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月光曲在线试听 《月光曲》提问设计与分析
 

月光曲在线试听 《月光曲》提问设计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23 04:03:22 影响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   【提问设计】   师: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答,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中并没有写《月光曲》呀?
  生:课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师: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课文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这段,并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
  生: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联想到的,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曲子也一定很柔和,很慢,而且很静。(板书:舒缓柔和。生读句子)
  师:我们班同学真有艺术细胞,能领悟到贝多芬的曲子啊!谁愿意接着说?
  生:后来“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高起来,节奏应该快些,力度也应该加强。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节奏加快了,力度增强了。谁来读出这种感觉?(生读这句话,师板书:快速有力)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声,老师仿佛真的听到了《月光曲》。谁来继续读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层呢?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已经完全被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也就更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
  师: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所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也有低沉的波谷。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想不想听一听?(师播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着《月光曲》,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呢?
  生:听了曲子,我感觉在一个拥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独自来到海边,双眼紧闭,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忽然,巨浪翻滚起来了,不停地拍击着岸边坚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海浪。
  生:听着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渔夫在大海中与巨浪搏斗的场面。
  【评析】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地注意到了提问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有利于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教师设计了一个激励式的问题――“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答,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中并没有写《月光曲》呀?”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求知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了。采用激励式提问能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促进创新思维,为其自主发展创造机遇。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创新式问题――“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所研究的那么简单……想不想听一听?”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对自己以上的分析产生了怀疑,从而会认真地倾听《月光曲》,检验自己从文字中分析到的旋律是否准确。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发散性问题――“听着《月光曲》,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呢?”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的景物,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思维的创造性和想象的丰富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作者单位:德安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E-mail:Xuhuilin12@Tom.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