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关注大学生礼貌语言,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生礼貌语言
 

[关注大学生礼貌语言,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大学生礼貌语言

发布时间:2019-01-17 03:45:43 影响了:

  大学生中的一些不礼貌语言现象制约着和谐校园建设。从研究的意义、理论基础、大学生语言中的不礼貌现象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礼貌素养的途径,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大学生 礼貌语言 和谐校园
  一、问题的缘起
  语言礼貌是校园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语言的核心部分。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在给《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提出要“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的理念,“语言生活的和谐,关乎社会的和谐,甚至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德国诗人海涅对语言的特殊能量曾有过这样的形象描述:“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在交际中缺乏礼貌,就很难有语言和谐,也直接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因为人活在语言中。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如果都能注意言语和谐,文明得体,就有可能避免许许多多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活动的和谐度。
  大学生在交际中的失礼现象。如说话生硬,大学生说脏话,校园内墙壁、课桌上乱写乱画。有研究者撰文探讨大学生礼仪教育,如周其俊(2006)《大学,不缺学历缺礼仪》;刘惠洲、李红月(2001)《大学生礼仪教育刍议》;韩国勇(2009)《高校学生行为礼仪教育的实践探讨》,姜国忠(2001)《高校礼仪教育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这些文章中均包含语言礼仪,黄明伟《礼仪教育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指出,大学生礼仪意识淡薄令人担忧。“尊重意识淡薄,与人交往缺少谦虚随和、理解宽容――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人的重点保护对象,一部分人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不尊重长辈、老师和其他同学,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若遇与他人有分歧,不做丝毫谦让,导致难以融入集体之中。”尽管多篇文章关注大学生礼仪教育,尽管其中探讨包含语言素质,文明语言,礼貌语言,但是专门撰文探讨大学生礼貌语言的文章并不多见。“非礼勿言”,“不学礼,无以立”。语言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中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探讨大学生礼貌语言有其客观性和必要性。
  二、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成功的交际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理论。
  1.合作原则
  格莱斯在1967的讲座中提出了会话含义说的大概框架,对话双方或者多方为了实现交流的目的,共同遵守一个原则,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各方目的,Grice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称这一原则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共有四条准则(maxims)。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质准则(Maxim of Quality):努力说真话;关系准则(Maxim of Relation):要有关联,即要切题;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要明白清楚。
  2.礼貌原则
  为了弥补和拯救合作原则的不足,Leech(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成功地解释了合作原则所不能解释的人们表达意图是语言的间接性。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我国学者顾曰国吸收与借鉴了里奇的六条礼貌准则,他对比分析了英汉礼貌现象,指出了英汉文化上的差异,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根据礼与礼貌的联系,归纳了包含五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顾曰国先生的礼貌理论尽管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他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大胆提出与中国悠久历史渊源相联系的礼貌体系,其独创性的确令世人瞩目,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3.伦理原则
  古人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也就是说,“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言语,但是能说出有价值言语的人不一定有道德。”它说明了好的道德品质是好的言语行为的基础。日常言语生活中涉及的言语道德问题比较多,如污言秽语、谎言、谣言、流言蜚语以及侮辱、诽谤甚至于断章取义、故意曲解等都关涉道德问题。
  “伦理”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伦理”二字连用,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日本伦理学家小仓志祥曾解释说:“伦理的伦是指同伴、伙伴,由此产生出人伦这个词。理是指条理、理由,说的复杂些,是指法则,道理。”这些词语的历史语义了。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现代伦理学意义上的“伦理”,则是指人际关系的法则、秩序。在人际交往中伦理原则制约着说话人说礼貌话、文明话、和谐话。
  礼貌语言和伦理道德缠绕在一起,大学生是学生,也都是社会人,语言的礼貌与否、文明与否受到伦理道德的判断。
  三、大学生礼貌语言缺失现象
  目前,大学生语言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缺少礼仪意识和素养,如上课不起立向老师致敬,甚至有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请老师上完课给我们留下一张干净的黑板”,“一个连教诲自己的老师都不尊敬的大学生,又怎么能指望他工作后给社会以积极的影响?又怎么能指望他们以自己的优良礼仪行为去提升全社会的礼仪水平?”大学生语言是否礼貌直接影响到校园和谐建设。目前,大学生一些不礼貌语言现象有碍于和谐校园建设。
  1.流行语中的礼貌缺失
  有部分大学生使用流行语充斥着语言粗俗、低级、不健康的语汇,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黄涛先生曾对北京某高校大学生的时尚流行语进行调查。他说:还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是世俗化或粗俗化。像“靠”“我靠”“你爹的”、“傻B”这样的准粗俗话称谓流行语,虽然比社会上的原装粗话要文明些,但它们在大学校园中使用频率过高,也确实粗俗化的表现。他们把恋人称作“家属”“老公”“老婆”,或者把同宿舍的好友称作“老公”“老婆”,表明现在大学生很多不再以清纯、严谨作为重要的行为美的标准,而是以世俗化为是。当然,这种流行语主要是一种语言幽默,但是这些词语被广泛使用的事实,也反映出现代大学生受到了近年来社会出现的人文精神相对失落、语言粗俗化的不良影响。
  语言的粗俗化等不雅语言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校园内“课桌文化”现象,手机短信等污染校园精神环境,反映大学生公德意识薄弱以及语言道德修养不够。在言语交际没有遵循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伦理原则。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都是为了听话人的感受,主要是说话者首先要考虑到对方,最大限度地与对方保持友好、合作与和谐。黄先生调查结果中的这种情况,属于不礼貌语言,出现在这种语言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勿略,因为学生也是社会人,社会的发展与时代发展中的各种现象都会对学生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
