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节能补贴收窄苦了谁?】 节能补贴
 

【节能补贴收窄苦了谁?】 节能补贴

发布时间:2019-02-10 04:11:20 影响了:

  尽管节能补贴政策不如购置税优惠政策影响深,但谁说3000块钱不是钱?在整体车市遇冷的情况下,补贴范围的收窄无疑给车市雪上加霜,尤其是主攻低端市场的自主品牌首当其冲。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下发的通知,从今年10月1日起我国将实施新的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新政策中推广补贴标准不变,对消费者购买的节能汽车继续给予一次性3000元的定额补助,但却对补贴车辆提高了门槛,要求入围车辆的百公里平均油耗从现行的6.9升下降到6.3升。
  
  新政策的实施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对原受补贴车型“落选”状况的各种推测、解析也纷至踏来,但其中也不乏误读。就此笔者对工信部公布的资料(三部委《关于调整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的通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目录等)进行剖析得知,新政策实施后补贴车型的变动,远不像外界推测的那样简单。
  
  根据《关于调整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的通知》,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新的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涉及的推广车辆要达到产品综合燃料消耗量标准,受到三个层面的限制:一、整车整备质量;二、车内座椅排数(即额定载客人数);三、匹配手动挡或自动挡变速器(见表1)。从实施的标准来看,国家鼓励节能是从油耗和轻量化两方面着手。并不是简单的百公里平均油耗低于6.3升即可入选,而以此(百公里平均油耗低于6.3)作为评判标准,必然导致研究“落榜”车型时在数据上出现错误。
  
  事实上,按照三部委的通知,10月1日起实施新的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要求,其他有关事项(除去限值标准、补贴金额以外的)按《“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财建〔2010〕219号)执行。有关核查工作暂按《“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专项核查办法》(工信部联装〔2010〕566号)执行。也就是说,各个企业若想再获补贴,应重新申请。而若不含2011年5月11日工信部发布新一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目录(第六批)之后,上市的全新及改款车型,可申请或符合条件的车型仅有48个。
  
  2010年6月1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报经国务院同意,启动了节能汽车推广工作,对消费者购买节能汽车给予一次性3000元定额补助。截至今年9月底共公布了六批推广目录,涉及462个车型型号。
  
  资料整理显示,原补贴范围内的1.6升及以下节能乘用车型号共计462个,其中,合资品牌174个,自主品牌252个,分别占比41%和59%。此外,原补贴车型中在补贴政策提高门槛后,共有378款车型“落榜”占总补贴车型的89%,其中,合资品牌146个,自主品牌232个,分别占“落榜”车型的比例为39%和61%。那么余下达到新综合燃料消耗量标准的车型仅有48款,其中合资品牌28个,自主品牌20个,很明显合资品牌的合格率更高。
  
  效果明显
  
  从三部委公布的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效果看,可以说成效显着。截至2011年8月底,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补贴资金107亿元,支持推广节能汽车357万辆,直接拉动消费近300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数据显示,纳入原节能汽车推广目录的车型从2010年6月到2011年8月共生产433万辆,占1.6升及以下乘用车产量的比例为53%。今年8月份,节能汽车单月生产量达到65.8万台,占1.6升及以下乘用车产量的67%。在财政补贴政策推动下,1.6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结构在发生积极转变,向节能方向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从节能效果来看,据测算,截至今年8月支持推广的357万辆节能汽车,可实现年节油101万吨,产品寿命期内节油1700万吨左右,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而且通过一年多的节能汽车推广,新生产的1.6升及以下乘用车提前达到第三阶段油耗目标值标准(6.9升/百公里)的比例已超过60%,为明年1月1日实施第三阶段油耗目标值标准创造了良好条件。据预计,第三阶段油耗目标值标准全面实施后,每年新生产的1000多万辆乘用车可实现年节油200多万吨,经济社会效益可想而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8月底,自主品牌节能汽车总推广量为130万辆,占节能汽车总推广量的36.5%。而到目前为止,列入推广目录的自主品牌车型共有252个,占节能车型的比例达到59%。显然自主品牌节能汽车推广比例与占节能车型的总比例极不相符,那么推行新政后,对自主品牌销量的冲击必然存在,不过影响的程度远不如外界预期的那样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自主品牌企业对节能汽车的研发投入,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升汽车节能技术水平和工艺,就可松懈。节能减排早已成为国家意志,使用低碳低油耗的节能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曾向国际社会作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并把该指标纳入强制性的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这一指标也得到了具体体现:“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分别为到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2%左右。作为消耗排放大户,汽车产业首当其冲。
  
  每个企业也必然清楚,短期内研发资金的投入,会带来长远的利润回报。(目前是资金紧张,还是技术瓶颈难以突破,自主品牌车企在发动机等核心部件领域还鲜有成就。)而且,3000元的政策补贴,毕竟对布局小排量市场的自主车企来说,尚可提振销量,3000块钱也是钱。
  
  3000元对于购买豪华车的消费者来说,无关痛痒,不会影响其消费行为。但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尤其是对小排量车型的购车用户,多少会有一些影响。毕竟3000元对于总价基本在10万元以下,甚至不少只有4万元~5万元的车型来说,这已不是小数目。
  
  谁更惨?
  
