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梅与竹的遐想】竹梅
 

【梅与竹的遐想】竹梅

发布时间:2018-12-27 04:24:14 影响了:

  [摘要]黛玉、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的两位玉女形象,虽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高洁的心志、超众的才气、孤芳自赏的性格以及对宝玉的爱恋,尤其是共同的悲剧性结局。同时,这两位玉女也是宝玉倾心和爱慕的对象。两位玉女的香消玉陨,既是宝玉看破红尘、了断尘缘的动因之一,也是作者红尘悲歌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黛玉;妙玉; 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057-04
  
  “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惠,各各称赏。”这是宝玉向妙玉讨来的一枝红梅,寥寥数语,神形皆有。除了枕翠庵的红梅,在《红楼梦》里,曹雪芹饶有兴致地描绘了姿态和品性的还有潇湘馆的翠竹。松、竹、梅素有“岁寒三友”之称,在文学作品和绘画中,它们历来被比作高洁劲直的象征,作者把梅与竹分别安置在枕翠庵和潇湘馆里,并如此加以渲染描绘显然不是出于偶然,有力地说明黛玉、妙玉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她们二人就是大观园花花世界里两株交相辉映的翠竹和红梅,是作者心中和笔下的宠儿。本文对黛玉和妙玉的形象特点、性格异同以及作者塑造这两个形象的目的进行了分析。
  
  一、悲苦的身世
  
  林黛玉为“前科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监御史林如海与贾母之女贾敏的女儿,出身“虽为钟鸣鼎食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可惜她6岁丧母,不得不“抛父进京都”,投身外婆家倚贾母为生。不久丧父,成为孤女,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尽管名义上是贾府的贵宾,贾母对她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与宝玉一样,较之迎春姐妹还要优待,然总是寄居,得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孤苦伶仃的流浪者了。
  妙玉不是曹雪芹重点描写的人物,我们可以从《红楼梦》17、18回林之孝家之口知道她“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如今父母已俱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可见妙玉也是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虽有师傅庇护,可也已亡故,并有个中原因,不能南下回家乡,只有寄居外乡。她青春妙龄,却要守着青灯古殿。
  近乎相同的身世,注定了两人身上有诸多相似的地方,同时也为她们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二、相同的性格与命运
  
