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教育与心理成因分析_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教育与心理成因分析_

发布时间:2019-01-17 03:50:24 影响了: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也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分析了这种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从教育角度来看,评价体系是导致大学生形成这种消极心理的重要原因,这其中既有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评价体系脱节的问题,也有家庭教育的误区。从心理层面来看,不当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认同危机以及过度的心理依赖则加速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
  习得性无助 教育评价 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认同
  一、教育过程中的评价体系问题
  1.大学阶段评价体系的改变给学生带来的困惑
  不同教育阶段,由于教育目标的不同,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改变,甚至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和中学阶段相比,大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在内容和实效性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快适应这种转变,就会丧失信心,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挫败感。
  (1)从评价的内容上看。中学教育阶段,高考永远是一个指挥棒,在以升学为指导的评价体系下,学业和分数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而大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多方面的,更多关注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一个合格的职业人需要多方面的品质,这让在中学时期的成绩优秀学生,升入大学后在很多方面都觉得无所适从。一向自信优异的他们突然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无能,和别人相比,自己有很多不足。习惯了单一评价体系的学生,突然面对各个方面的评价,这让他们感到茫然,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也就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些目标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甚至根本就实现不了,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挫折体验。
  (2)从时效性来看。中学的评价体系中,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学生的学习情况会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反馈,这对他们的付出有一个及时的强化作用。而大学阶段,一个学期一次考试评奖,一年两次英语等级考试,至于就业,那就是有几年的周期,这会让那些凭一时热情而努力付出的同学降低成就感。另外,大学生需要发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也非常想得到外界的肯定,但现实缺少及时的正强化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失去了努力的动力。
  (3)从管理方式上来看。中学阶段,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教师的关注,而大学内,教师几乎上完课就走,一个辅导员带几百人,根本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动态,一些学生期待别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希望老师给自己一些锻炼的机会,但是自己又不会主动的去争取。久而久之,就没有信心去尝试和付出,这样就拉大了他和其他人的距离。一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干脆放弃付出和追求,在他们的信念里,努力和不努力的结果是一样的。
  2.家庭教育中评价体系的误区
  家长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个体心理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大学生虽然自主性有所增加,但是仍然很在意家长的意见和看法。目前,大多数家庭对孩子评价的误区,导致他们形成消极的心理。
  (1)家庭教育中错误的归因方式。很多家长认为这种所谓的夸奖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却没有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当之处。这个评价的前提是学生智力出众,就是缺少客观条件。这在无意识中让孩子形成了一个外在的归因模式,引导他们把失败归于外在因素。这种教育观念下,学生很少会主动的寻找内在的原因,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内在因素,那就是聪明,在遇到困难时,只要具备的外在的条件,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很轻松的就可以解决,天赋的聪明是自己资本,而努力的付出是不一定需要的。这种外在的归因,让他们一直寻找合适的客观条件来帮助自己成功,但是现实好像不存在这种条件,那就只有怨天尤人了。
  (2)家庭教育评价体系的功利性。家长往往非常关注事情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简单的以成败来评价学生,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注重考试的名次和分数,不重视任务的难度,也不理会完成的任务的方式方法,甚至学生通过作弊等方式完成任务,家长也认为无可厚非。他们经常会用周围的成功案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过多的这种比较,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反而激起他们对自己的焦虑,产生无能、无助的感觉。
  (3)过于关注学生的失败,全或者无的评价方式。中国的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必须是优秀,必须时时刻刻是勤奋、上进,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当学生出现短暂的心理无助感时,简单地把这理解为学生懒惰、不求上进。学生偶尔某方面的失败,就会被认为是致命的,会经常被家长提出来加以警示。这种评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心理成因分析
  1.不当的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受到挫折之后,为了避免焦虑,而产生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个体在挫折之后,会自动的启用心理防御机制。正确的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心。不当的防御机制也和错误的归因有关。当把失败归于运气等外在因素时,就会启用逃避、否认、投射等消极的防御机制,认为自己的努力对事件的进展不能起任何作用,进而引发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感。
  2.自我认同危机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逐渐成熟的阶段,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自我同一性是对自己的认识与他人对其认识相一致,是一种对自己的确定性和肯定。与同一性相对立的是自我认同危机,表现为不确定自己是怎样的,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不理解不满意,缺乏基本的自信心。自我认同危机导致学生自我评价过低,总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陷入自我否定当中。长期的自我否定,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也就不用徒劳的再付出什么努力了。
  3.心理依赖感强
  过度的心理依赖也是大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这与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有关。青春期是人生心理上的断乳期,从对他人的依赖,逐步的成长为独立的个体,能够独立的分析和处理生活中问题。个体如果在青春期没有很好的完成心理上的独立性,就会在大学阶段甚至终生都有强烈的心理依赖,他们习惯依赖老师、家长,甚至同学帮助自己拿主意,无论是情感、学习还是择业,甚至一些很小的事情,都无法单独做出决定。这种心理上的依赖感让他们缺乏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在外界的帮助不及时或者是不正确时,他们也只会怨天尤人。心理依赖感强的学生也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在大学集体生活的环境下,其他同学不良的行为对其作用很大。
  三、结语
  习得性无助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它的形成是受到教育与心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了解这种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在教育和心理咨询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走出无助状态,让他们对学习、生活、未来都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余鹏.关于习得性无助的解释与教育干预。当代教育科学,2004,(9).
  [2]杜高明.大学生“习得性无助”行为问题的思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3]曹新美,郭德俊.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习得性无助机制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
  [4]施晶晖.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江苏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