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mbti职业性格测试在线 关于职业与职业研究的几点思考
 

mbti职业性格测试在线 关于职业与职业研究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1 03:48:04 影响了:

  摘要:关于职业的研究,西方主要是在社会学中展开的。当然在职业教育学研究领域,德语文化圈中的学者已经把“职业科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学科基础之一。但是,在我国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职业概念及其意涵还没有获得深入研究。而事实上,研究职业教育而不研究职业,无疑是一种显著的缺陷,从更长远的眼光看,它甚至会使整个职业教育研究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因此,对于什么是职业,为什么要研究职业,怎样研究职业等问题的回答;对于职业与工作的区别以及与职业相关概念和问题的了解,都将有助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入进行。
  关键词:职业;职业研究;工作;职业锚;职业地位;职业的四个主要元素
  作者简介:刘诗能(1967―),男,安徽无为人,江苏省职业技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职教通讯》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关于职业的研究,西方主要是在社会学中展开的。当然在职业教育学研究领域,德语文化圈的学者已经把“职业科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学科基础之一。但是,在我国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职业概念及其意涵还没有获得深入研究。而事实上,研究职业教育而不研究职业,无疑是一种显著的缺陷,从更长远的眼光看,它甚至会使整个职业教育研究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因此,本文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几点简单的思考。
  
  一、什么是职业
  
  目前,中外学者关于职业的定义十分繁富,归纳起来,可分为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种类型。国内的职业教育学论著中主要是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来列举中外学者的观点,而且普遍比较简略。实际上,对于职业内涵的理解是随着职业认知视角的转换、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的。虽然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就形成了职业,但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各种职业的看法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根源,可以从劳动的演变史特别是人们对于劳动的态度中找到。比如古代希腊人把劳动看作是一种必要的灾难,而尽可能地留给妇女和奴隶去做。而根据罗贝尔・福西耶的研究,欧洲在中世纪初期将“游手好闲”视为“神圣”,到后来又颠倒过来,把懒惰看作“万恶之源”,“游手好闲”更被视为对人的一种冒犯和伤害,是对公共命运的一种背叛。同时,“早期的基督教徒把工作看作是人们由于原罪而遭受的惩罚,到了17世纪,新教改革运动的领袖们所信奉的劳动伦理并不把劳动看作惩罚,而是看作对上帝的义务,是上帝在人间建构王国的主要方式。”{1}在我国古代,虽然农业是立国之本,但对于“劳心者”、“劳力者”的区分一直左右着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于劳动的态度。由此,也就形成了历代对于入仕、务农、经商以及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不同看法。而这种种态度和看法也就自然影响着人们对于职业的认知。当然对于职业类型和职业方式的研究,西方人比较深入系统。像凡勃伦、马歇尔、伦德堡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泰勒的工作效率理论、梅约的人情关系理论、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等,都为我们对于职业方式的认知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更是为我们认识劳动和职业的本质特性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论和方法论。因此,对于职业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必须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人群关系中进行,也就是说,职业是个人进入社会后,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而且这种位置与权利、利益紧密相连,既成为个人自我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成为个人个性发挥、任务实现,以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连续性活动。同时,它又是为国家确定和认可的,并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等特征。
  以上对职业概念的大致界定,也算是一个综合性的定义吧。为便于进一步理解,我们再从词源学的视角来进行考察。首先检读汉语语境中的“职业”。“职”字,《说文解字》释为“记微也”,即记住细微的事物。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指职责、职位、执掌、主要、贡献等;在现代汉语中,则指职务、职位、执掌等。“业”字,《说文解字》释为“大版也”,即钟鼓架子横梁上的木板,由筑墙用的夹板引申而来。由此,在古代指事业、职业、学业、产业、次序、创始等;在现代汉语中,则指行业、职业、学业、事业、产业等。可见,这两个字古今虽有变化,意思却一脉相连。在古汉语中,“业”和“职”都可以指称“职业”,比较而言,“职”字突出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高低和所担当角色的大小,而“业”字的“职业”意涵更为明确一些,同时还包含着对类型的区分,就其最原始的意义来看,由用夹板筑墙引申为职业,也是不难理解的。像《左传》中“商、工、皂隶不知迁业”、《国语》中“庶人、工、商各守其业”、《汉书・萧望之传》中“家世以田为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贩履织席为业”、《颜氏家训》中“人生在世,会当有业”等的“业”字,都是指“职业”;而《周礼・天官・大宰》中“闲民无常职”、《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国有六职”、《春秋谷梁传》中“农工皆有职以事上”等的“职”字,也是指“职业”。但《尚书・周官》中“六卿分职”的“职”字就是指职事即执掌之事,而不是专指“职业”。“职”与“业”被同时提及且意思大致相同的例子可列举《汉书・食货志》:“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圣王量能受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无废官,邑无敖民,地无旷土。”{2}而“职”与“业”合起来指称职业的,最早应见于《国语・鲁语》:“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赂来贡,使无忘职业。”{3}不过,这与今天的用法还有一定的差别。其次看看西方语境中的“职业”。比如英语,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职业(profession)一词指声明或者宣示的行为与事实,也就是职业的从业者们声称对某些事务比他人具有更多的知识。而这些高度专业化的艰深知识往往由通过科学研究与逻辑分析而形成和获得的抽象原则所组成,并且是社会能够持续运转的必要条件。“此外,职业的从业者对其工作应当具有利他性的动机,他们的职业活动被强调服务理念与客户利益的职业伦理所约束。”{4}而在德语世界中,职业的概念更强调基于宗教的伦理观念以及对特定工作领域的占有。但与英语中的职业概念相类似,德语中的职业也强调学术知识在职业生活中的意义,也就是把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的“职业”与一般的“行业”区分开来。但在法语中,这种区分又不存在,职业和行业的意涵基本相同,这从涂尔干对职业团体在社会分工与公民生活中的意义的经典论述中可以获得印证。从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文里的“职业”与英语、德语中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的“职业”差别很大,倒是与法语中的职业概念比较接近。而就这一点来看,至少可以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中文里的职业概念与我们今天对职业的普遍理解比较接近,这对于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理论建构应该是有益的。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语境中,对于职业概念的理解都会出现差异,所以,对于职业也很难拿出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定义来。三是就世界范围来看,古今对职业理解所存在的差异是很大的。在英语、德语圈中,过去虽然强调“职业”中的高度专业化艰深知识,把职业与一般的行业加以区分,但今天他们早已调整方向,把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了“职业”的中心位置;而在汉语圈中,虽然对职业本身的理解没有走向极端,但今天对职业中能力本位的贯彻依然没有获得最广泛的社会文化认同。其中的原因尤其是历史转捩点中的关键因素,是值得寻觅和省思的。
  
