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浅谈新课改下数学课堂讨论的优化] 浅谈新课改课堂模式
 

[浅谈新课改下数学课堂讨论的优化] 浅谈新课改课堂模式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9:15 影响了:

  〔关键词〕 课堂讨论;氛围;组织;    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3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进一步实施,课堂讨论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适时开展讨论与交流,合理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堂讨论就更显得重要了。本文就如何优化课堂讨论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1.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身份随意代替学生做出决定,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尊重与信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把握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设计好的问题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3.创设人人求异,勇于创新的氛围。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的灵感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异想天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和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
   适时安排讨论 1.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高级学习是以初级学习为前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络点,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在初学时只能感知其规律所在,但对其内涵不十分清楚,这时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在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时易发生障碍,教师应及时给予启迪、引导,帮助学生调整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从而攻克疑难问题。
   3.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展开讨论。解题策略的运用,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统一的模式。如果在策略的运用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呈现不同的解题方法,有助于学生拓宽解题思路,在策略应用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4.在多解问题中引导学生讨论。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角度也不同。针对学生呈现出的不同思维结果,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尤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集中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见解,以完善自己的想法,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和成功的快乐。
   加强课堂讨论的组织和指导 1.课堂讨论的组织。课堂讨论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应尽量多地采用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少用集体讨论,因为小组讨论的参与率和有效性较高。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后,在小组中来尝试解决。在小组讨论中,应指定小组长负责讨论,以促进全体学生参与,使讨论有序、有效地进行。
   2.讨论方法的指导。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年龄的特点,应选用不同的方法,以提高讨论的实效性。如: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对几何问题,可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等,供学生讨论、观察、比较;对有提示性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按要求进行讨论。
   3.给予充足的讨论时间。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只有进行认真思考、整理,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时间不充足就会走过场,只有少数尖子生能发言,而大多数思维慢的学生来不及讨论。调查发现,有不少学生有这样的心理:既然想不出来,还不如不去想。于是久而久之,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互相讨论与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参与讨论的机会,让他们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增长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