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昆曲唱法 昆曲艺术中的俞派唱法
 

昆曲唱法 昆曲艺术中的俞派唱法

发布时间:2018-12-27 03:54:34 影响了:

  俞振飞先生编订整理的工尺谱《粟庐曲谱》今年初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影印面世后,引起了学界对“俞派唱法”的热议。我们知道,在昆曲艺术中,俞派唱法是俞粟庐和俞振飞父子从事艺术实践创造性的声乐成果,且在长期传播和教学演出活动中被文化界所公认。其创始人是俞粟庐(1847―1930),而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并作出贡献的则是俞振飞(1902―1993)。粟庐宗法苏州口十堂《纳书楹曲谱》的唱派正传,专工清唱,但他广泛结交曲友和艺人,吸取各家的优点,把“清工”与“戏工”结合起来,再依照自己的实践心得加以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独具个性的唱法。1930年4月,粟庐仙逝,俞振飞承继衣钵于艺事,更作全面的发展,进而粉墨登场,在舞台上与程硕秋、梅兰芳等大师联袂公演于南北各地。因此,“俞家的唱”不仅为行家所激赏,而且也渐渐地被广大观众所熟悉。
  最早为“俞派唱法”命名的,是《昆剐表演一得》的作者徐凌云。此事缘起于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兰芳息演八年后重登舞台邀请俞振飞合作,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和美琪大戏院演出《游园惊梦》和《断桥》等昆剧折子戏。为了配合这次演出,为了适应观众的需求,徐凌云特地影印了《粟庐曲谱》初稿中《游园惊梦》等折子戏的四个单行本。为此徐凌云在1945年10月为单行本题跋说: 俞振飞家学渊源,师承有自,但并不墨守成规。他一方面向当时苏州的老艺人学习表演艺术,向“传”字辈演员虚心请益,把唱曲和演出结合起来;一方面又随着时代社会的进展而勇于革新。建国后,他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对演唱技巧作了创造性的发展,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并发扬了俞派风格。1953年,他在香港得到热心人士的赞助,内部刊印了《粟庐曲谱》29目39折,同时写出了极其重要的理论著作《习曲要解》,总结了有史以来昆曲的唱法,在定腔定谱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他在1957年担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以后,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培养昆曲接班人,把自己的经验体会传授给下一代,使俞派艺术在新一代(如上海戏校昆曲班毕业的蔡正仁、岳美缇等一批传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俞派唱法的内涵包括了昆曲在歌唱原理方面的一般内容,又在五个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特成就:
  第一是唱腔。根据《粟庐曲谱》、《习曲要解》和俞氏父子的演唱录音加以归纳,俞派唱法的核心是对带腔、滑腔等二十种唱腔的运用。俞腔的特征是旋律丰富,小腔多。
  第二是气口。由于昆曲没有“过门”歇气,所以气口的掌握就成了关键。所谓偷声换气,停声待拍,唱来抑扬顿挫,跌宕多姿。例如《金雀记乔醋》[太师引]中“如”字气口,《牡丹亭惊梦》[山桃红]中“转过这芍药栏前”一句的气口等等,俞氏在数十年的实践中曾细心推敲寻究,在订立《粟庐曲谱》时,就把曲子中可以换气的气口用符号标识,给习曲者指引门径。
  第三是咬字吐音。俞氏父子精研中州韵,识字正音的功夫很扎实。俞派唱法在咬字吐音上的特征,就是善于运用音韵学的一般原理,与昆曲字眼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即“明五音,正四呼”。五音指舌、牙、唇、齿、喉,是发音部位的问题:四呼指开、齐、撮、合,是口型的问题。这种“嘴皮上的功夫”与歌声的共鸣作用最有关系,俞氏掌握得法,所以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美妙境界。
  第四是行腔。做腔、换气和吐字是唱曲中特定部位的技能,至于在旋律的整个进程中,如何把这些个别之点贯串成线,唱出完美的声歌,则是行腔的问题。昆曲的音调中和平稳,如果行腔不好,便容易“发瘟”唱成“困曲”。而俞氏父子却能“审音度势”,“死腔活做”,不犯“平直无意趣”的毛病,其妙诀就在于确切地掌握了“出字重,行腔婉”的重要原则,在处理旋律的时值和音量的关系上有收有放,有吞有吐,于轻重疾徐、缓急快慢之际,采取虚实并用的劲头,不一味地用劲,也不松动,给人以自然、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故其声歌珠圆玉润,毫无枯涩板滞之弊。
  第五是“声”与“情”紧密交融。唱曲必须带有丰富的感情,这是极其普通的道理,然而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这是因为昆曲的言辞古典高雅,唱者往往不明曲意,口唱而心不唱,感情表达不出。俞氏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善于体会曲辞的思想感情,把歌声与情感紧密相依,以神思贯串始终,所以俞氏的声歌具有艺术魅力和发人深思的感染力。例如振飞先生常演的《荆钗记见娘》、《千忠戮・惨睹》和《长生殿・哭像》三折唱功戏,便是他达到声情交融的最好典范。
  应该指出,俞派唱法并不是只有这五项,也不是说其他的昆曲唱家没有注重这五点,而是说在昆曲的声乐唱念原理中,俞氏父子在这五个方面富有鲜明的个性和特殊的技巧,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俞派风格。
  俞派唱法的创始当然归功于粟庐老宗师的认真钻研,而在形成和发展中,振飞先生的贡献尤为卓著。他先是订立了《粟庐曲谱》,为俞派唱法定腔定谱创造了范式;其次是总结经验,将平生的唱曲心得写成《习曲要解》,为俞派唱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他又把歌唱艺术与舞台表演结合起来,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特别是他晚年新编了简谱本《振飞曲谱》,卷首还发布了重新改写的《习曲耍解》和《念白(韵白)要领》。筒谱本《振飞曲谱》选目40折(曲白俱全),其中除了生旦戏外,还有老生、花脸、丑角等其他行当的戏码,并依据原来的工尺谱译为筒谱,按俞派唱法逐字逐句进行考订,且正好在他八十岁那年定稿,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于1982年。总的说来,从《粟庐曲谱》发展到《振飞曲谱》,最终构成了俞派唱法完善的声乐体系,其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