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增强党报的服务性 党报
 

增强党报的服务性 党报

发布时间:2019-04-02 05:35:52 影响了:

  今年,4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90后”大学生第一次亮相职场。关注大学生就业,引导社会力量更多地鼓励、扶持大学生就业,是党报应担当的媒体责任。  从3月14日至5月25日,社会部策划推出专题报道《毕业季·找工记》,先后刊发稿件(图片)39篇,并与腾讯大楚网共同开办《说出你的找工故事》专栏,纸网互动,全媒体手法推进报道深入。在报道结束之际,又与武汉东湖学院联手,举办《大学生就业课堂》,把报道从纸上延伸进校园,将新闻报道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报服务性,彰显党报影响力。
  这组报道,见人见事见思想;这次活动,既是一场精彩的主题报告会,也是媒体与高校密切合作、服务广大学子的深入实践,因此,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中引发心灵的共鸣。
  一、围绕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社会关注热点
  我省高校集中,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长期并存,就业工作形势严峻。一个大学生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一个个家庭共同关心、关切的问题,就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缓解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之首。这是省委、省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的重要政策支撑。
  作为省委机关报、党和政府的喉舌,湖北日报理应围绕政府中心工作,聚集社会关注热点,在支持大学生就业上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正是《毕业季·找工记》的选题宗旨。
  二、见人见事见思想,主流媒体引领舆论
  十余年寒窗苦读,陡然要步入未知的社会,在梦想与现实间摇摆,在疲惫与困惑中前行,这可能是大多数毕业生找工生活中的心态。在人生最重要的抉择关口,如何历经焠火磨砺,经受精神洗礼?
  不管是名校还是普通院校,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不管是城市孩还是农村娃,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大专生;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最满意的工作很难找到,最适合的岗位可能才是最实际的。不可能让社会适应你,而是你要尽快适应社会,如何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实际工作中改变世界?
  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肩负着家庭的重托,肩负着建设国家、报效社会的责任。如何把自己的远大理想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祖国的发展事业结合起来?
  这些都是学子找工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毕业季·找工记》系列报道,不是空洞讲道理,或者说教,而是通过大量动态新闻报道,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各不相同的求职经历。这些故事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让人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也给在困惑和迷茫中徘徊的求职者以启示。
  以首篇报道《大学生刘宁瑜150天找工记》为例。湖北大学新闻系大四女生刘宁瑜,是个学校、专业、成绩、家境都很普通的学生。她“求职很心酸,但坚信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她平凡但不气馁,引发很多求职者和读者的共鸣。
  报道不仅停留在讲故事或是记录的层面,而是与学子共同经历。例如,《首份工作遭遇欠薪 本报记者帮大学生讨回薪水》、《求职误入**陷阱,大学生小辉提醒——警惕网上建筑公司招聘**》、《本报报道引起河南警方重视 小辉重返洛阳协助打击**》等事件性报道,不仅帮助受骗大学生维权,还提醒求职者遇事多思考,多保持一份警惕。
  部分动态新闻报道后还附有专家点评,特邀专家就求职中的种种现象、原因、对策进行分析和解读,对大学生就业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报网互动,网友积极参与,全媒体手法最大限度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
  三、走进高校,倍增报道传播效应
  开门办报,到群众中去,可以倍增报道传播效应。这是《毕业季·找工记》报道完成后最深的感受。
  5月24日,由“毕业季·找工记”系列报道引出的大学生就业课堂在武汉东湖学院学术报告厅开讲。7名大学生报道对象、参与报道的记者、本报新闻研修班选调生代表及相关人士组成宣讲团,报道对象畅谈自己的就业感受与体会,专业人士解答就业政策,记者讲述采访经历和新闻背后的故事。团省委、省人社厅、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及本报总编辑蔡华东、副总编辑胡思勇、首席编辑曾祥惠出席报告会,武汉东湖学院600余名师生与会,现场反响热烈。
  此次大学生就业课堂活动,第二日湖北日报以整版图文并茂的报道,作为整组系列报道的圆满结束篇。 许多高校学生读报后致函致电,认为从报道中获益良多。
  这组报道之所以获好评,胜在策划精心、模式创新,用心好,用情好,践行了湖北日报新年改扩版倡导的开门办报理念,将党报的贴近性、服务性融于具体新闻报道中。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