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惊动的近义词 [惊动了副总理的毕业生]
 

惊动的近义词 [惊动了副总理的毕业生]

发布时间:2019-04-05 04:57:44 影响了:

  在那编造梦的地方  没有不同的梦让你我分享  我们做了同一个梦  如春之来临,给我们力量  编者的话  1995年,我刊在第1期推出特别报道《特困生,你要挺住!》,讲述了大学校园里一群年轻学子的苦难和坚强,校园的贫困一时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很多特困生挺过了4年的艰难岁月,跨越了人生的重要关口,含辛茹苦之后总算学有所成。可谁也难以料到,当他们面对毕业分配时,却再次陷入迷茫。和所有人一样,他们渴望深造,渴望一份能发挥才能的工作,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但是,家庭的重负,社会关系的缺乏,逼迫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最初的理想,放弃做了4年的灿烂梦想——他们本可以走得更远更好的呀!
  然而无论如何,他们就要告别美丽的大学校园远行,走向社会走向色彩斑斓的生活了。值此人生转折关口,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他们,并道一声:“特困毕业生,你走好!”
  自学掌握16种语言——一位身怀绝技、家境贫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囿于天生的“白化病”,竟无单位肯接纳。他的苦学事迹及其窘境被传媒披露后,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关注……
  惊动了副总理的毕业生
  阳春三月,百花竞秀,正是行将跨出高等学府的学子们跃跃欲试的黄金时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应届毕业生唐均,在看到他的同学一批批被各地用人单位接纳抢走后,悄悄抹去失望的眼泪,他又捧起了那本宛如“天书”的古典希伯莱语《圣经》。耶酥基督并不能解除他求职无门的痛苦,唯有这稀冷僻的学习与研究,才能使他超神入定。
  一缕阳光探身进来,在唐均白皮肤、白眉毛和白头发上洒下一层金辉,他无亲地从床沿蜷身到床里。唉,与生俱来的“白化病”(造成强光下极度弱视与眼球激烈振颤),行将桎梏他无限的前程。他在以优异成绩学完本科全部课程的同时,主要靠自学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英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以及女真文、西夏文、印地文、东乡文等16门大小语种。用人单位的退避三舍,满腹经纶派不上用场,这对一位有志青年,是多么痛苦的折磨。
  苦难是天才的垫脚石
  1992年12月,四川省宜宾地区江安县出了个了不得的秀才,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四川省赛区中,唐均跻身决赛并夺得一等奖。这条新闻尚未冷却,唐均再度成为十里八乡的“热点人物”——他以高出全国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79分的佳绩;问鼎中国知名高等学府。
  知根知底的人百思不解:穷困潦倒的唐家既无高知遗传因子(几代农民,父亲小船水手,母亲家庭妇女),又缺乏优雅的学习条件(全家3代5口总收入200多元),怎么就培养出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举人”呢?
  有两个人可以回答这类疑惑。一个是唐均的老师顾永经,一个是唐均的邻居老张头。
  初一学英语,唐均对词的来源特有兴趣,背记单词易如反掌,英语老师十分器重这个爱提些古怪深奥问题的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班文任顾永经发现了唐均悄悄用英文写的文章、诗和日记,同学们管唐均那几大本习作叫“天书”。
  唐均的德语,是在邻居家的电视里学会的。高中时电视台播放德语电视讲座,他每隔一天下午4点就准时到邻居老张头家学习。半年多时间无一 “缺课”。在闭塞的大山中,既见不到日尔曼文化,更看不到“黄发碧眼大鼻子”,唐均对德语的掌握,却达到了会读、能写、听懂的水平。
  然而,唐均的高分,并不能马上叩开他朝思夜想的高等学府的大门。直到一般院校录取通知书下达时,痴痴苦等的唐均仍被失望的阴影所纠缠。面对他的“白化病”,很多负责招生的老师摇头惋惜。顾永经老师急得茶饭不思,她整日奔波在县招办和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唐均的视力差到坐第一排仍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笔字,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出类拔萃的优异成绩。这对一个完全靠听觉、靠自学的学生,该有多么顽强的毅力!唐均的‘白’,并不影响他的学习,难道‘白’是什么大逆不道?”苦口婆心的游说,据理力争的辩论,唐均的才能和老师的韧性终于感化了决策的头头脑脑。
  1993年9月15日,喜讯姗姗来迟,望穿秋水的唐均收到了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但是,磨难并没结束。进校后,唐均成了重点体检对象。南京鼓楼医院对他进行反复检查、会诊,以至于那段时间唐均灰心地产生了卷铺盖回家的念头。数不清多少次,他像神志茫然的祥林嫂,对各科医生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交待”:从娘胎里生下就是这样;我的弟弟和正常人一样;我外公告诉我祖上5代都没有这个毛病;小学时到重庆医院求治过;中学时到成都华西医大瞧过,医生都说“先天性的”“不能确诊,不能随便**”……最后,鼓楼医院的专家们也只得作出了“除了视力不行,其他没有问题”“能够适宜近距离工作”的结论。
  如饥似渴的“语言学痴”
  唐均终于坐稳了大学的课椅,前面的折腾无异于“洗礼”,促使他以更大的干劲、更顽强的毅力刻苦攻读。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唐均一年级便轻松过关。以后选修俄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门门考试都得90多分。他不满足于这些大语种,转而向国家最紧缺的稀有语种冲击。
  大一上学期,新华社报道北京皇城根下一家大图书馆堆着数以百万计清朝留下的满文资料无人问津,发出“救救国宝”的呼吁。唐均不仅为“国宝”们痛心,更为人才断档彻夜不眠。这年深秋,他向中国唯一的满清研究机构——黑龙江满语研究所汇去了邮购满语教材的第一笔资金(几十元钱对唐均是笔大数目,可以维持他1个月的生活)。满文便成了唐均自学的第一门稀有语种,并从此一发不可收。
  从大二起,唐均开始苦修女真文。这是被语言学界公认的一种既无人讲,也缺乏文字教材的“死文字”。唐均在南京大学图书馆茫茫书海中百般寻觅,才找到一本《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凭着其中繁琐难懂的考证,小唐整理出语法、词法规律进行自学,并用一个寒假编出一本收有500多个词汇的女真文小词典。3个多月后,他已能通读女真文文献了。
  学西夏文,唐均得益于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史金波先生。在一本专讲西夏文化的著作上,记载着史先生的单位和地址,唐均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立刻去信求教。史先生惊异于一个小县来的普通大学生有心此道,立刻回信并寄赠了一套西夏文学习教材。唐均受宠若惊,很快就“入了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