  (一)相似的身世
  黛玉和妙玉都是那个社会的沦落者,有着近乎相同的身世,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客居贾府。
  (二)出众的美貌与高洁的心志
  黛玉和妙玉都是《红楼梦》里的绝色美女,是大观园众多鲜花中的佼佼者,她们都有脱俗的气质和高洁的心志。
  黛玉自不必说,前世乃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后幻化为人,为报答赤瑕宫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随之下凡,“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因这样的前世,黛玉身上带着仙气,不与世俗同流。林黛玉进贾府,在众人眼中,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称“世上也有这般标致人物”,在宝玉眼里,她“两弯似蹙非蹙涓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真是一位绝色佳人。更妙的是林黛玉才华出众,精通琴艺,才貌双全。她心志极高,蔑视权贵,奉为知己者甚少。这种孤高和美貌,宛若旷野上的翠竹,让人喜欢让人怜。
  与仙人气质的黛玉相比,妙玉更是高雅之士。贾母一行人在枕翠庵吃茶,妙玉给贾母奉上老君眉,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此处奉茶,再加上她那些令人惊异的茶具,妙玉茶道可见一二。更让人惊讶的是妙玉看重的并不是贾母,又拉宝钗和黛玉二人在耳房内吃梯己茶,给二人斟茶的杯子奇之又奇,沏茶的水竟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时收的梅花上的雪水,让人大开眼界。妙玉性格孤傲、蔑视权贵,“万人不入目”。她就像是在严冬傲放的红梅,令人羡慕令人爱。
  (三)超众的才华
   让人羡慕的是,黛玉和妙玉都有超众的才华。
  黛玉的才华在大观园中出类拔萃,鲜有人能及。黛玉的美是中国传统的美,是有诗人气质的美。她的作品全属伤感悲恻之作。她的诗词,都是她的哀鸣,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影子。曹雪芹之所以专门替黛玉写了比别的才女多得多也好得多的诗,大约就是因为已经体会到这个形象不是单靠小说的散文笔意所能完成的。她的《海棠诗》、《菊花诗》、《葬花吟》、《秋窗辞》、《柳絮词》、《桃花行》等,都应作如是观。黛玉那寓情于古人、体现自由意义的《五美吟》脍炙人口。“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面对随风飘扬的柳絮,黛玉不禁想到自己的身世和无依无靠。尤其是《葬花吟》,简直和她的形象融为一体了。正像人们一提起中国文学,就会想起《红楼梦》一样,人们一提起林黛玉,自然就会想起《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以花自喻,寄寓了身世之感。全诗以丰富的想象、缤纷而暗淡的画面和浓烈忧伤的情调,展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一股强烈的抑郁不平之气。其中有对世态炎凉的愤懑,有对世俗罪恶的揭露,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有在自由不可获得时誓不向世俗屈服的傲岸不屈的高尚情操。正是这些形成了一股激荡于全诗的深刻的悲剧美,有力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黛玉这一形象更富有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妙玉也是才华出众,她“文墨极通”,岫烟识的字都是她所授,她是岫烟的半个老师。《红楼梦》第76回,中秋佳节夜,凹晶馆里湘云、黛玉联五言排律,韵“十三元”。两个才气出众的女子联得入境,湘云因大白鹤偶得“寒塘渡鹤影”,黛玉看天半日得“冷月葬花魂”,妙极也是悲极。就在我们猜测二位才女下句如何联时,山石后转出了妙玉并带二人回枕翠庵,联诗也就告一段落。此处,妙玉一口气联出十三韵,得《右口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细算下来,黛玉、湘云各联十一韵,次于妙玉。还不止于此,妙玉做诗前还有一番理论讲与黛玉、湘云:“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去搜奇探险,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对这一番见解,二人皆道极是。待续成也有一番说头,湘云、黛玉再看时,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舍近求远。现在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纸上谈兵。”可见妙玉才华比之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孤傲叛逆的性格
  耐人寻味的是,相似的出身、遭遇、才情,使黛玉和妙玉的性格也很相似。
  黛玉性格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孤傲、叛逆,她有着超人的才华和绝代的美丽,同时,她“目下无尘”,没有向封建统治者表现出丝毫的奴颜婢膝。她蔑视炙手可热的权贵,甚至那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北静王,在她心目中也是个“臭男人”……这样的性格表现,反映出她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她反感虚伪,一向心直口快、任性任情,对不能容忍的事物,便加以抵抗,即使得罪别人,也在所不惜,对尔虞我诈的环境,施以讥讽,即使引起不和,也在所不顾。黛玉常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尖酸”、“刻薄”、“小心眼”。表面看来她孤傲叛逆、心胸狭窄,其实她是鄙视环境、抵抗现实。她不像宝钗那样世故圆滑,从不讨好、笼络他人;她有气便生,有话便说,有泪便掉,从不圆滑处事,从不迁就体察。黛玉是纯真的,在传统的封建礼教的高压下,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是勇敢的,在那种功名利禄的熏陶中洁身自爱、一尘不染;她是大胆的,有理想,有追求,面对矛盾,正视现实。寄人篱下的生活,是她内心深处的隐痛。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因此,她经常自叹自怜、触景伤情。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中的秋风夜雨、落花飞絮,无一不在她的心里激起无限的伤感和凄楚。于是,多愁善感便成了这个少女的性格特征,而流泪更成了她生活中的常事。
  与黛玉一样,妙玉也天生孤傲。有些神秘又令人心酸的妙玉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却又蔑视权贵,用宝玉的话说“万人不入她目”。妙玉不肯进入侯门公府,与买得的小尼姑不同,是王夫人下帖子请来的。从妙玉的日常行为中,可以窥见其性格之一二。在宝玉生日时,送来帖子,连岫烟都称其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而对于身边的人事,妙玉更是没有半点遮拦,说话比黛玉还尖刻。《红楼梦》第41回枕翠庵吃茶,她看大家吃得高兴,拿出一个湘妃竹竹根雕的大海,笑着对宝玉说:“就剩这一个了,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傻乎乎说吃得了,妙玉说:“你虽吃得了,也没有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黛玉尝不出茶水,妙玉说:“你这么个人,竟是个俗人。”直截了当批评黛玉,不留半点情面。
  (五)纯真的情愫
  让人称奇的是,黛玉、妙玉二人对宝玉的爱恋。
  黛玉自不必说,与宝玉初见就有似曾相识之感。加之二人同住贾母身边,耳鬓厮磨相互之间产生爱慕也就再自然不过了。黛玉全身心地爱宝玉,为宝玉流泪,为宝玉疯狂,为宝玉着魔,甚至为宝玉去死。宝玉挨打后她去探望,哭得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对黛玉的爱,宝玉是理解的,他也爱着黛玉,处处关心体谅,时时牵挂。因为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共同的人生信念的基础上的。宝玉憎恶封建科举取士的制度,说“文死谏,武死战”是浑话,是男人都是浑的,只有水做的女儿冰清玉洁,一看见就清爽。于是,整日在女儿堆里厮混,尽看些《会真记》、《西厢记》之类的书。宝玉身边的人皆加以规劝,只有“林妹妹不说那样的混帐话,不然也生分了”。
  妙玉“万人不入她目”,但她对宝玉却很欣赏,这从祝寿送帖子可窥一二。因妙玉的孤傲,大家都不愿和她打交道,但宝玉却能从她处讨来红梅。用宝玉的话说,是自己些微有些知识的缘故。这里所谓些微的知识其实就是宝玉身上的那种纯真与叛逆,这是妙玉最为看重的。宝玉能懂得妙玉,妙玉亦能懂得宝玉。
  当然,妙玉的这种爱恋与黛玉的爱情是有区别的,她没有黛玉的全心全意、全然不顾,有的只是相互欣赏、仰慕。
  (六)相同的悲剧结局
  更让人痛心的是,黛玉、妙玉的悲剧性结局。
  黛玉全身心爱着宝玉,把爱情看作生命的全部,爱情的悲剧给了她致命的打击,她泪尽而逝。就连平时对她疼受有加的贾母也认为在这样的家庭里,“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黛玉全心全意想得到宝玉的爱情,她表面冰冷,心中却藏着火一般的热情,将整个生命和幸福都寄托在宝玉身上。但是在那个时代,他们之间筑着一道铜墙铁壁,注定无法结合,因为旧礼教不允许她们迸出爱情的火花。屈服于旧道德、旧礼教的之下的林黛玉,虽有火一般的热情,却从来不敢明白地把自己的真实内心表达出来,没有正面说出一句爱宝玉的话,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者,痛苦而又愤恨地死在凄凉的潇湘馆里。
  除了爱情悲剧,从黛玉身上还能看到才华的悲剧。她是大观园中最有才气的女子,希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但在当时的社会里,正如薛宝钗所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总以贞静为美,诗词之类,原可以会,也可以不会”,因为诗词曲赋只是贵妇人的玩赏之物。
  妙玉生性高洁、蔑视权贵,正因有感于权贵的卑劣和污浊,她才会在贾府邀请时,首先示之以高洁的自尊,但迫于生活困顿,又不得不投奔权贵之家。在繁华的大观园中,她企图用蒲团载着青春去寻找空寂,时时观照自己的不幸,自觉体验自己的悲哀,不断进行着自我折磨。同时,她又不断把心灵变形的痛苦以变相的方式向周围的人传达甚至宣泄,给他人带来不快。她怀疑一切,排斥他人的同时自我孤立。作为一名带发修行的女尼,她不是四大皆空的出世者,而是一个把七情六欲苦苦包扎起来的“槛外人”,整日关得紧紧的枕翠庵的大门也不能阻挡她心里的“邪魔”向外冲撞,最终在迷香的诱惑之下落入强人之手,走完了自己痛苦的人生之路。
  