  二、为什么要研究职业
  
  职业指向性或职业针对性是职业教育本体的显著特征,因此,关于职业与职业领域的研究便成为职业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研究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作过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都是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职业教育谋求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的发现和把握是及时的,也是准确的。但大家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困惑,或者说,在理论建构和对实践的指导两个方面,研究的质量和水平都很难提高。为什么呢?原因虽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解决一些影响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以至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认识。而对于职业研究的忽视,已逐渐影响到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当然,学术界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解决之。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就开辟了“职业科学论”方向,极具洞见。但姜先生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于德国学者关于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学术以及由此衍生的职业教学论或职业领域教学论思想的描述和分析,比较简略,还有待拓展和深入。同时,对于在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如何开展职业研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主张。那么,笔者为什么要抓住这个问题,而不是绕过它、忽视它?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不对职业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解,不对职业化、职业的分类、职业领域、职业方向、职业的社会结构、职业的功能、职业的工作特征、职业的特征类型、职业工作的场所、职业活性系统、职业的自主性、职业地位、职业与个人的关系、职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职业的文化意涵,以及与职业相关的以职业形式组织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等进行分析,如何能科学地勾勒出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结构,搞清学习者所应该获得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性质、类型,以及它的构成因素、变化维度和发展动力,又如何据此确立就业者的资格标准,设计课程和教学,选择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当然,根据我们的理解,对于“生成性(generienende)的教育过程与工作过程定向的‘职业科学’(Berufswissenschaft)概念,使得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了一个与职业相关的科学的框架环境和定位取向”{5}的论断,还是持审慎态度的,理由是:其一,职业包括着众多的专业方向,即使是职业领域中职业群或职业组里的各个职业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此,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过程或劳动过程,需要不同的专业技术、专业能力,也就需要我们设置相应的课程,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所以说,面对着这样一个变化着的、复杂的客观现实,能不能建立一个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存在着疑问。退一步说,即使建构起一套理论,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还是很不确定的。其二,当我们建立起职业科学时,它的研究范围应该远远超过职业教育的需要,虽然可以对职业教育中各个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以及职业劳动、特定的工作过程及其使用的技术进行评价与建构的可能性,开展调查研究”,{6}把它们作为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的首要任务或重要任务,但职业教育涉及的范围是有限的,不一定需要对职业展开全面研究。因此,从职业教育出发,有没有必要建立职业科学,值得考量。何况,即使建立起职业科学,它最多也只能作为职业教育的“基准科学”之一,而不是全部。虽然“长时间以来,由于没有一个合适的职业教学论以及相应的基准科学,人们尝试将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技术工人层次的职业活动,都归类于技术科学或工程科学以及经济科学、管理科学范畴的技术内容或工作内容。这意味着,技术科学或工程科学以及经济科学、管理科学,长期以来在事实上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基准科学。”{7}显然,这样的局面需要改变。但新的职业教育基准科学不是一元的、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体,最起码应该由不同专业学科、职业教育学、职业科学有机构成。比如建筑专业的职业教育,它的基准科学就是建筑学、职业教育学和职业科学的三位一体。何况有关建筑专业方向的职业问题,也可以在职业教育学的框架中展开研究,更进一步,还可以在职业教育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领域深入进行。如果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建立职业科学了,职业教育的基准科学就是不同专业学科和职业教育学的两位一体,说不定,问题还会变得更为简明。据此,我们认为,当前职业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职业教育确立一个发展基点,为职业教育学研究确定一个逻辑起点。而在职业科学的建构中,甚至在职业科学的框架中开展职业研究,并期望为职业教育确立一个基准科学,弘愿虽好,却存在着许多值得探究的不确定因素。
  