  2.校园中的语言伤害
  语言伤害也是一种不礼貌语言现象。张国华指出,所谓语言伤害是指用讽刺、挖苦,甚至侮辱、威胁等不良给交际中的对方造成伤害(如情感、自尊)。由于语言失礼引起的冲突和社会危害令人深思。讲礼貌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在校园里有时可以看到“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不礼貌交际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听话者的交际心理,也影响到和谐的人际关系。《论语・颜渊》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依据礼貌理论与话语合作原则,人们交流应在尊重的前提下礼貌地交流。但是在校园中的不礼貌语言,高校内大学生言语交流与互动时常出现一些污言秽语。如骂人话、粗俗化、不文明语言行为等均违背了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大学生礼貌语言缺失不仅仅限于这两方面,需要更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
  四、和谐校园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礼貌素养的途径
  1.更新礼貌理念
  首先更新礼貌观念。语言礼貌是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的重要内容。礼貌语言不仅仅是指“你好”“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而是在交际中遵守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伦理原则,交际话语符合为听者带来心理上尽可能大的益处,体现出对说话双方的尊重与理解。
  《论语・孟子》(1999:394)孟子曰:“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为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礼者,授之以礼貌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言”。尊敬、敬意是现代礼貌的社会功能,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进合作。
  我们认为,礼貌语言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符合伦理道德的、合适的、得体的、可接受的语言。
  2.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礼貌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中国是礼仪之邦,“知礼数”“懂礼貌”“礼多人不怪”等传递礼貌交际信息早已深入人心。《礼记》中,“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是自古就有的礼貌交际原则。
  大学生在交际中失礼,与其不懂礼有关,也与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缺失有关。
  言为心声,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引领大学生遵守礼貌原则进行语言交际。引领学生学会:
  (1)善于倾听
  英国学者约翰阿尔代说:“对于真正的交流大使来说,倾听和讲话是相互关联的,就像一块布的经线和纬线一样。当他倾听的时候,是站在他同伴的心灵入口;而当他讲话时,他则邀请他的听众站在通往他自己思想的入口(王宇,2006)。”
  戴尔・卡耐基说:“成功的交谈,并没有什么神秘。专心地注意那个对你说话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交谈中的倾听其实也是在进行礼貌地交流,无声地和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为有声礼貌语言提供条件,为有效交际创造条件。
  (2)说合适得体的语言
  合适、得体的语言才会是礼貌的语言(何自然,冉永平,2006)。话语的合适性与命题的真假没有必然联系:合适的话语,其命题不一定都“真”。如医生确诊病人患了胃癌。这时,医生可以直言不讳,医生也可以说谎“你患了消化道溃疡”,这从道义上说为了不至于使病人产生思想负担,加重病情,医生使用说谎是常有的。尽管是谎言,但可以认为是合适的。
  得体。把合适不同语境需要,采用拐弯抹角(间接)方式,说出的话交际效果最佳叫做“得体”(索振羽,2000:88)。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场合)、对适当的人说了适当的话,这便是言语得体。因此引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说出合适、得体的话语有利于提升其礼貌语言素养,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3.创设礼貌素养实践平台
  我们引领大学传递礼貌语言,推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建设。青岛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孙军指出青岛市22所高校,26万大学生。青岛市委、市政府、各高校注意引导大学生,传播和引领社会文明。出门讲“礼”,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演示团成为传播文明的主力军。
  学校可以举办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学生礼仪素养,如“收礼诚信”演讲,“语言礼貌,校园和谐”正文活动,“文明语言使者”评选活动,“礼仪讲座”,诵读礼仪经典,如《礼仪》、《周礼》、《礼记》等。也可以借鉴国际礼貌语言专刊杂志在高校创设《礼貌语言》专刊杂志,为提高大学生内在、外在的礼貌素养创建平台。
  五、结语
  青年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学校和谐发展。语言交流中的礼貌和谐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标志。礼貌语言与当代和谐观念的相互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任何文明社会,都会注意使用礼貌语言,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关注青年大学生礼貌语言,以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程荣.和谐语言与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9).�[2]陈松岑.礼貌语言[M].商务印书馆,1989.
  [3]陈汝东.语言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5.18.�[4]冯广艺.语言和谐论[M].人民出版社,2007.207.
  [5]韩国勇.高校学生行为礼仪教育的时效性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84-85.�[6]黄明伟.中国教育报[N].2008-8-4.
  [7]化长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和谐语言构建原则.新闻爱好者,2010,(1).
  [8]李涛.中小学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
  [9]刘全花.营造高校规范、和谐、文明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J].中国校外教育,2010,(3):10-12.�[10]刘全花.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1]孙军.大学生引领青岛社会文明新风[N].中国教育报,2007-12-29.
  [12]汪长纬.礼仪教育要从学校抓起[N].解放日报,2006-9-22.
  [13]易银珍.论礼仪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10,(4).
  [14]张国华.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语言和谐支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1-43.�[15]周其俊.大学生不缺学历缺礼仪[N].文汇报,2006-2-2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