  对自主品牌冲击为何不如预期高。如果仅以自主与合资来划分,自主品牌在补贴车型中所占比例尚不算过分明显。然而从国别上来看,那自主品牌所占比例(59%)可当之无愧“过分”二字(见图1),排在第二位的日系车原被补贴车型74款,占总量的17%,与自主品牌相差42个百分点。紧随日系之后的是德系与韩系车,占比更少,不足10%。此外,法系车被补贴车型最少,仅7个。
  
  不过与上述外资品牌补贴比例低相反的是,在原补贴政策下,合资品牌被推广量为227万辆,占节能汽车总推广量的63.5%。而恰恰是这一高一低(占补贴比例高,推广量少;占补贴比例低,推广量却高),正表明节能汽车新补贴政策推行后,自主品牌汽车不一定就比合资品牌产品受到的影响高(单从原受节能补贴车型的范围上看),尤其是从国别划分上来说。
  
  另外,经过新补贴政策(新燃料消耗量限值)的筛选,原补贴车型大部分均已落榜,部分国别的车型甚至全军覆没。其中,韩系车原补贴30款,法系车原补贴7款,在新入选车型里均不见了踪影(见图2)。分国别以及从比例上来看,自主品牌并不算最惨。
  
  最大赢家
  
  但这也丝毫不能掩盖自主品牌在新政后时代,受到的创伤。毕竟本土品牌车型多数属于低价位车型,3000元对于他们来说很受伤。市场份额逐渐下降的自主品牌,缺少了节能补贴政策的支持,无疑会雪上加霜。在原节能补贴政策下,几乎每个本土厂家都有份。但推行新政后,出现很多自主车企没有一款入围的情况(见图3)。在原补贴车型中,江淮汽车共有13款上榜,比亚迪有15款车型上榜,长城汽车有16款车型上榜,而奇瑞汽车入榜最多达到29款。
  
  实施更为严格的标准后,在48款将可获得补贴的车型中,本土品牌占到了20款,其中,江淮汽车新入选悦悦、同悦两个车型共5款型号;比亚迪则入围了比亚迪F0的两个型号车型;东风汽车同样入选两个型号,都来自东风小康V27,在微客市场销量走下坡路的情况下,在新政补贴中仍榜上有名,无疑将增加其与对手的竞争力。此外,奇瑞汽车仍是自主品牌中得最大赢家,共有7款车型入选,包括奇瑞QQ3、瑞麒M1、旗云1、开瑞优优等,值得注意的是,开瑞优优同样是一款微型客车。除去上述自主车企外,重庆长安、吉利也分别有3款和1款车型,没有被新补贴政策剔除出局。他们分别是长安奔奔mini的两款型号、志翔的1款车型以及吉利旗下英伦的1款SC5-RV车型(通过公布的参数看,该车为1.0L排量的车型,但初期上市的SC5-RV仅有1.5L排量的版本,具体车型型号尚需观察)。
  
  但仔细看来,自主品牌所入围的车型大多数不是各公司旗下的核心车型,而重点车型如奇瑞瑞虎、比亚迪F3、江淮和悦等均未入围。
  
  在48款将可获得补贴的车型中,合资品牌共占据28款。由于入围标准大幅提高,合资企业入榜的“节能车”也大幅缩水。原补贴车型中,北京现代共入选19款,但新政推行后,没有一款入选。其中,北京现代旗下瑞纳一款手动车型,整车整备质量1030 Kg,其综合燃料消耗量5.7L/100km,比新标准限值(980<CM≤1090,具有两排及以下座椅且装有手动挡变速器的车辆,限值上限5.6L/100 km)高出0.1 L/100 km,是其最接近达标的一款车型。而东风有限原入选车型共16款,新入选5款,分别来自新阳光与骐达。在中国刚提倡汽车节能减排之时,德国大众及时将TSI技术引入中国,现在得到了充分的回报。由于有1.4TSI发动机,大众这一次占尽便宜,在48款受补贴车型中,来自南北大众的就有20款,而其中15款配备的都是1.4TSI发动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