  三、怎样研究职业
  
  这里需要澄清四个问题:第一,是在职业社会学的视阈中研究职业问题,还是在职业教育方向中研究职业问题。前者的核心问题是职业工作本身、职业结构等在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对照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社会学特征;后者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职业工作自身、职业的社会结构等在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比较中所显示的教育学特征。应该说,西方关于职业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学领域开展的,并形成了职业社会学,它与城市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一样只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其对职业概念的界定,对职业化的研究,对职业的特征或者是功能的讨论,对职业自主性、职业地位的辩论,对职业与国家互动关系的解析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不同学派。其中德国学者弗里茨・莫勒指出,职业研究的基本范畴应包括职业哲学、职业历史学、职业分类学、职业术语学、职业心理学、劳动医学与职业医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法律(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法律及职业从业的法律),还有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显示了职业研究的丰富内容和宽阔面向。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有些可以作为有益借鉴,有些可以直接为职业教育所用。但是,职业教育范式中的职业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工作”与“劳动”来展开,其任务和目标就是通过对于职业及与之相关的工作过程的研究与分析,来确定通过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方式来使学习者获得一定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取得从业资格。不过,由于职业教育的综合性特征,职业历史学、职业社会学、职业心理学等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所必须了解和关注的内容。第二,职业社会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帕森斯认为,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职业系统分化为学术性职业和应用性职业两个部分。学术性职业将现代社会的知识制度化,而应用性职业主要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那么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无疑是针对应用性职业来开展的,而普通高等教育则主要针对学术性职业来开展。这一区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第三,是以个人为中心开展研究,还是从组织和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在西方,最初关于职业的许多文献都着眼于个人,但在20世纪早期又从个人转向组织,后来又转向个人定位。当今西方世界总的趋势是强调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职业研究仍然以个人为主。当然,也有人关注组织的作用,更有人希望在个人和组织之间寻求平衡,所以采取了更加均衡性的方法。应该说,聚焦于个人或组织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当研究个人职业层面时,我们的讨论、分析和理解都是从行为科学出发,尤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组织的职业层面聚焦于管理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每一个人都拥有他自己的职业,而作为一个集体的组织,计划、指导和管理职业发展系统。”{8}就此而论,在我国不可能单纯从个人或组织角度切入,而是要兼顾两个方面内容。理由有二:一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合;二是个人的职业发展离不开职业规划,也涉及到职业管理、就业管理等问题,只有对职业管理等进行研究,才能把握职业发展因素、职业路径,以及职业转换的特征,也才能使个人获得职业成功。第四,对于内部职业、外部职业和组织职业的区分与理解。一般来说,内部职业是一个人对自己职业的自我感觉,包括实现主观职业目标和评估自己实现目标的成果。内部职业具有主观性,因此内部职业成功取决于内在的感情和个人的价值观,并与自己所制定的职业目标有关。外部职业是关于他人或组织对于个人职业目标以及其职业发展与晋升的认知,相对前者来说,更具客观性。而对外部职业评估主要取决于在组织中的等级层次,以及晋升速度、社会地位、专业资格和财政收入。组织职业就是人们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职位和角色。①可见,职业教育中关于职业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外部职业和组织职业来开展的。
  
