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课堂悬念设置的研究【数学课堂设置“悬念”的六种方法】
 

课堂悬念设置的研究【数学课堂设置“悬念”的六种方法】

发布时间:2019-01-20 04:00:21 影响了:

  “悬念”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开拓学生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设置悬念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六种方法。
  一、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其求知欲望。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而激“疑”最好的方法则是设“疑”。
  如教学“年、月、日”时,先出示这样一道题:“团团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问题产生了疑问,接着教师指出,你们学会今天的知识就知道了,有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教师激疑:“今天我和同学们进行口算比赛。”接着逐个出示:582+299、543+297等口算题。结果老师每道题都算得又对又陕。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从而促成了探求简便计算方法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精“问”
  一个耐人寻味的数学问题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是设置悬念的重要前提。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白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是圆形车轮就行呢?”这一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悬念,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积极投入“找结论”的学习活动中,探求、学习新知识。
  三、制“错”
  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出错的方法和结论,促使学生产生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克服思维定式。
  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出示了一道尝试题:27-27÷3。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骤如下:①27-27÷3=0÷3=0,这是由于强信息"27-27"’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导致计算出错。我暂时搁置错误,形成悬念,引导学生:到底错在哪里呢?我们今天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运用正确答案了,借此引入新知的学习。
  四、创“难”
  创“难”就是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来制造“悬念”,它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知识的困惑之处,以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朝着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努力学习。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出示两组题:①1.6÷0.25,15÷0.06;②10÷6,70.7÷33。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他们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却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怎么办”、“如何写商”等疑难问题,让学生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在学习循环小数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五、求“变”
  求“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演变,使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以下变式练习:1.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梨树240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革果树200棵,梨树240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倍?3,苹果树200棵,梨树240棵,苹果树是梨树的百分之几?4,苹果树200倮,梨树240棵,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5,苹果树200课,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6,苹果树200棵,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多次进入数学问题的探索之中,并感受探求成功的喜悦。
  六、留“尾”
  留“尾”指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的教学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继课涂上“神秘色彩”,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后,除总结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外,还提出:“21.45÷15,是小数除以整数,如把15缩小100倍,变成21.45÷0.15,就是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的留尾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