  三、不同的态度与处境
  
  (一)不同的思想高度
  黛玉与妙玉都以清高自许,但在曹雪芹笔下,这两个人物依然各具特色,如果说黛玉是浓妆,妙玉就是淡抹,黛玉是红花独占高枝,妙玉就是白莲孤立寒塘。黛玉和妙玉的思想高度不一样。《红楼梦》第76回,贾府在经历了抄检大观园这场动乱后,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中秋佳节夜,“明月清风,天空地静”。黛玉、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渐入悲凉,从“管弦”、“飞盏”,到“更残”、“笑寂”,又到“冷月葬花魂”这压轴一句,黛玉特地用工,透出了满腔的不平和愤怒。妙玉嫌诗句到此“过于颓败凄楚”,出来止住,续了十三韵,用“有兴悲何续,无愁意岂烦”来劝慰黛玉。面临尖锐复杂的现实矛盾,妙玉提出了一个解脱办法,首先要求自己有兴无愁。这显然是空中楼阁,无法登临。妙玉的锐气显然不如黛玉。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主要原因依然是社会生活本身。黛玉因为与宝玉的特殊关系,所以,一进贾府,就居于矛盾的旋涡之中,矛盾如何发展,关系着黛玉的存亡。因此,她至死不渝、抗争到底。相对而言,妙玉只不过是身上溅了急流撞击的水珠而已。
  (二)不同的生活态度
  若以完整的形象来说,黛玉和妙玉又是两个不能相互代替的、各自独立的形象,具有不同的典型意义。这种不同,正是由在家与出家的地位与环境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黛玉备尝苦辛,但她曾经有所追求,有过憧憬,还品尝过爱情的甜蜜与欢乐。而妙玉虽然有高洁的品质,却在痛苦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也许她心中也有过某种追求和憧憬,却不能像林黛玉那样自由大胆地表现和追求,只能把一切全数付诸青灯古殿,眼望着红楼朱色春光阑,在这一切都逝去的同时,她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也许只是从这里她才能得到一丝带有苦涩的安慰。
  
  四、结语
  
  大观园里美丽的女子们最后各奔东西,有着不同的结局。性格孤高的黛玉和超凡脱俗的妙玉虽有着相同的美貌、高洁的心志和孤高的性格,虽选择了入世、出世两条不同的道路,但都落得同样悲惨的结局。黛玉积极抗争,但无力改变严酷现实,因泪尽而逝。妙玉消极回避,却避不开污淖的侵袭。正如曹雪芹在小说结尾所说:“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腐朽的封建末世,以吞噬一切美好、善良的灵魂,扑灭一切美好、善良的憧憬来苟延残喘。处在那种环境下的小人物,虽有过奋力的抗争,却很难挣脱自己的枷锁,结局悲惨。在《红楼梦》中,没有黛玉与妙玉这两个交相辉映的艺术形象,也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批判力量。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
  [2]任明华.红楼人物百家言――林黛玉[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赵建新.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