少数,但重利之下,必有盘剥。所以奉劝那些即将进入娱乐圈的超女们,一定要把好签约关。眼光要长远,找一家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而不是答应一家给钱最多的公司。就像找对象―样,不一定要找长得最好看的,但一定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然后,不要把心思放在如何分奶酪上,而是设法和经纪公司一起把奶酪做大。
  alshal998@126.com
  
  “跑龙套的”不是人?  喻秋霞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我不太赞同,感觉有点宿命论的色彩。生活中许多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天命如此,而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就如最近娱乐圈闹得沸沸扬扬的群众演员溺水身亡事件一样。香港导演王晶带剧组来上海拍摄电视剧《浴火凤凰》,因剧情需要请来群众演员陈允忻扮演水中浮尸,由于事前缺乏安全措施,出事又错过及时抢救时机,最后陈允忻被水卷 走,一去不还,妻儿听到噩耗后抱头痛哭。在善后事情处理上,剧组因拒绝道歉与家属纠纷不断。
  陈先生溺水事件让我将目光投向这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特殊群体――群众演员。剧组处理事故的态度又引发我一丝苦涩的思考:群众演员命比纸薄吗?他们保障了明星们的安全,谁来保障他们的安全呢?任何一部影视剧都需要群众演员,没有明星可以用故事情节吸引观众,但是如果没有群众演员,就如一座空荡荡的房子缺少人气,显得些许落寞。明星是花,群众演员是绿叶,红花还得绿叶点缀。群众演员使一部戏更加出彩生动,然而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在影视圈里他们是没有身份、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每次参演拿着50至300元不等的低微劳务费,时常从事危险性极高的工作,甚至大多数情况下工作没有合同保障,权益也时常受到唯利是图的中介公司的盘剥和侵犯。不论你承认与否,他们的境遇和明星相比,就是冰火两重天,一个是命比金贵,一个是命比纸薄。
  为什么他们的生命如此被人漠视?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消费者协会的保护和维护群众演员合法权益的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没有什么规章制度来约束影视剧组和群众演员的关系。制度上的漏洞使得心怀鬼胎的人趁虚而入,群众演员遭遇被骗xx的情况也没有一个诉求的渠道,没有人来为他们维权,主持公道。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人在作祟。我们常说劳动只是分工不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现实并不如此,生活中“狗眼看人低”的现象并不鲜见。影视圈内很多人并不把群众演员当作一种职业对待,而是作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道具使用,对群众演员采取“打发”的态度,更谈不上最起码的尊重。正因为这样,群众演员的合法权益才会屡屡被人忽视和侵犯。为了节约成本,应该请专业替身演员的剧组可能草率行事,请了一般群众演员;本应购买人身保险的危险演出也带着侥幸心理蒙混过关,无事则免,出事则用“钱”打发。所以近年来,拍戏过程中触电身亡、车撞死人、跳楼失误、溺水失踪等意外事件常有发生,群众演员(包括替身演员)首当其冲,成了高危人群。
  周星驰在电影《喜剧之王》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跑龙套的难道就不是人吗?”说出了群众演员遭遇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如今演艺圈里不少明星大腕当年也是跑龙套出身的,比如周润发、周星驰、刘德华等。所以,我们不应该鄙视群众演员,他们是默默奉献的幕后演员,他们的生命和尊严也应该受到尊重和珍视。陈允忻溺水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人们态度不能够端正,恐怕类似的人生悲剧还会不断上演。难道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szyqx@tom.COm
  
  新闻没事了?  王国平
  
  话说有位老太太在闹市区的人行道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头昏目眩了好一阵子。待睁开双眼,“啊”的一声,立即又晕了过去――原来四五个黑乎乎的摄像机镜头正齐刷刷地“瞄准”她。
  这是一个在新闻界很流行的段子。夸张的成分肯定有,但形象地反映了当前新闻界一种典型“趣味”,那就是有些新闻已经不像新闻了。新闻是什么?西方人总是“不安分”,对新闻的定义多姿多彩:“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就是女人、金钱和犯罪”,“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这些定义或花哨或刁钻,还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甚至有些低级趣味,但抽离出“腐朽”成分,发现其基本理念还在,那就是新闻不仅要说事,而且要说值得一说的事。
  但是现在的电视、报纸就经常充斥着这样一些不说事的“新闻”。一位专家对此有一个类比,他说现在的一些新闻说的事就是阿猫打了阿狗,阿狗哭了,无关紧要,索然无味,而且还习惯成自然,结尾还要进行一番离谱的总结。
  这样的例子一箩筐,例如有一则新闻说某地铁口卖报纸的小伙子长得又年轻又帅呆,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帅小伙卖报纸可惜了。这就奇怪了,别人好好地卖报纸,招谁惹谁了?
  “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个口号在当前的新闻界同样适用。这样的新闻不算假新闻,事实是事实。但是伪新闻,把不是新闻的事实当成新闻在传播。
  伪新闻出现的原因,在于现今的新闻业竞争太激烈了。电视台都把新闻报道作为自己的生命线,可是每天具有轰动效应的事情就那么多,而且一些龙头老大把这些新闻资源给垄断了,弱势媒体要生存就得另辟蹊径,“语不惊人死不休”,于是就硬着头皮炮制一些算不上新闻的新闻,苟延残喘一下。
  以民生新闻为“先头部队”的软新闻的出现是对传统新闻观念的颠覆。当新闻一软化,就觉得新闻与观众亲近了,反映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说的是老百姓的话,满足的是老百姓的趣味,目的是给老百姓撑腰,所以也就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
  但是过犹不及。民生新闻不是鸡毛蒜皮,这些可以交给平民电视剧或者生活纪录片去反映。新闻需要彰显媒体自身的职责,而不是不痛不痒地随便说点破事。伯新闻包括了新闻的所有元素,有事实,也是新近发生的,也公开传播了,报道也很及时,但这些都是外在的新闻包装,缺失的是新闻的含量。与质量。如果任凭这种新闻传播,观众的新闻品位就会变味,还可能使得媒体的立场要么给“隐居”了,要么给曲解了,也就让媒体自身给“异比”了。
  什么是好新闻?一个老太太当街摔倒了,四五个摄像机一窝蜂地把镜头齐刷刷地“瞄准”她,让老太太吓了一大跳。如果把这么一个场景拍下来,倒是一条好新闻,导语可以说:看,现在我们的新闻到底怎么了?
  wd93@163.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