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中国元素在美国电影中的呈现 呈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光影”
 

中国元素在美国电影中的呈现 呈现中国电影的“百年光影”

发布时间:2018-12-26 04:38:31 影响了:

  《百年光影》虽然以纪录片形态出现,但它既不是一部纪录片,也不是一部故事片,而仅仅是一部电影,一部在银幕上呈现的“百年光影”。――王一岩      入冬后北京的夜晚,北风呼啸,寒气逼人,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东楼的一间不大的剪辑室里,还聚集着一群忙碌的人,他们正在为大型文献纪录片《百年光影》作后期。这部影片,即将于2005年12月28日中国电影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首映。
  
  制作间里的气氛略显紧张。总编导王一岩紧盯着屏幕,剪接师每隔七八分钟就摇起一段片子,他们正在对影片作最后修饰。房间里,沿着墙搭了一溜一人高的多层架子,摆满了一捆捆拳头般大小的已摘选好的电影胶片,而每一捆胶片上都用白色纸条注明了片名:《一江春水向东流》《祝福》《芙蓉镇》《秋菊打官司》……的确,作百年电影的纪录片,尤其是文献片,不但史料的收集难度极大,而且不可避免地要对中国(包括香港、台湾)一百年来的一万五千多部影片进行描述和整合。王一岩回忆说:“一开始我们从影片出发,后来发现难度很大。选择一部影片要有充分的理由,可是大家的认识各不相同,而且还不容易剪。现在选的故事片就将近300部,纪录片200多部,每一部选一个镜头连接起来也不止90分钟;何况十七年以前的影片和部分第六代、第五代电影风格样式不同,很难组接在一起。至于多样化的第六代电影,整个影片一个调子下来,根本就没有剪接点。于是,我们重新构思,把‘代’弱化,将注意力转移到历史故事上,而不是停留在影片上,要在历史长河中选择有光彩的历史阶段的亮点影片,亮点影片当中的经典镜头。在展示经典电影片段的同时,大量采用鲜为人知的纪录片资料,以生动的细节、感人的故事、尘封的历史档案,讲述中国电影一百年来的风云变幻、中国电影人的传奇人生和中国电影银幕背后的故事。”
  故事片让位于纪录片,是《百年光影》一个突出的创作特点。然而,中国电影人很注重拍摄别人的故事,却往往忽略了对自己的拍摄,这方面的资料极其缺乏。当然,物以稀为贵,每一次新的发现,诸如拍摄故宫最初的镜头和《渔光曲》获奖后联华公司举办汇报会的镜头的发现,都会给摄制组所有成员带来巨大的惊喜和成就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乒乓大战”镜头的发现以及其对于“新侨会议”的成功诠释。1961年6―7月间,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纠正了“xxx”以来左倾思潮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与会人员畅所欲言,是一次“卸包袱”的开心会。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专门来饭店看望大家,还在7月1日与一部分会议代表漫步西山,并请他们到自己家吃饭漫谈,温暖了电影工作者的心,助推了1963年前后中国电影又一个小高潮的形成。王一岩兴奋地说:“乒乓大战,我们是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素材当中偶然找到的。画面是庄则栋与赵丹、谢添打乒乓球,谢添拿着架势发转球,赵丹也在那儿表演,搞笑,做秀,白杨、秦怡等一大帮人在旁边乐得直不起腰。比分是1:21,输惨了,但是气氛特别好。由于画面没有解说,开始我只知道这是影人和国家乒乓球队的一个娱乐项目,但是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比赛就不知道了。后来看到谢添在北京申奥成功时讲述自己和体育的缘分,回忆说在新侨饭店打乒乓的事,再一看那环境确实是在新侨饭店。这些画面既把当时人们的真实感受表现了出来,也证实了新侨会议确实是令影人心情愉快的一次会议。同时,我们编片子的气氛、节奏也正好踏到那儿,正好可以借助画面的气氛展开历史的描述。”
  在《百年光影》的创作中,摄制组遇到的电影片种以及声画等电影工艺问题可谓既全又多,都需要用特技处理。比如宽银幕在普通银幕上放,人是细长的,必须作技巧处理才能在普通银幕上放映。而以前的片子基本是单声道,无法做成立体声,只能加一个声道,变成模拟立体声。王一岩介绍说:“影片是用最传统和最现代的工艺制作方法相结合完成的。影片的剪接方式就是传统的,五、六十年代常用。所不同的是,当时先用一个小刀片在两个镜头分割线的地方,一边刮半个格,刮到只剩下片基,再用胶水一粘;而现在只不过换成了胶带。实际上,如今完全可以直接把拍的东西输进电脑,在电脑里编。与此同时,我们又在华龙数字制作公司用最高新的技术做三维技巧,仅片头就1分多钟,全片下来要几十万元。我觉得我们所遇到的处境,与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百年光影》文字内容,已在2005年第22期《大众电影》发表)
  责任编辑/翟建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