  四、职业与工作有何区别
  
  我们经常要谈到职业分析与工作过程分析,还常常说,不同的职业表现出不同的工作特征。那么什么是工作,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它与职业的关系呢?一般而言,工作分为三种含义:一是泛指体力和脑力劳动活动;二是专指职业;三是特指若干项专门任务。而我们所谓的“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指的是岗位工作,它是由一组相近似的任务组成的。其本身可区分为既相互重叠,又较为概括的两部分因素:量的因素与质的因素。前者反映工作量的大小,后者是指工作中可以看得到的质量。当然对工作的分析,也可以简单地分解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做什么关系到了工作任务、工作目标、职责和职权;“怎么做”关系到工作的方法、技术、程序,也关系到工作职权。“做什么”和“怎么做”就构成了一份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国外学者称之为“工作范围”(job scope),并提出用“工作广度”(job breath)和“工作深度”(job depth)来加以分析。前者指一个工作者直接负责的工作任务的数量,后者指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负责任的程度和自主处理权的大小。当然,在这里还要牵引出一个“工作岗位”概念。工作是岗位上的工作,岗位是工作中的岗位,工作只有在岗位上才能具体呈现,岗位也只有在工作中才能获得明确界定。而大家常说的“岗位职责”中的“岗位”,也就是“工作岗位”的简称。在特定的生产技术组织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一名员工承担完成若干项工作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职务和责任、权限,就构成了一个工作岗位。而“职业”也是指人们在社会中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又能使个人个性发挥、任务实现,以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某种工作。因此,工作与职业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范围不同。前者是“不工作”的对称,泛指人们的劳动活动过程,范围很广;后者范围较窄,是特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某种性质和特点的劳动活动。因此,在职业教育研究中,我们一般要用职业来限定工作,即某某职业的工作。
  
  五、几个相关概念或问题的诠释
  
  与职业研究相关的概念与问题很多,这里主要对职业锚、职业地位和职业的四个主要元素进行简单诠释。
  首先是职业锚。职业锚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dgar Schein提出,“是人们自认为拥有的能力、价值观、态度和动机,这些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理想和发展方向,这些自认为拥有的才能和品质起到了引导、限制、稳定、加强和发展人们职业的作用。”{9}职业锚的内容是变化的,一开始,Schein确定了五项元素,即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安全和稳定性、创业精神和创新性、自主权和独立;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又在原来基础上添加了三项内容,即为了某种目的和理想而奉献(例如服务)、纯粹的挑战、生活方式。而英国学者耶胡迪・巴鲁则认为,21世纪又出现了新的职业锚,其构成元素包括就业技能、工作与家庭均衡、精神动力。当然,西方学者所确定的职业锚内容不一定符合我国实际,但对职业锚概念本身开展研究,并根据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状况来确定其实际内容,能够为我们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研究,特别是为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新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其次是职业地位。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的职业社会学研究中,对职业概念进行分类学式定义的努力逐渐被“职业化”研究所取代,并形成了功能学派、结构学派、垄断学派和文化学派。但随后,“职业化”概念又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特别是阿伯特从职业系统的视角,把不同职业的发展相互联系,并强调职业工作在职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意义,指出了职业化是个令人误解的概念。由此,职业社会学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变化,其中围绕“职业地位”这个重要概念就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辩论,并基于“客户类型命题”、“职业纯洁性命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构方式:其一是由专业技能的内在特征与工作场所的文化系统来理解职业的地位与组织结构;其二是由职业的结构性特征与外部权力关系入手来解释其工作方式与文化。那么,在我国特别是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中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地位的研究与认知将有助于把握职业与个人、职业与国家的关系,对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状况的了解和改变等,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再次是职业的四个主要元素。职业的四个主要元素是个人、组织、社会和公众体。一个人(包括他或她的家庭)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进程;而组织是职业发展的载体,为职业系统提供了情境。人总是希望在一定的组织中获得职业,可以说,组织是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者、管理者。社会建立和制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规定背离规范的限度,并通过教育等形式传输给人们,从而形成一定的就业环境,影响人们的就业态度和方式。公众体(范围涉及当地机构和专业协会,以及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特别是政府负责制定就业法规、就业政策和行为规范。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研究,应该对职业的主要元素、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22.
  {2}[东汉]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452.
  {3}李维琦点校.国语・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2006.46.
  {4}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8.
  {5}{6}{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2,44,41.
  {8}{9}耶胡迪・巴鲁.职业生涯管理教程[M].陈涛,孙涛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16,9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